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三、《史记》的取材义例

三、《史记》的取材义例

    编纂历史著作,不同于文学作品,以抒情见意,辞必己出;也不同于哲理著作,以空言论道,设寓说理。历史著作,应当做到言有所据,事有所托,字字句句,均有来历。司马迁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广博地搜求史料和抉择史料,并把自己的理论见解和实践经验一一载入史记论赞中,留下了宝贵的史论遗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这句话就是司马迁提出的史学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历史学要概括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发展,所以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融合百家学说于一编之中。另方面是讲《史记》取材,无所不包,这决定了《史记》内容的丰富和复杂性。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史记》的取材义例。下面从史记取材途径与别择标准两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1.搜求史料的途径。

    司马迁搜求史料的途径,大体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阅读皇家所藏图书档案。《曹相国世家》所录曹参军功,即《功令》所载之文。《扁鹊仓公列传》载仓公所对医案为皇室所藏。《樊郦滕灌》、《傅靳蒯成》等传亦多录《功令》之文。汉史诸表更是依赖于《功令》、《列封》、《令甲》等资料而制成的。秦焚《诗风书》,图籍散乱,汉朝建立,有赖于国家的大力收藏,才给司马迁提供了修史的条件。《史记》有三十五个篇目涉及司马迁所见图书,序赞涉及有二十余篇。通计载于《史记》中的司马迁所见书共一百零三种,其中六经及训解书二十四种,诸子百家书五十二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二十种,文学书七种,这仅仅是司马迁因事论及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于文献典籍是何等的重视。

    (2)取资金石、文物、图象及建筑。《秦始皇本纪》载录了《泰山石刻》、《琅邪石刻》、《之罘石刻》。《孔子世家赞》云,司马迁适鲁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留侯世家赞》云,司马迁考核留侯张良画像。《春申君列传赞》云,司马迁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蒙恬列传赞》云,司马迁观蒙恬所筑长城、亭障、直道。

    (3)游历访问,实地调查。《自序》记载了司马迁二十岁南游江淮的壮举。他还奉使巴、蜀以南之游。此外,还在几十年间扈从武帝之游。司马迁足迹遍于全国,他搜集了有关上古历史的传说,考实了西周建国经营洛邑的情况,纠正了学者所传之误。至于调查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个人遗事,更至为详悉。司马迁十分重视普通老百姓的口碑、传颂,并在《史记》中留下了记载。如适大梁之墟,求问夷门及秦灭魏,"墟中人曰"云云;载樗里子事迹,"秦人称其智"云云;至淮阴,"淮阴人为余言"云云;??此类例证,不胜枚举。这说明司马迁的调查,深入了社会下层,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例如他在齐鲁调查,就曾"厄困郡、薛、彭城",但终于了解到薛地风俗,"其阎里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再如《货殖列传》对全国都市经济、各地物产、习俗的记载,如此生动多采,毫无疑问是得益于游历调查所获得的生活资料。

    (4)接触当事人或他人的口述材料。如冯王孙讲述赵王迁无行而诛良将李牧的故事,贾嘉通书追怀贾谊的故事,樊他广讲述汉高祖及樊郦滕灌等功臣微时的故事等等。李广朴质,郭解矮小等情节均为司马迁所亲见而载入史中。

    (5)采集歌谣诗赋,俚语俗谚。此分三项。一是乐府歌谣,文人诗赋;二是民歌童谣;三是俚语俗谚。《史记》中所载这三项资料共六十一条。其中第一项十五条,第二项八条,第三项三十八条。司马迁广泛采集民歌童谣,俚语俗谚,标明"谚曰"。"语曰"、"鄙语曰"云云,并大量引入赞中,用以褒贬人物,就象引用经典一样郑重。歌谣俚语,寓有平凡的真理,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结晶。司马迁引用歌谣俚语,正是他史识过人的一种表现。(6)搜求被秦始皇焚灭了的古诸侯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秦焚《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秦只焚灭了官家之藏,而民间尚有残篇。如《燕召公世家》载,燕孝王"三年卒,子今王喜立。"又载,"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这是公元前225 至221 年事,下距司马迁一百四、五十年,而两称"今王",显然是抄录燕国史记而改写未竟的痕迹。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赵会渑池,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与赵工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挟秦王击缶,亦召赵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赵御史所书必不载于秦史记而是据赵史记写下的。又年表、世家载各诸侯国史事用第一人称"我",不可能全部据秦史记回改,亦当是依据诸侯史记。这些例证是《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的有力佐证。

    2.取舍材料的标准。

    上述搜求史料的六种途径,足以反映司马迁取资的宏博。对这些丰富而博杂的材料,司马迁又是怎样抉择和选录的呢?我们大致也可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