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第一章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一、司马迁故里

第一章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一、司马迁故里

一种解说,见高健《韩城胜迹之冠》一文,载《文物大地》1982 年第6 期。寨、村、镇以"龙门"为名的,各地都有,不足以为"迁生龙门"之证。

    步",现在的华池,只是一个小小的涝池,已非昔日风姿。在涝池北约百米,原有土坟一座,相传为司马靳墓。 1958 年以前,村中父老在清明节还去扫墓。1958 年"大跃进"平田整地,历经二千余年风雨的司马靳墓才被平整消失。

    高门司马昌、无泽、喜三世墓。高门原,西枕梁山,东对黄河,地势高平,土地肥沃。原上有东高门、西高门、北高门,三座村庄巍然鼎立。在东高门村南洞门楼上,嵌有石刻"太史故里"四个大字。在东西高门之间,有清薛廷仿等所立司马迁祖茔双碑。双碑立于东高门村西南约数十米,座西向东。双碑并立,相距数尺。其南碑上首横刻小字"汉太史先圭",中间竖刻大字"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圭",左边竖刻小字"儒学增广生员薛廷枋立。"碑阴"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茔记",曰:"汉至今数千余载矣,其先茔犹辉映于梁山之野,人人见司马公之遗泽长,而子长公显扬者大也。??昌以下葬者三冢,今则巍然者仅存。自斯以往果何如乎!"立碑时间为"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十月谷旦。"据此可知,当年此处有三家。此间父老相传,原来三家宛如鼎峙,就是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三世墓家。抗日战争时期邑人王捷三(时任陕西省教育厅长)回韩城省亲,见太史公先茔为大路所侵,坟头平夷,为不使湮没,命人筑土墙保护。群众遂将三家合为一家。本世纪五十年代尚有地二分,1958 年在平坟运动中被夷为农田,故今只有双碑并立于田野。

    司马谈墓。司马迁祖茔双碑,其北碑上书"汉先太史司马公墓",立碑时间为"咸丰岁次王子菊月谷旦",即咸丰二年九月一日。这虽是后人所立之碑,但相传原有司马谈墓冢。虽然《太史公自序》未载司马谈墓,不过可从司马靳"葬于华池",司马昌、无泽、喜"皆葬高门"这一行文连贯语势,可推知司马谈之卒,应葬于故里,是不言而喻的。假如司马谈葬于茂陵显武里,《自序》必作特别书出。《自序》不书司马谈葬所,因司马迁与之为父子,奉先人遗骨干故里,是理所当然之事。在高门村西六里有徐村,世居冯、同两姓,世代相传为司马迁后裔,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高门村司马迁祖莹双碑前祭奠,至今以为俗。

    司马迁归葬故里,但未人居祖莹地高门原,而在芝川同马坡,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今天司马迁祠墓所在的芝原村一带,据考古研究正是秦汉时夏阳县的墓葬区。司马迁因受宫刑体肤不全,自愧于见祖先②,故归葬故里在先人墓冢之侧,自选葬地在夏阳城东南的司马坡上,西望祖茔,东望黄河,司马坡突拔伟立,是一形胜要地。司马迁长眠这里,是符合他那好奇而又豪放胸怀的。

    总上所述,以魂归故里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来考察,司马迁生地故里应为祖莹所在地华池、高门。这两地紧相连界,可以看做是一个地方。泛言之,韩城市即为司马迁故里。韩城境内司马迁生地的五种说法,以高门村为中心,方圆不出十公里,在古代都是夏阳城的近郊区。泛言司马迁生地,华池、高门、芝川镇,三者旨有依据;而要相对准确他说司马迁生地,则应为韩城西南十八里之高门村。3.芝川司马迁祠墓。芝川镇在韩城南二十里,靠近黄河。西安至韩城的西韩公路穿镇而过。这里川宽土肥,盛产粮棉,人物殷阜,镇上居民千余家。芝水流经镇旁,故以芝川为镇名。芝水古称陶渠水,相传汉② 此说见呼林贵《司马迁生葬地新探》,载《人文杂志》1987 年第4 期。武帝巡行曾在此水边采得灵芝草而得名芝水。在司马迁祠西芝水北岸吕庄,原来建有"灵芝庵",庵内竖有石碑,碑刻"汉武帝采灵芝草于此"九个大字。现在庵和石碑皆已无存。古少梁邑在芝川镇东,今为芝川西少梁村;古夏阳城在镇西南,今为嵬东乡堡安村;司马迁祠墓在镇甫二里芝水甫岸高岭上,人称司马坡。康熙年间《韩城县志》载:"汉太史令司马迁墓在芝川镇南岭上,西枕梁山,东临大河,气势雄阔,古柏数十百,皆苍老如铁,悬于两崖,作蚊龙状。子长一家,巍然其巅,词壁石墨林立,代有名作。家以石砌,二柏出其上,盘崛尤奇,北望少梁,晓烟残照,如图画然。"《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葬母:"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史记·樗里子列传》载:"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庄襄王葬芷阳,其母"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这些记载可为司马迁好奇,自选葬地于司马坡之左证。这里地形高敞突立,西望祖茔,东瞰黄河,亦是一奇。芝川镇的兴起,在司马迁祠墓旁,虽无万家邑,也是千家邑。在司马迁祠墓山脚东南数十米处,有一临河高台,东西与南北各约三百米,这里就是汉武帝临河息辇的夏阳挟荔宫遗址所在地。夏阳挟荔宫是汉武帝三年一次祠后土所驻跸的行宫,司马迁生前伴圣驾衣锦还乡,该有多么风光,司马迁死后长眠在夏阳挟荔宫旁,不也是十分惬意的么!司马坡下,芝水绕流。芝水入河口,即古少梁渡,后改名夏阳津。公元前205 年汉将韩信以木罂从此渡河擒魏王豹。历史遗迹也给司马坡增添了无尽的风采。以司马迁之雄奇豪放,他选定司马坡为葬地,可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自然归宿。司马迁词墓的修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310 年的西晋永嘉四年,迄今已有1681 年的历史。《水经注》陶渠水注云:"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①。《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水经注》的这段记载是有关司马迁柯墓最早而又最有价值的文献。西晋殷济崇拜司马迁遗文《史记》,为了表彰司马迁的功业,"遂建石室",并修祠,竖碑,植柏,供人瞻仰。《水经注》又引司马迁碑文说明司马迁故里位置,文曰:"高门华他,在兹夏阳。"北魏郦道元根据他所见司马迁碑文与《太史公自序》印证,推断殷济所建祠墓,就是司马迁原来所在的坟墟。唐司马贞在《太史公自序·索隐》中亦引司马迁碑文作案语,说华他在夏阳西北三里①。这说明司马迁碑历南北朝,在唐代犹存。

