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二、旅行欧洲

二、旅行欧洲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7 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47 页。

    ④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33 页。

    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16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07 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08 页。

    二十年。他人如有摹仿者,例所弗许。违例,准其控官而罚款焉。??故一物既成,其利几以亿兆计。否则几经研求,以发其秘,他人坐享其成,无所控诉,谁甘虚费财力以创造一物乎?未卒业而有惴心者,亦可报闻。如器有实用,而官不以为然,及禁人私摹,而官反用之者,皆可讼诸刑司。人有一得之技,虽朝廷不能以势相抑,故人勇于从事也。"①在这里王韬已经从经济活动深及到官与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而且,可贵的是,他居然毫不掩饰地表示对英国那种个人知识产权重于官权、官亦可被民"讼诸刑司"的社会的向往。

    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让王韬不胜羡慕,旅行伦敦时他专门前往英国国会参观:"有集议院,垣墙高峻,栋宇宽宏??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实重地也。"②至爱丁堡,他走访当地法院,"入而观其审事鞫狱",叹服其审判公平、公正和公开,认为有"与众咸同"的中国古风。③至贝德福(Bedford),他往观监狱,观察到"居舍既洁净,食物亦精美","狱囚按时操作,无有懈容,织成毯,彩色陆离,异常华焕,且有牧师宣讲,悉心化导,绝无鞭鞑之苦"。①王韬在英国的旅居和漫游是一种文化的双向交流。他不仅目睹、接触和学习到许多西方新奇之物,而且以其东方文化人的身份,在西方积极地传播了中国文化。王韬生性倜傥,雄才好辩,每至一地,辄喜演讲。他曾在理雅备的陪同下应邀前往英国最高学府牛津大学去做关于中英关系的学术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介绍了中国孔子的仁爱之道,叙述了中英两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历史,呼吁英国有识之士丢弃敌对中国的态度,从今以后"益敦辑睦,共乐邕熙"。王韬的这次讲演获得了牛津大学师生的喝采,"是时,一堂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墙壁为震"。②在爱丁堡大学,他也曾就儒家文化问题"宣讲凡两夕","来听者男女毕集"。宣讲过程中,王韬为使英国听众能具体把握中国文化,特意为他们高声吟诵白居易《琵琶行》和李华《吊古战场文》,"音调抑扬宛转,高抗激昂,听者无不击节叹赏,谓几如金石和声风云变色。此一役也,苏京士女无不知有孔盂之道者。"③作为一位有正义感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王韬在赴各地的演讲过程中特别提到,中国虽然以仁义为本,愿意与西方各国往来贸易,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向外一切都开放。在一次商人公会上,他把中英关系中正常贸易与非正常贸易区别开来,呼吁加强正常贸易而反对不正常贸易。他说,丝茶贸易既有利于中土,也有利于外邦,因此应该设法扩大;而鸦片贸易则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对英国正当商人亦有所损害,所以应坚决"予以除之"。王韬义正辞严、见解深刻的演讲当即得到与会商人的强烈回应,"中有劳爱先生者,独侃侃而言曰:'嗣后,当纠二三同志设一公会,必先禁印度栽种莺粟而后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15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11 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8 页。

    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8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97 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45 页。

    可。'"①劳爱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后来在英国国会和民间发起废止鸦片贸易的社会活动。

