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三、"迁生龙门"

三、"迁生龙门"

    公元前145 年,时当西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司马迁降生在夏阳县高门里司马谈之家。高门里今属陕西省韩城市鬼东乡高门村,在韩城市西南十八里。前"司马迁故里"一节已述,今高门分东、西、北三个村庄。在东高门村南洞门楼上,嵌有石刻"太史故里"四个大字。在东西高门之间,有清代时人所立司马迁祖茔双碑,这里原有司马迁祖圭墓冢。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祖籍闾里在汉夏阳县华池、高门,但又自称"迁生龙门",不但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而且还引起了山、陕人争司马迁的历史公案,此事必须加以澄清。

    清乾隆年间《河津县志》黄鹤龄序、嘉庆年间《河津县志》沈千鉴序都以河津为"故龙门地"而争司马迁为晋人①。光绪版《河津县志》还记载说,元代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载:"迁生龙门,居于太和坊,又县东有太史乡。"又说:"汉太史公墓,在县西。"明代还在河津县东大史乡建有卜子夏、司马迁、王通三贤祠。由此可见,晋人争司马迁由来已久。

    晋人争司马迁的主要理由是河津为"故龙门地"。打开现代地图,龙门山主峰在黄河之东山西省河津境内,在河津县城北约二十里,故河津县沿革曾有一段称"龙门县"的历史。司马迁生地高门村在黄河西岸陕西省韩城西南十八里,距龙门山主峰约九十里。禹门口亦称龙门.在韩城东北六十里,在龙门山主峰山脚下,而与高门村相距八十里。姑置晋人争司马迁为河津人不论,这一历史之谜则不能不论。

    近代考据大家王国维在《太史公系年考略》和《太史公行年考》两文中说①:"案《自序》迁生龙门,龙门在夏阳北,《正义》引《括地志》云,'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而华池则在韩城县西南十七里,相去七十里,似当司马谈时,公家己徒而向东北。然公自云生龙门者,以龙门之名,见于《夏书》,较少梁、夏阳为古,故乐用之,未必专指龙门山下。"这里王氏注意到了司马迁生地与龙门山主峰之间的遥远距离,故提出了两种推论,一为"似当司马谈时,公家已徒而向东北";一为以龙门之名古老,引重桑梓以为名。未经证明的推论只是一种假说,故王氏两存以待考。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自述"迁生龙门",语气充满自豪感,表现了他对故里雄伟山川的热爱,引"龙门"以重桑梓的意义是显明的。在古代,以"龙门"为夏阳地望的代称,已成为习惯,这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可从文献上加以考实。

    从语源上说,龙门之得名,据古代地志《山海经》、《括地志》、《三秦记》、《名山记》等都记载龙门山因禹凿龙门而得名。乾隆年间《韩城县志》卷一引《名山记》云:"河水至此山,??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古老的《山海经》更明确说,禹门凿成,因有神龙来察看,故于门上加龙字而称"龙门"。县志又引《卫氏地图记》云:"龙门山,一名葑山;形如笔架,又名笔架山;山上多紫荆,又名紫荆山。"这说明龙门山依其山形及物产,原有多种名称。从山脉大势走向来看,龙门山乃是陕西境内梁山之支脉。清康行僴《韩城县志》卷一《山川》云:"龙门① 张守节《太史公自序·正义》亦引《司马彪序》云:"南正黎,后世为司马氏。"① 《河津县志》创编于明代隆庆四年(公元1570),历经几次修订,都把司马迁作为河津人加以记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一名禹门,即梁山别麓也。"明万历张士佩《韩城县志》卷二《山川》梁山条更明确指出:"如龙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