    殷济为司马迁故里邑人。殷济墓在古夏阳城遗址堡安村附近,位于高门之东,司马迁墓之西。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8 年),乡绅为殷济墓立碑,上书"晋名宦汉阳太守殷公之墓"。《水经注》陶渠水注云:"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经汉阳太守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所谓精庐,又称精舍,是古代的讲学之所。汉阳郡是汉时旧名,魏晋时改为天水郡。殷济为天水郡守,或沿习惯文献仍作旧郡名。殷济致仕,为乡人讲学,培育英才,有德桑梓。又魏晋时严禁为死者造石室立碑。殷济冲破禁网为司马迁造石室之墓,① 司马迁《报住安书》有言云:"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戳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① 树柏,在墓前栽植柏树,这是古代习俗,树柏驱逐食死人肝脑之妖网象,以保护死者。清初校勘家何焯认为"柏"是"桓"字之误。树桓,即树表以为标记,亦可备一说。

    立碑颂德,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行动。乡人感念殷济,亦为之立碑讴歌,诗曰:巍巍苍苍,河水泱泱。

    殷公休风,山高水长。

    殷济之后,历代维修司马迁祠墓的情况,可从司马迁祠中的碑石和韩城地方志中考其大略。现存司马迁祠最早的一块碑,是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太常博士知同州韩城县事李奎所题的诗碑。诗云:"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这一"荒祠""孤冢"的破败局面,直到北宋未才得到改善。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 年),韩城县知事东鲁尹阳见太史公祠"栋字甚倾颓,阶级甚卑坏,诞隧甚荒莽,惟是享尝缺然不至",荒凉破败不忍睹。尹公感慨唏嘘曰:"司马公文为百世之英,而所居不能蔽风雨;学为继述之渊,而所藏不去荆榛","冢庙卑痹如此,其不称公之辞与学也甚矣!"尹阳于是率芝川之民重新建起"五架四楹之室,又为复屋以崇之"。所用砖、瓦、门、窗,一应材料,皆取资于民②。据古建筑专家鉴定,现存的寝宫、献殿与山门,还是宋代木结构建筑的遗存,已历经风雨八百年,弥足珍贵。

    北宋尹阳重修司马迁祠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至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 年),又进行了部分整修,重点是整修太史公墓。韩城县知事赵振撰《大定己亥修太史公墓小碣》记其事,曰:"(司马迁)及其卒也,葬于梁山之岗,至今韩人享祀不绝。惜乎时代历久,旧冢倾颓。今春姚定乃率里人命工修复,其意欲以光华文史之风,激励衰鄙之俗。"司马迁墓为圆形八卦冢,用青砖砌成,高2.5 米,直径5 米,乃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所重修,距今已七百余年。墓碑是清乾隆年间毕沉所题"汉太史公司马墓"。冢上有一棵奇特的五枝参天大古柏,形若龙蟠,"晴则翠色凌岚,阴则同云涵缘,风则波涛汹涌,雨则叆叇莹溶,雪则白贫堆琼"①,变化出神,宛若《史记》文章之雄奇壮丽,观者莫不流连叹惋。明清两代,相继大规模整修司马迁祠。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68)韩城县知事翟世琪主持了浩大的整修工程,奠定了现存祠墓的规模。这次整修,在堂基正前方用砖砌成九十九级台阶的"神路"。在神路起点的台阶前当路有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即为翟世琪所书。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冀兰泰治韩,再次整修,将寝殿、山门、墙垣、斋厨,修缮一新。新中国建立后,司马迁祠墓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如今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司马迁祠墓文物管理所"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980年,打成机井一眼,引水上源,浇灌松柏花草,把司马迁祠墓装点得更加郁郁葱葱,满目青翠。现在,在司马坡南麓,增添了三座元明建筑,把司马迁祠墓衬托得更加秀丽壮观。这几座韩城境内的元明建筑,因在原地不便保护而由古建队移建于此的。

    ② 司马贞原文作:"案:迁碑,在夏阳西北、去华池三里。"① 尹阳:《修太史公庙碑》,其文又载明万历《韩城县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