    王韬还注意向英国人民介绍中国朝野的最新动态,消除他们对东方古国的陈见。一次,爱丁堡某报纸煞有介事披露"曾国藩与某当轴书",内有"一论轮车铁路之断不能开;二论西人不能擅入内地;三论西商购买丝茶不能自人内地成交;四论西人船舶不能在内河行驶;五论西国驻京公使面圣须俟今上圣龄二十岁以外??西人如有不从,则必出于战"。这些论点与中国洋务派掌门人曾国藩的平日言行不合,显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英国侵略狂编造出来的蛊惑人心之辞,旨在煽动英国民间**情绪。王韬其时适在爱丁堡,出面予以澄清。他对当地民众说:"此非曾中堂所致贵国之书,不过或有人曾见此书,因而传录之耳。其是否真伪,要不可知。但以事理揍之,曾中堂必不有此言。今星使东来,方讲修睦,传闻之语,置之勿论可也。"于是,"浮议始息"。②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王韬的欧洲之行是一件极富历史意义的大事。在此之前,中国虽有一二沿海商人去过欧洲,但大都属"落魄商贾",不知诗书,对中国思想界几乎不曾产生什么影响。中国的文化人,包括林则徐、魏源等思想精英,对"域外"的西方事物的了解还都处在隔雾看花的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大多数人是通过传教士只鳞半爪的报告来认识中国的,因此对他们来说,遥远的东方依然是一片不可捉摸的神密之地。许多莫名的厌恶和仇恨正是在互不了解的误会之中产生的。王韬的欧洲之行为结束东西方这种相互隔陌、相互仇恨的可悲局面,为中国人了解世界并使世界了解中国开启了先河。

    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一角度说,工韬的欧洲之行是中国文化知识精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对欧洲的实地考察。王韬是1867 年出发前往欧洲的,在此前一年,中国有总理衙门的满人斌椿父子随同英人赫德(Sir Robert Hart )前往欧洲游历。但赋椿为官派,且在英国官方色彩相当浓厚的赫德督率之下,活动不自由,所言所行极其谨慎。又由于游历国家太多,且前后只有五个多月的时间,斌椿一行对所经之国也只能作走马观花式的浮泛了解。王韬则不然,他是通过民间渠道赴欧洲的,不仅无所谓"官纪"束缚,而且在英国居住游历达两年半之久,其见闻自然比斌椿一行要广泛而深入,斌椿的游历笔记《乘槎笔记》大多是对西洋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勾勒,而王韬的笔记《漫游随录》则能透过现象触及到事物的根本。前面曾述及,王韬在描述西方制造之精时笔锋进而触及西方的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经济与政治制度。赋椿是不可能达到这一深度的。再如,对西方民情风俗的考察,也是赋椿一行力不能及的。王韬《漫游随录》中有不少对英国婚姻恋爱、乡村民风的记载:遇一男一女,晨去暮返,亦必同车。彼此相谂,疑其必系夫妇,询之,则日,非也,乃相悦而未成婚者,约同游一月后,始告诸亲而合卺焉。①每莅访友人之舍,悉皆倒屐相近,逢迎恐后。名媛幼妇,即于初见之顷,亦不相避。食则并席,出则同车,觥筹相酬,履舄交错,不以为嫌也。然皆花妍其貌而玉洁其心,秉德怀贞,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48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9 页。

    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00 页。

    知书守礼,其谨严自好,固又毫不可以犯于也。②有金亚尔乡,民秀而良,秋冬农事之暇;多喜读书讲理。近日众人各醵资创建书院,庋藏典籍,有志之士均可入院借观。所藏分内、外二室。外室者准其携取出外,书名于册,按期交纳。③偕德臣观团丁于海滨演炮。其法以废舶置海中,上张旗帜??而后击之,观其中否。其炮度之高下,铅丸之大小,药料之重轻,皆有一定准则。月凡四举,伊梨绅士董其事,而兵官来教之习演。此民间于晏安之际,武备不弛,先事讲求之一道也。伊梨虽弹丸黑子,而海防之谨严犹如此,他可知矣。赋椿的《乘搓笔记》对此就只能付之厥如了。

    在王韬赴欧之后,清朝还派遣过一个蒲安臣(AnsonBurlingame)使团前往欧洲游历,其效果与斌椿、赫德一行大同小异。清政府直到1875 年才正式委派郭嵩焘为中国驻欧公使、陈兰彬为中国驻美国兼驻西班牙、秘鲁大使,其时离王韬赴欧已有8 年之久。郭、陈二人均尊王韬为中国的"欧洲通",临行前特赴香港拜见王韬,了解海外情形。

