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汤显祖评传 >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 一、童年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 一、童年

    走出府城东门,经过横跨汝水的文昌桥,来到文昌里。这就是汤显祖的祖居所在。门联上大书:"北垣回武曲,东井映文昌。"隔江和城北的关帝庙(武曲)相望,东井连接着文昌桥。对联为住宅提供正确的方位。"武曲"、"文昌"又表明家族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石造的文昌桥上有一排骑楼那样的长廊,俯临江流,气势雄伟。东北是钟楼高耸的正觉寺,王安石曾为它的箨龙轩题诗。江边树木葱茏,景色幽美。汤家附有一片园林,桃李春艳,桔栗秋实。疏桐迎风,修篁滴露。棕榈芭蕉,高下相映成趣;鱼池桑圃,不失农家本色。这是不脱离生产、所谓耕读传家的一户乡绅地主。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卯时,即公元1550 年9 月24 日清晨5时许,汤显祖在这里诞生。

    汤家在文昌里聚族而居,到汤显祖这一代已经有六世了。据《吉永丰家族文录序》自述,汤家系出唐代殷文圭。殷文圭的事迹附见《新唐书》卷一**田额传。据说,入宋后避宋大祖的父讳,改姓汤。

    汤家不是名门大族,却也是富有的地主。据记载,高租峻明曾因捐谷救灾,受朝廷褒扬。家里四万多卷藏书说明峻明对阅读的爱好,也说明他生活优裕。从峻明到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是秀才,在当地很有名望,但没有当官。

    汤显祖出生时,祖父懋昭大约是七十岁的老人。他在早年多次参加秋试没有中举,四度做了幕客,最后还是郁郁不得志而归。四十余岁,他到离家15 里外的酉塘庄去隐居了几年。有一副对联,足以表示他的志趣:金马玉堂,富贵输他千百倍;藤床竹几,清凉让我两三分。

    不能在仕途进身,回过头来追寻山林的乐趣,由崇奉入世的儒家学说转而耽溺于出世思想,这原是封建文人的老套。懋昭也不例外。汤显租说,他的祖父"早综籍于精黉,晚言筌于道术",①正好道出这种转变。

    在六十三岁时看到长孙显祖出世,这是祖母魏夫人的最大安慰。她的慈样的抚爱在长孙心里永远保留着甜蜜的回忆。显祖在青年时代出外应试,在异乡的寂寞夜晚,他在梦里见到的不是母亲而是祖母。祖母也崇信道教。她常常诵习道家的经文。她的出生和逝世都受到道家色彩的传说所渲染。说女是南岳夫人降世,九十岁时还能看小字本的书籍,能分辨二里外的船只。死后"颜色如生,轻棺就祖",①说是"尸解"。当时迷信之深可以由此想见。汤显祖出生时,父亲尚贤二十三岁,母亲吴氏二十一岁吴氏是读书识字的女子,虚弱多病。尚贤性情严峻,讲求道家的养生之术。据说他晚年也和青年一样健壮。

    出世的仙道思想和入世的热衷科举的儒家思想是矛盾的,但是两者共同的封建性,有时彼此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使知识分子无论进退都能找到思① 见《汤显祖诗丈集》卷二,《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

    ① 见帅机《阳秋馆集》卷三《魏夫人诔》。

    想依据。在生活实践上,道家思想并不妨碍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失意时它是一种安慰,得意时成仙证道正是尘世富贵的继续,同时也把世俗的名利美化了汤显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收集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作品七十五首,其中有十一首流露出仙道思想。他的祖父一再启发他神往于超现实的灵境。"第少仙童色,空承大父言"(《和大父云盖怀仙之作》),自责之词可能委婉地反映他的抵触情绪。对少年汤显祖说,热衷科举的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

    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几代人都没有中过举人进士,没有人做官,迫切需要的就是子孙登科及第,为家族争光。家长给他命名为显祖,字义仍,可能就表示家庭对他的期望--克绍箕裘,荣宗耀祖。这是封建的时代和家族为他安排的一条正规道路。有出息的人是不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多远的。后来他有时把义仍省作义,或写成同音的义人。如六十岁那年,他给友人黄荆卿的信说到他家乡抚州知府苏字庶得悉他当了多年县官,而如今租谷一年收入不满六百石,而人们认为他远不止此时,汤显祖感叹道:"古称知已之难。世岂有达观怖死,义人要钱者那!"友人达观和尚六年前在狱中被害,以他的不怕死和自己的不要钱相比,就用义人这个名字。这时他把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