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四、李觏与唐甄

四、李觏与唐甄

    李觏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功利思想则成为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的思想渊源;而他的社会批判思想则为唐甄的思想先驱。

    在中国漫长的思想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两部《潜书》存在于世,一部是李觏的《潜书》十五篇和《广潜书》十五篇,别一部则是唐甄的《潜书》九十七篇。如果把他们二人的《潜书》加以比较,则会发现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于中可见他们的思想联系、渊源关系,李觏思想是唐甄思想之源,唐甄思想则超过李觏,这恐怕是后来者居上吧。故在此就两部《潜书》加以比较而予以论证。

    就书的写作动机、目的而言:李觏说:"泰伯闲居,有书十五篇,愤吊世故,警宪邦国,遐探切喻,辞不柔伏。噫!道未行,速谤何也?姑待知者而出之乎!乃命曰《潜》。"①又说:"岁辛末,泰伯以'潜'名书。后七年,覉栖山岩,即而广之,复为十五篇。心愈苦,言愈多。呜呼!其亦见险而不能止者乎?"②唐甄说:"四十以来,其忐强,其气锐,虽知无用于世,而犹不绝于顾望。??不忧世之不我知,而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有见则言,有闻则言。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号曰《潜书》。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非虚言也。??君子不为无用之言。??窃有微用,不敢让焉。"①一个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心愈苦,言愈多。??见险而不能止",为治国救民止险而作;一个是"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使"在其位者而谋其政,非虚言也。"均旨在注重实事实功,反对虚浮之言,以求改革弊政,解救生民,使其遂生。就思想而论,在这里只就唐甄《潜书》与李觏思想相近、相同之处,作简要概述,请读者对照前面所述的李觏思想,作一比较,故对李觏思想不再叙述。

    第一,均平平等,抑富扶贫。唐甄认为,宇宙万物,天地之道,就是一个"平"字,"平"是事物存在和处理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准则,"平"则万物各得其所而长久存在,"不平"则"坠"、"倾",故应提倡"均平"、"平等",不能使贫富相差悬殊,苦乐不均。他说: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麦见`粥,杂以荍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是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唐甄目睹当时贫富相差悬殊的社会现实,并以"王公之家"的奢侈,与"吴西之民"的困苦,加以对比,说明这种贫富两极之差,既违反"天地之道",又不合"人生之理"。

    他对这种厚此薄彼,此乐彼优的极端不合理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并① 《潜书序》,《李觏集》卷二十,第214 页。

    ② 《广潜书序》,《李觏集》卷二十,第221 页。

    ① 《潜书·潜存》。

    ① 《潜书·大命》。

    告诫当权者,"不平"终有一天会"倾天下"的。

    唐甄在主张抑富均平的同时,还提倡"抑尊"。他指出,君主不仅在经济上实行"均平",而且在政治上做到"抑尊",即限制皇权,抑制尊威。

    他认为:"天子""皆人也","非天帝大神也。"既然是人,就应当与人平等,不应当高高在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所以必须做到:"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②如此则可使万民归之,天下大治。

    第二,众为邦本,理财富民。唐甄深知:国之所以为国在于有民,无民则无国可言。由此出发,他提出理财富民,为国理财的思想主张。他说:徒者,众也。有众,土乃治;土治,财乃生;财生,用乃足。众为邦本,土为邦基,财用为生民之命。司徒之职,重农功,籍土田,审肥硗,时赢绌,稽蓄散,慎出纳。??必使民有余藏,国有余用,虽天灾流行,年谷不登,而民不困。??天子不得有私用之财,后宫不得有珠锦之饰,贵戚不得有田宅不饶,民庶不得有侈丽之好。??三年必生,五年必成,十年必富。唐甄认为,"财"是"国之宝"、"民之命",故不可不理财以"富民。"②君主的职责在于立国、富民、救民,"立国之道无他,唯在于富。"③各级官吏的职责在于保民、养民,使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只要家家有"数石栗,数匹布,妇女温饱,相为娱乐",就没有人"能诱之蹈不测之祸。"④人人衣食饱暖,家家安居乐业,有谁还会起来造反呢!

    唐甄批评那些为政而不懂政治的官吏,因为他们不明白治国与富民的关系,把二者分裂开来,只知求得国家富强,而不知国之所以富强,其根本则在民富的道理。所以唐甄说:为政者多,知政者寡。政在兵,则见以为固边疆;政在食,则见以为充府库;政在度,则见以为尊朝廷;政在赏罚,则见以为叙官职。四政之立,盖非所见。见止于斯,虽善为政,卒之不固,不充,不尊,不叙,政日以坏,势日以削,国随以亡。国无民,岂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奈何见政不见民也!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每诵斯言,心堕体战,为民上者,奈何忽之。唐甄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此为历史明鉴,面对清初四海穷困,民不聊生,而统治者不关心民命的现实,阐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告诫当权者民为国本,治国在富民的道理。如果为政者,不富民而刮民,不仁民而暴民,不利民而害民,最终其政权必然要危亡。因此,为政者不可不知政,为政不可只见政而忘民。"国无民,岂有四政!"要想求得政权巩固,必须固其根基,而欲固其根基,不能忽视富民。由此出发,唐甄把能否富民、养民作为考核官吏功绩的标准。他说:"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上非是不以行赏,下非是不以效治。"以此则天下可治。否则"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② 《潜书·抑尊》。

    ① 《潜书·卿牧》。

    ② 《潜书·富民》。

    ③ 《潜书·存言》。

    ④ 《潜书·厚本》。

    ① 《潜书·明鉴》。

    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虽有皋陶稷契之才,去治愈远矣。"②故考核官吏的政绩、功绩,应以"富民为务",以"富民为功",有功则择之、擢之,无功则抑之、罚之。

    第三,兵为大事,用兵救民。唐甄继承了孙子以来的"兵者,国之大事"的军事思想,亦与李觏一样提出了重兵思想。他的重兵思想与他的"事功"之学,"实功"之治,紧密相关。唐甄论学"尤长于言兵"。③他从为政之道在"定乱,除暴,安百姓",为官之责是"厚本","安民","利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出发,而认为儒者应当言兵、重兵。因为兵是国之大事,不可不言,不可不学,他把仁、义、兵,作为"全学"的"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故不可以轻视兵的作用。他说:君子之为学也,不可以不知兵。??学者善独身。居平世,仁义足矣,而非全学也。全学犹鼎也。鼎有三足,学亦有之;仁一也,义一也,兵一也。一足折,则二足不支,而鼎因以倾矣。不知兵,则仁义无用,而国因以亡矣。夫兵者,国之大事,君子之急务也。??国之有兵,不时刺也;敌至无患,以兵习也。兵为国之大事,学问之一种,君子之急务。所以学者要注重兵学,研究兵法。只有把仁、义、兵都学习好,才是学到了全面的知识,不知兵,不为全学。不知兵的仁义之学,是无用之学,不能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