    从世界了解中国这一角度说,王韬的欧洲之行更是一项历史壮举。中国秀才旅居欧洲翻译中国经典,并在欧洲大学讲坛上宣讲儒家文化,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开天辟地的事情。更富意义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活的载体,王韬本人也以其可见可感的形象和举止向西方社会传递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在王韬旅行欧洲的那个年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许多西方人从没见过中国人是什么模样。王韬在英国乡间行走时,居然会出现"男妇聚观者塞途,随其后者辄数百人,啧啧叹异,巡丁恐其惊远客也,辄随地弹压"的情形。甚至有一次在阿贝丁的街道上,王韬被人误认为是"ChineseLady",是另一位同行人华侨商人詹五的"Wife"①。这种状况是无法让西方人正确看待中国文化和理解中国人的。王韬在欧洲各处的长期居住和旅行为民间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样本。比如,他在马赛时,有一次"偶入一馆沽饮",馆内女侍未见过中国人,"咸来围观问讯"。当她们获知是从中国来的文人时,极感兴奋,对王韬"衣服丽都"也"啧啧称羡,几欲解而观之"。②在伦敦,有一照相师第一次见到中国人,坚邀王韬摄影留念,王韬慨然允诺,"既成,悬之阁中"。③伦敦还有一位叫华禄的"牧师之巨擘"欲询中华之近事,"以扩见闻而增识力"。王韬在理雅各和刚巧在英国度假的慕维廉陪同下"往宴其家",为他全面介绍中国文化和民情风俗。①王韬曾多次到伦敦附近的"玻璃巨室"(CrystaI Palace)去参观,与沿途某小站上的卖酒女郎相熟悉,该女郎每逢王韬到来,"必琐琐问华事",王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之解答。王韬也从女郎父亲那里了解到火车在英国诞生和发展的曲折历史。②在旅英的后半段时间里,王韬在英国已经是小有知名度的人物了。社会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26 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35 页。

    ④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30 页。

    ① 三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33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82 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98 页。

    ①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52 页。

    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116 页。

    团体、民间集会不时邀请他莅临演讲。平时英人索题中国字、请吟中国诗之事更是常有发生。甚至当地报纸也将其事迹行踪刊入新闻。所有这些显然都大大有利于西方人士对中国人及其文化的了解。王韬对此曾不无自豪他说:"黄霁亭太史于余将作欧洲之游,特书'吾道其西'四字为赠,虽不敢当,抑庶几焉"。③工韬在英国共度过两年零四个月,长时间地孤身在外做客,不免产生一些"殊方花月离人泪,异国衣冠独客身"的愁绪。他思家心切,无法安心再在英国居住下去。刚好此时理雅各接到香港英华书院来信,"促其言旋重主讲席"。于是王韬便与理雅各联袂在1870 年1 月5 日起程离开杜拉,转道伦敦、巴黎回返香港。在伦敦,他为进一步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将所携一万一千卷中国书籍赠给大英博物馆。伦敦文化界对王韬此举"无不同声嘉叹"。①在巴黎,他拜访了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儒连博士(Std,nislas Lulien),与他讨论中国文化问题,切磋翻译技巧②。王韬对儒连的印象极深,后来在他准备撰写有关西北史地和法国历史著作时,还特地致信儒连,邀请合作,可惜其时儒连已经去世了。王韬对此甚觉遗憾,特作《法国儒莲传》一篇以为纪念。

    ③ 王韬:《漫游随录》,卷三,第146 页。

    ① 王韬《弢园尺犊》,卷八,"代上丁中丞书"内有"曾观书于英京太学,及其归也,以所携书万一千卷置之博物院中,大学诸儒无不同声嘉叹"之记。但据BE-tweenTxaditiondndMOdernltv- 书作者hen教授说,他曾去信大英博物馆查询;结果证实大英博物馆的捐赠档案里只记有"从王韬处得到203 本共712卷中国书,价值65.10 镑。"②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第87 页说他与儒连见面于他赴英途中.但据王韬:《弢园尺犊》,卷七,"与法国儒连学士"、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法国儒连传》等考证,两人见面时间应是1870年王韬返程之时hen 教授注意到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析平根据《漫游随录》所记,在其著作《王韬评传》中仍认为两人见面于王韬赴英途中,似有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