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华盛顿传 > 第五章 临危受命总司令

第五章 临危受命总司令

    1. 当选总司令

    第二届大陆会议,于5月10日在费城的独立宫召开。华盛顿知道列克星敦的枪声时,正在家中准备赴费城参加大陆会议。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妻子玛莎和往次一样,送他登上四轮马车,祝福丈夫一路平安,早日归来。她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离别竟长达整整6个年头,历尽人间沧桑。

    第二次大陆会议堪称群英集会,盛况空前。所有代表都是精选出的杰出人物,前一届的代表绝大多数再次当选。也有一些新面孔在会上出现,给会议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著名民主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时年32岁,所著《英属北美权利概论》一书影响极广泛。另一位是69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是位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高德助,但思想激进、锋芒毕露,极力为独立建国宣传呐喊。

    在费城期间,有这么一段小插曲:华盛顿、杰斐逊、伦道夫和刚来不久的潘恩一起进餐。潘恩眼里的华盛顿“沉默寡言,坐着把手,托住下巴,倾听别人谈话。他专心地注意所谈的内容,时而皱起眉头表示困惑。

    第二届大陆会议,由波士顿大商人约翰·汉考克先生继任主席,查尔斯·汤普森为秘书。这时战争实际已经开始,会议的中心议题自然围绕着战争问题。尽管有了更多的代表的思想认识转向激进,可依然有少数人倾向保守,主张避免流血冲突。会议过程中两种观点分歧很大,不时引起尖锐交锋。最终还是通过了 《橄榄枝请愿书》和《关于拿起武器 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两个文件。乍看起来,两个决议声调高低不齐,甚至互有矛盾,似乎有些不好理解,其实它如实地反映了与会代表的意志。

    西方常用“激进派”与“温和派”(或“稳健派”、“保守派”)来表述政治观点的差异,二者词义上并无褒贬之分。因为天下事情太复杂,“激进”与“温和”究竟谁更接近正确?历史告诉人们,只有让实践来检验真理在哪一方了。大陆会议的代表们都是经验丰富、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不至于陷入喋喋不休的争吵或将观点强加于人。在各自阐明立场之后,同时尊重他方的意见,调和妥协而作出相应的决议。求大同存小异,有利于团结合作,许多重大决议,都贯穿了这种精神。

    大陆会议开始行使邦联权力,发布了如下几项命令:

    在北美全境发行数额为300万美元的纸币,上面印着“联合殖民地”字样。

    筹集武器弹药和战争物资,扩大招募兵员,修筑自卫性质的碉堡。

    还通过一项报复性法令,禁止向英国渔船提供一切供应品。

    为了更有效地抗击英军,6月14日会议做出决定:将包围波士顿的各路民兵加以整顿,统一建制,统一指挥,正式命名为北美大陆军。当时已有兵员二万余人,遂下令从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吉尼亚派出十个连的兵力增援波士顿。剩下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推选一位统帅全军的总司令了。

    这个问题太重大了。他必须是精通军事、能力超群、众望所归、13个殖民地都能够接受的人物。在人才济济的大陆会议代表中,具有竞争实力者大有人在。选举稍有失当,极有可能伏下隐患,甚至酿成内部分裂。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性选择,代表们沉思难决,左右权衡,谁也不敢贸然表态。最后,代表们的目光转向了华盛顿上校。

    华盛顿为人沉默寡言,谦逊谨慎。一经有人提名,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在英法战争中,历任重要军职,立过战功,声望极高。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对英军的战术战法非常熟悉,这是战争中最需要的才能。再者,实践证明,他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策略稳妥而可行,能被激进派和温和派双方理解,因而具有别人无可比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加之他是南方人,又是一位种植园主。在独立战争中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结成政治联盟,华盛顿有其代表性。

    随后进行投票表决,获得全票通过。大陆会议1775年6月15日的正式记录只有短短几句:

