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三、修正《史记》断限

三、修正《史记》断限

    《史记》断限,《太史公自序》作了明确记载。其一曰:"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再则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这两段话自相矛盾,因上限和下限都各有两个断限。于是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论,尤其是下限的争论,更是聚讼纷坛,它涉及很大一部分《史记》内容的真伪。

    只要考察《史记》成书过程,《自序》所述的矛盾便可迎刃而解。原来《自序》所载是两个计划。起于陶唐,至于麟止,是司马谈发凡起例的计划。起于黄帝,至于太初,反映历史大势从统一走向大一统,是司马迁修正《史记》断限扩大的计划。这两个计划在《史记》中有直接的证明。关于上限,《五帝本纪赞》作了明确的交代。司马谈起于陶唐,是效法孔子修《尚书》起于尧。司马迁调查、访问,参之史籍,修正为起于黄帝,反映黄帝之世开创一统,草创国家。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五帝本纪》,黄帝之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部落战乱之世。黄帝屠灭了炎帝、尤,才统一了社会。《史记》所载三代天子,列国世家,追祖潮源,皆归本于黄帝,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这一民族观念就奠基于《史记》。司马迁延伸上限,打破了《尚书》载尧以来的局限,而又不突破"修德振兵"统一天下的黄帝这一极限,其用意是宣传大一统,寓意是深远的。

    唐司马贞和宋欧阳修两位史家未究司马迁之史识,对《史记》上限起于黄帝提出了补遗与批评。司马贞越俎代庖,替《史记》补《三皇本纪》,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欧阳修批评司马迁越出孔子《尚书》断自唐虞而上述黄帝以来,是"不量力而务胜,宜其失之多矣"①。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中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从司马贞与欧阳修两人一正一反之失,可以说明司马迁"非好学深思的"感叹,也是寓有深意。

    司马迁延伸下限至于太初,情况复杂。太初为一年号,首尾四年,即公元前104 至前101 年。司马迁太初元年修正《史记》下限,只能延伸至太初元年。今本《史记》实际断限,大事讫于太初四年,附记讫于武帝之末①,所以学术界聚讼纷纭,必须作一番清理。

    《史记》下限,共年有四说。

    (1)讫于麟止说。西汉扬雄、东汉班彪、三国张晏等人主其说,依据《太史公自序》"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近人梁启超、崔适等,必欲依此截断《史记》,认为元狩以后记事,皆非司马迁手笔。崔适为此作惊世骇俗之论,断言《史记》二十九篇为后人所补续。

    (2)讫于太初说。东汉班固、荀悦、唐刘知几、清梁玉绳、日泷川资言等人主其说,依据《太史公自序》结句:"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近人朱东润在《史记考索》中首次具体谓"讫于太初前一年,即元封六年";工国维谓"讫于太初四年",而最后记事则讫于征和三年。

    (3)讫于天汉说。首发此说为东汉班固,见《汉书·司马迁传》。《史记》三家注作者均赞成其说,裴说见《史记·将相表集解》,司马贞说见《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说见《史记正义序》。

    ① 《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赞》。

    ① 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三《帝王世次图叙》。

    (4)讫于武帝之末说。褚少孙曰:"太史公纪事尽于孝武之事。"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褚补。范文澜在《正史考略·史记条》中说:"太初以后事,则犹《左氏》之有续传也。"考辨四种下限说的真伪,应以《史记》本证为据,主要有四:第一,《太史公自序》的结句,此为全篇之赞,特作断限交代,可见司马迁对此,是何等的重视。《自序》为何有两个断限的矛盾记载,顾颉刚发现为父子两人不同计划②,使人顿悟,解除了迷惑。第二,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