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三、"天下观"的重新构筑

三、"天下观"的重新构筑

艺,均可实见诸措施;坐而言者,可以起而行也。"事实是促使思想转化的最有力的杠杆。王韬头脑中残余的文化优越感以及在此之上的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在现实对照下急速崩解。一个新的世界观在它的废墟上被构筑起来。王韬重新构筑的世界观是一个多元结构的认识世界的体系。它承认西方各国是超越中国皇权之外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承认西方文化是不依附于儒家文化的文明存在。东方与西方,虽然有"以政统教"和"以教统政"的区别,但两者都"必归本于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都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在人类社会走向大同的过程中,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承认西方也有圣人,承认世界为多元结构,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革命"。在一元的世界观念下,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一种上下之间的等级关系(Interclass Relation),中国对外关系被匡限在上对下的家长式的模式里,不是大张挞伐,就是册封赐恩。多元的世界观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Interstate Re1a-tions),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不再是上对下惩罚与赐恩或下对上的反叛与归顺的关系,而是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王韬喜欢把十九世纪的国际格局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其潜台词显然是:在名分上,如今的世界各国也象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一样已没有内外高下、正统与非正统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竞争对手;国际间不存在超国家、超物质的义礼束缚,准能率先富强,谁就有资格立足于世界。

    承认国际多元竞争、把肚界格局比作春秋战国之局,还意味着对传统"尚德不尚力"和"尊王贬霸"学说的修正。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家尽管在许多实际做法上并不排斥"力"的运用,但价值观上总觉得"德"与"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德"是高一级的根本的东西,"力"则是低一级的非根本的东西;柔性的"德"可以克刚性的"力",刚性的"力"则不能克柔性的"德"。盂子曾把"力"分为有德之力的"王道"和无德之力的"霸道",认为只有"王道"才能战胜"霸道",行之久远。孟子的观点抑制了后代思想家对物质性的"力"的推崇与追求。王韬以春秋战国比喻现实世界,而春秋战国的最终结局是并没有什么"德"的秦消灭了群雄,一统字内,这自然隐含着对"力"的承认。

    王韬从没公开否定过孟子"尊王贬霸"的观点,在谴责和警告西方侵略中国之时,他甚至以孟子的学说为武器,声称无德之暴力必然不能长久。但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5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98 页。

    是,在更多场合,特别是在谈及中国自强御侮主题时,王韬最为强调的是"力"。他宣称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力"的竞争。义理不过"徒为具文"。

    1874 年,在中日为琉球归属问题争持不下之际,王韬直言不讳地指出所谓国际公理的不可靠性。他写道:呜呼!海外万国,星罗棋布,各谋其私,大制小,强陵弱,夺人之国,伐人之君,无处无之,虽有公法,徒为具文。①今日之事,非可以口舌争,亦岂能以笔墨战。我中国亦惟有内求诸己矣。夫中国非小弱也,乃至今日,狡焉逞者,何国蔑有,时挟其所长以凌侮我,而恫喝我,跋扈飞扬,已非一日??志者于此,蒿目时艰,眷怀大局,未尝不痛哭流涕长太息,而卧薪尝胆之不暇;是惟有奋发有力,亟图自强计。②峰回路转,水到渠成,从承认西方各国同为平等的独立国家实体、西方文化同为有价值的文明存在,到推崇多元竞争中的"力",王韬新型的世界观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结到变法自强思想上来。

    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六,"驳日人言取琉球有十证"。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六,"琉事不足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