    “决定任命一位将军,指挥为保卫美洲自由的全部大陆武装力量。每月支付给500美元作为薪俸和开支。接着会议为将军人选进行投票选举,乔治·华盛顿先生全票当选。”

    43岁的华盛顿,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激动与惶恐交织,荣幸和忧虑参半。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即席作了简短的发言:“虽然我深知此项任命所给予我的崇高荣誉,但我仍感到不安。因为我的能力和军事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一要职。鉴于会议的要求,我将承担这一重任,并将竭尽所能为这一神圣的事业效力……为了避免误解及损伤我的名誉,我请求在座的诸位先生记住,今天我在此诚心诚意地表示,我认为自己不配享有所给予我的荣誉。……至于待遇,先生,请允许我向会议表明,对金钱的考虑是不能促使我牺牲家庭的舒适与幸福来接受这一艰巨任务的。我也不想从中谋利,我将把一切开支如数列账。”

    华盛顿的这一番表白,的确不是冠冕堂皇的客套话。须知,革命战争初期的总司令一职,远远谈不上权重势大、高官厚禄。能否胜任职务、能否领导战争取得胜利,不但事关个人荣辱和身家性命,更关乎300万北美人民的命运前途!担子太沉重了,怎能不兢兢业业、诚惶诚恐? 500美元薪俸虽然不菲,哪里比得上经营种植园的效益?战火纷飞下的军旅生涯,又岂能和弗农山庄的温暖舒适同日而语?此时此刻受命于危难,是出于一个勇敢者的选择,是一个爱国者的职责,是对正义事业的献身。

    大陆会议随后任命了4名少将:阿·沃德、查尔斯·李、普·斯凯勒和伊斯雷尔·普南特。又任命了8名准将:塞恩·波默罗伊、理查德·蒙哥马利、戴维·伍斯特、威廉·希思、约瑟夫·斯潘塞、约翰·托马斯、约翰·沙利文和纳撒尼尔·格林。后来应华盛顿的要求,又任命了霍勒肖·盖茨为准将衔副官长。

    接受任命之后,华盛顿知道重任已经压在肩上,不可能再回弗农山庄与夫人告别。6月18日在费城给玛莎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家书:“我最亲爱的:……大陆会议已决定,为保卫美利坚事业所征集的全部军队,将由我指挥,而且我必须立即前往波士顿接受这一使命。

    “亲爱的玛莎,请你相信,这一职位并不是我自己去谋求的。我曾竭尽全力摆脱,不仅是由于我不愿离开你和我的全家,而且由于我也自知,就我的能力而言,的确难以胜任。我在家中同你一起度过的一日,那种真正的幸福要远远胜过我在异地他乡若干年后始能盼到的遥远的希望。但是,既然命运安排我担任这一职务,我也就认为这是上天有意要我去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使命。……不接受这一任命,又要我的人格不受非议,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拒绝就会使我蒙受羞辱,给我的朋友带来痛苦。我相信这也不应该合乎你的意愿。……战争的辛劳或危险不会给我带来痛苦,但一想到你一个人留在家中忧虑不安,我就感到难过。

    “生命总是无常的。我一到这里就请彭德尔顿上校,按我的口授为我起草了一份遗嘱,现随信寄去。我如战死沙场,我希望我为你做的一切准备,将使你感到满意。……”

    华盛顿在给友人巴西特上校的信中,有如下的自白:

    “愿上帝保佑,我接受这一职责会有利于我们的共同事业,不会由于我的无知而损于我的名誉。我可以在这三点上做出保证: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如果这些都不能弥补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失败之虞,我个人的名誉也会扫地殆尽。”

    他在后来的言行证明,三项保证都是恪守不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直到当了总统入主白宫,依然保持廉洁奉公的美德。

    由于波士顿前线战事紧急,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及新任命的将军们,于6月23日从费城出发,直接北上波士顿走马上任。他们在纽约就接到紧急公函,得悉前线发生了班克山激战。

