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二、坎坷的科举道路

二、坎坷的科举道路


    王韬的母亲朱氏就出身在锦溪,王韬选择这里设馆,恐怕与朱氏家庭的推荐不无关系。王韬前往锦溪的时间大略是在这年的开春季节。当行舟渡越范迁湖的时候,王韬触景生情,自感自叹。他作诗自嘲说:此湖旧以攀清名,水色澈底玻璃清。

    或云范蠢迁家至,湖滨卜筑名遂传。

    当年功就知机早,一舸载得西施好。

    屡散千金溷俗贾,上士大笑未闻道。

    晚年想己厌纲罗,乃来此地娱烟波。

    嗟予亦为名利缚,何时归钓隐邱壑。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他帮助勾践灭吴后,改名陶朱公,悄然退出政治舞台,经商致富。后散尽千金,携美女西施隐居山水之间。王韬羡慕范蠡晚年美女在怀,消遣自在的隐士生活。但他也深知这种生活对他来讲只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望。陶朱公曾经成不世之功,积万贯之财,其退隐是功成名就、大财大富之后的闲情逸志,而他只是一个未曾释褐的默默无闻的穷秀才。"尚未能逃俗,谋生愧负薪",为了衣食温饱不得不四处奔波,寄食他人檐下;为了挤入上层社会不得不低首吟哦于八股帖括之中。相比之下,王韬自惭形秽,嗟叹不已。

    王韬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情绪敏感的人,锦溪的教读生活并不能使他满意。他始终认为自己开馆授课是大才小用,形同乞食。他在这一阶段所写的诗篇几乎全含有一种淡淡的生活的苦涩。例如,他在一次饮酒后写道:主人巩室村之麓,门前新涨一江绿??仲宣乞食来此邦,忝与主人群纪行。

    主人为具酒一石,呼与邻翁相对酌。

    嗟我结庐淞水东,年来飘转如飞蓬。

    人生苦为微名累,不然种秫谋日醉。

    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一,"渡范迁湖"。

    但力耕田闲读书,安辞长作农家居。

    王韬此时真正的用意并非想去做农人。他最焦虑的是如何结束这种有辱尊严和屈才的乞食生计。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结束这种乞食生活的道路有两条:一是遁入山林,出家为道;二是用功科举,出人头地。前者意味着安贫守拙,默默无闻。王韬对此不甘心,家人师友亦不同意;选择后者,意味着埋葬青春,扼杀天性,王韬对此不乐意,但这条道路指向修齐治平,光宗耀祖。这是王韬和他的家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掂量的结果,王韬选择了后者。

    1846 年夏,为了准备举人考试,王韬暂回甫里,隐于迦陵精舍,闭门苦读,此次王韬发愤读书的决心和毅力很大,大有志在必得之心,但他似乎对自己获取成功的信心也略有怀疑。他对好友杨醒逋说:"樗栎之材安可任栋梁之重乎?泉石之性安可处庙堂之尊乎?"。②他此时写成的"夏日读书迦陵精舍"组诗也写得十分灰暗消沉,其中第一首这样写道:复作归欤想,扁舟至里门。蹉跎惭未补,文字向谁论。

    岸远疑无树,云深若有村。暮鸦斜照外,帆影总昏昏。

    在落日黄昏中,乌鸦不吉利地飞来飞去,远处的一切都昏昏暗暗,似有似无。此情此景正是对前途未卜的形象揣测。

    三年一次的江南乡试在南京秦淮河边的贡院举行。王韬在老师顾惺等人的陪伴下,登舟前往金陵应试。出发之前,顾惺设酒壮行,期望马到成功。王韬也信心倍增,志在必得。从苏州到南京,王韬与老师一路上联诗斗酒,兴致极高。船入长江后,王韬仁立船首,遥望大江上下的帆影,追思前朝兴废,"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感慨和"舍我其谁"的自许从心底油然而生。

    金陵为六朝金粉之地。十里秦淮更是商女云集之所。王韬一行正巧投宿在秦淮河钓鱼巷龚家,"左右多青楼,弦管之声嗷嘈不绝。"这种氛围使他们一点看书的情绪都没有。不久,他们就一起走街串巷,寻找"佳趣"去了。龚氏水阁终于听不到读书声,空留下一堆翻开的书籍和没有做完的八股文。放纵行为与八股科举显然背道而驰。考试的结果,王韬一行自然是名落孙山。考试的失败彻底消除了王韬一行心理上的顾忌。他们整个儿掉进山水和风月场中去了。

    王韬一行在南京乐不思蜀,几乎忘了归期。王韬是阴历七月出门来南京的,原拟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之前赶回甫里与家人团圆。可中秋这一天,他们根本没想到回家。直到中秋后两日,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秦淮风月之地,买掉归家。

    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一,"饮锦溪书舍示主人"。

    ② 王韬:《弢园尺犊》,卷一"与醒通"。

    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一,"夏日读书迦陵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