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一、礼的涵义和起源

一、礼的涵义和起源

    李觏把"礼"抬到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认为"礼",是人的一切行动和全部生活的最高准则,也是圣人施教的主要依据和思想主旨。因此他在《礼论第一》中,开宗明义就写道:或问:圣人之言礼,奚如是之大也? 曰: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既然"礼"如此重要,当然要重视"礼"了。据此,李觏特别关注对"礼"的研究与论述。他首先对"礼"的涵义作了规定和界说,对"礼"的起源作了探索和考察。

    李觏的《礼论》思想是对《周礼》及儒家"礼"的思想、尤其是对荀子的《礼论》思想的引申和发挥。孔、盂尚"礼"、荀子"隆礼",李觏视"礼"为一切之本,这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说明李觏的《礼论》与苟子的《礼论》的思想渊源关系,我们择其要者加以分析评述。

    关于什么是"礼"和"礼"的重要性,李觏与荀子的说法极为相似、相近、相同。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总纲和其他律例的纲纪,是人们学习的最高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②学至乎礼,便可以为圣了,达到了知识和道德的极致。可见,荀子对"礼"是何等重视。他在《礼论》篇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有关礼的见解。

    李觏十分赞同、推尊荀子的"礼论"观点,并写了《礼论》七篇,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礼论"思想,申明了自己的"礼论"见解。他说:礼者,圣人之法制也。③仁、义、智、信者,实用也。礼者,虚称也,法制之总名也。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贤人者,知乎仁、义、智、信之美,而学礼以求之者也。礼得而后仁、义、智、信亦可见矣!吾之论如此。李觏认为"礼"是"法"的总纲,总名,是圣人的法制,是圣人会合仁、义、智、信之德性而成之总名;是人能否变贤的标准,人为了求仁、义、智、信的美德,就要学习礼,学习到了礼,人就具备仁、义、智、信的美德,也就成为贤人了,也就是说,人学习和实践了礼,就成为贤人,并体现了仁。义、智、信的美德,所以人必须重视礼、学习礼。实践礼。"礼"在荀子和李觏的思想里,都有法的总纲、总名和人的最高美德的涵义。这可以说明他们关于"礼"的界说是比较一致的。李觏的这些思想显然是对荀子思想的沿续和引申,并证明其思想渊源关系。但是,李觏关于"礼"的思想,要比荀子的思想深入广泛得多。因为李觏除了吸取荀子《札论》思① 《李觏集》卷二,第5 页。

    ① 《荀子·劝学》。

    ② 《荀子·劝学》。

    ③ 《礼论第四》,《李觏集》卷二,第11 页。

    ④ 《礼论后语》,《李觏集》卷二,第24 页。

    想外,还吸取了其他先行者的思想材料。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利后嗣"的思想,也被李觏吸取并体现在他的著作中。所以说李觏关于"礼"的见解,要超过以往的思想家的思想。

    关于"礼"的起源和产生,荀子曾有过具体的探讨和论述,李觏沿着荀子所开创的思想道路继续前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他们思想的相似之处和思想渊源关系。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①荀子认为,人生下来之后,就有了各种物质**的需求,这种种**得不到满足,便不能不要求得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