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一、兵为大事的重兵思想

一、兵为大事的重兵思想

此人君之德,可以为主矣",并推尊老子的"以正⑤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40 页。

    ① 《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 《汉书·郊把志》。

    ③ 《孙子·始计》。

    治国,以奇用兵"之策略,可谓言兵、知兵;"阴阳家"以阴阳变化来"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以解释宇宙万物是阴阳两种对立矛盾相互盈缩、消长的结果,此为兵家所取所用,而形成兵阴阳家,于此可见阴阳家言兵之理;"杂家"著作《吕氏春秋》,虽兼采各家,但言兵者亦在其中,其《荡兵》(一作《用兵》)、《振乱》、《禁塞》、《怀宠》等篇,则是兵学著作。干此说来,先秦诸子百家都在言兵、察兵、知兵、谋兵。

    如果我们全面阅读,精心研究,仔细查找,则会发现,在先秦的典籍中,不仅子朽中言兵。察兵、知兵、谋兵,而且在经史诸书中,亦大量言兵、论兵、察兵、知兵,《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战国策》等等,无一不言兵、察秦汉以降,言兵者日多,兵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言兵,政书、方志、类书、笔记杂著、诗词歌赋等,亦言兵,真可谓兵书即群书了。

    到了宋代,言兵者更为活跃,论兵著作更为十富。许多有识之士,面对国家内忧外患之势,出于优国忧民的使命感和修齐治平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喜论兵,乐从戎,勇出征,故军事思想在宋儒思想中居突出地位,而使中国传统兵学在宋代达到日臻完善、成熟的境界。李靓的兵论,尤为卓著。李觏继承了兵为"国之大事"的思想,不仅主张"有兵",而且强调"足兵"。

    他说:兵者,国之大事,人知之矣。然先王足兵而未尝有兵,后世有兵而尝足矣。何以言之???士不特选,皆吾民也;将不改置,皆吾吏也。有事刚驱之于行阵,事已则归之于田里。无招收之烦而数不阀,无禀给之费而食自饱。故曰:"先王足兵而未尝有兵也。"垒壁以聚之,仓库以生之,群眠类坐而不使补死填亡之不暇。故曰:"后世有兵而未尝足兵"也。①李觏以《周礼》的《小司徒》和《夏官序》的军制为据,古代军队实行"什伍相连",将万民组织起来,有战争则出击应战,战争结束则返回田里,实行这种"兵农合一"之策,既无招兵之烦,又无禀给之费,表面看未"未尝有兵",究其实际则是"足兵"。这就是"先王足兵而未尝有兵"。后世则是兵农分离,壁垒分明,坐吃皇粮,死亡不补,表面看来"有兵",究其实际则是"未尝足兵",这就是"后世有兵而未尝足兵"。李觏认为,依《周礼》之制建军,不仅可以"足食"、"足兵",而且可以做到富国、强兵。所以他称赞:"管仲相齐恒公作内政而寓军令焉,故卒伍定乎里而军政成乎郊。连其什伍,居处同乐,死生同优,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目相见,缓急足以相死。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然则乡军之法,固尝试矣。善哉!"①李觏针对北宋采取的调、领分离,将、兵分离,将、兵不识,内外相制的用军之弊,以古代的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办法为最好的办法,故称赞管仲"作内政而寓军令","卒伍定乎里而军政成乎郊"的建军制度。

    李觏在肯定兵为国之大事,主张"足食"、"足兵"的同时,还提出"备兵"、"强兵"的思想主张,他认为,自古以来就有兵、尚兵,一个国家没有军队保卫是万万不行的,为此他提倡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并具体描述了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在《强兵策》开宗明义就写道:① 《周礼致太平论·军卫第一》,《李觏集》卷九,92 页。

    兵之作,尚矣。黄帝、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故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虎豹之于爪牙也。羽翼不劲,鸷鸟不能以死尺鹤;爪牙不锐,猛兽不能以肉食;兵不强,圣人不能以制喝夫矣。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如同鹰隼之羽翼,虎豹之爪牙,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要说战胜强大的敌人,就连普通的褐夫,也不能制服。囚此,李觏极力主张"强兵",并写出《强兵策十首》,陈述他的"强兵"之策。

    李觏指出,要想"强兵",就要"备兵",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李觏的"备兵",既包括战争兵力。武力储备,又包括粮食蓄积、物资财力储备。他把"备兵"与发展生产、蓄积粮物结合起来,即把"备战"与"备荒"结合起来。把"强兵"与"富国"结合起来。他说:水旱之忧,圣王所不免,尧、汤之事,贤愚尝共闻也。故君人者,务多蓄积,以为之备。??计国用之余,随便蓄积,以须乏网。故时可灾,物可夭,苗可槁,地可赤,而人不可饥也。??乒有储,边有备,则回之幸矣,吏之能矣,元元之民自为之而已矣。李觏深知,有备才能无患,天下太平之时,不要高枕无忧,忘乎忧患,因为忘战者必危亡,所以要在太平之时不忘武备,在太平之世不忘备乱。李觏的"武备"。"备乱"思想,与其"怜民"、"爱民"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治之民思乱,乱之民思治。何也?生无事之时,身安而意侈。刑弛矣,急之则惊;敛轻矣,加之则怨。力未尝斗,自谓勇;心未尝谋,自谓智。知兵之利而未见兵之害,小不得意则欲翼而飞矣。故曰:治之民思乱也。处多难之世,城者不肆,野者不稼,强者僵于战,弱者毙于饿,父母妻子劫束屠脍,然后见兵之害而不获兵之利。幸而有主,则将雨其槁矣。故曰:乱之民思治也。李觏以国之治乱、兵之利害的辩证关系,说明治之民思乱,乱之民思治的道理,告诉当权者要在无事之时而思有事,处多难之世而思救民。一句话,就是要"备乱"、"武备"。所以说:"太平无武备,一动未能安。庙算何时胜,人生到处难。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只有盱江守,怜民不爱官。"②于中可见,李觏的重兵、备乱、武备思想,与治政、富国、爱民思想,是紧密相联系的,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① 《强兵策第一》,《李觏集》卷十六,第151 页。

    ② 《富国策第七》,《李觏集》卷十六,第143-144 页。

    ① 《庆历民言·备乱》,《李觏集》卷二十一》,第230 页。

    ② 《感事诗》,《李觏集》卷三十六,第40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