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三、"天下观"的重新构筑

三、"天下观"的重新构筑

    美国汉学大师费正盾(John K. Fairbaiik)在论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世界的总体认识时曾说:"在对外关系方面,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家和社会仍然认为自己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它和周围非中国人的关系是假定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这一神话为前提的??中国这个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在世界秩序中的形象,即雄踞千中国舞台之巅的天子是光被四表的。早期的历史学家就提出了同心圆式的等级理论,据认为,地理距离越大的外围蛮夷与皇帝的关系也就越淡,但不管怎样,他们仍得臣属于皇帝,和中国皇帝只能保持藩属关系。这种观点虽然不时受到重创,但一直延续了下来"。①验之中国士大夫有关中外关系的言论,这位洋汉学家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曾说:"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②差不多与工韬同时的清代士大夫王炳燮在《毋自欺室文集》中也说道:"夫大地以中原为正中,阴阳之和会,最得五行之全,自古神圣皆成此地,此外四裔皆荒昧??大地自古及今皆以中夏数千里为正位,试观天星分野独应中国,即其明验矣。"③王韬早年继承的正是这种同心圆式的"天下观"。

    自"佣书西舍"起,在西方传教士的多年持续不断地影响下,王韬唯我独尊的天下观逐渐得到修正,不再把西方各国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夷狄之邦",认为他们亦有可学之处。但他还没有认识到世界是由许多民族国家组成的多元结构。欧洲之行让王韬亲眼目睹了世界格局的真实面貌,促使他彻底抛弃孤陋不堪的一元天下观,而重新构筑符合实际的多元世界观。

    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优于一切其他文化、中国文化是一切其他文化源泉的文化中心主义的假设之上的。可王韬在旅行欧洲期间的所见所闻不仅没有证明这种假设,却反而说明西方文化同样有其卓越的成就,其诗书礼乐、道德人心自有其不依附于中国文化的"别一世宙"。他在《漫游随录》中记录道:英国风俗醇厚,物产善庶。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日竞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怠游情之民。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悫诚。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异域客民旅居其地者,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①都中(指伦敦)藏书之库林立,咸许人入而览观。有典籍院,中贮四海各邦之书,卷怯浩繁,简编新洁,异册名篇,分储于架阁。玉轴牙签,锑函锦帙,望之如城??都中人士,无论贫官,入而披览诵读者,日有数百人。②① 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3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② 石介:《徂菜石先生文集》,卷十。

    ③ 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卷三。见台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4 辑,第127-128页。

    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07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13 页。

    埃丁作为北方一大都会,居民二十余万??远人之至其地者,无不竞相延接,雅意殷勤。关无讥察之烦,吏无诘诃之扰,从无以异服异言而疑其为充为慝者。入其境,市不二价,路不拾遗,是足以见其宽大之政、升平之治矣。③在这样的西国实情面前,那种视西方各国为"化外之邦",认为西方人"大羊成性"、只知"图利"、"尚力"、"尚机诈"的观念不攻自破。

    王韬甚至注意到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中国文化,他说,泰西文教学用结合,远非中国空疏之学所能比拟。如英国大学考试"所考非止一材一艺已也,历算、兵法、天文、地理、书画、音乐,又有专习各国之语言文字者。如此,庶非囿于一隅者可比。故英国学问之士,俱有实际;其所习武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