    原来以新英格兰士兵为主体的北美民兵,近来把波士顿团团围困,切断了陆路上与外界的交通和物资供应。英国政府急忙派遣舰队运送兵员和大批物资增援,这样波士顿英军总数达到了1.1万人。而且特别派来了3位著名将领助战,他们是威廉·豪将军、亨利·克林顿将军和约翰·柏高英将军,3位都是身经百战,熟悉北美情况,军事理论造诣颇深的军事专家。由于援军到达,龟缩在孤城里的盖奇将军又威风起来。他公开叫嚣“只要英国大军出动,定叫叛乱分子们马上望风而逃!”

    北美民兵偏不信邪,没有“望风而逃”,6月16日这天,以3000兵力主动突然出击,一举攻占了波士顿港北面的制高点班克山。这里居高临下,英军的活动尽收眼底,对英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天,英军组织优势兵力疯狂反扑,一定要夺回班克山阵地。他们以为民兵只会打打游击战,如果打阵地攻防战,当然不是对手。谁知大出意外,民兵们勇敢无畏,一连打退英军的三次进攻,杀伤敌人无数。双方在班克山前展开了一场血战,战况异常惨烈,真是弹雨纷飞,尸横遍野。最后民兵方面因弹药告罄才撤出阵地。英军此役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死伤达1054人,其中军官占的比重很大,民兵的损超过450人。英军虽胜犹败,从此再也不敢小觑民兵了。

    2. 整顿大陆军

    华盛顿对班克山战斗既兴奋又担忧。凭他的军事经验,这一次虽给了英军狠狠一击,但敌人岂肯善罢甘休?他必须尽快赶赴前线,整顿人马,筹集物资弹药,准备迎接更大的恶战。

    7月2日,华盛顿等人抵达波士顿的剑桥,设立了司令部。民兵们手里举着各式各样武器,热烈欢呼总司令到来。

    7月3日,在哈佛广场的一棵大榆树下,华盛顿骑在马上手持指挥剑,检阅了长达半英里的民兵队伍,正式宣誓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受命于民族兴衰存亡的危难关头。

    马萨诸塞议会对新建立的大陆军司令关怀备至。据可靠的文字记录,给司令部配备了一名司务长、一名管家和三名女厨师。华盛顿本人从家里带来了几个黑人仆役。初到新英格兰,独立操办饮食困难还不少。

    司务长力求办得丰盛些,好随时招待来办事的客人或官员。华盛顿喜好社交,但从不花天酒地,待客彬彬有礼,他的心思主要放在工作上,日常饮食十分简单。

    检阅大陆军时面对欢呼的人群,华盛顿头脑异常的冷静。随后立即在李将军陪同下,带领司令部人员视察了民兵阵地。从一个军事专家的眼光看,摆在眼前的局面非常的严峻。他把敌我双方的情况做了一番详细的对比。

    他清醒地看到,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它的工业发达,拥有一流的海军和陆军。而北美大陆只是它的一个殖民地,人口不足300万,从未有过正规军,更遑论海军舰队。民团连队虽然英勇无畏,毕竟无固定兵员、无严格训练、无组织纪律、无后勤保障。战时召之则来,年终自动离队回家。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如此之悬殊,也是大陆会议迟迟不敢宣布独立的重要原因。

    英军一万余人,武器装备精良,弹药储备充足。3座浮动炮群控制着出海口,一艘载有20门大炮的军舰停泊在波士顿城和半岛之间。威廉·豪将军的主力部队布防在前沿阵地,前哨距离民兵仅150码。

    北美民兵守卫在一条**英里长的半圆形战线上。号称15000人,实际远远不足此数,其中9000人来自马萨诸塞,从没受过正规军训,衣着褴褛,武器杂乱,随意出入营地,毫无秩序。就是这样的武器和军装,很多也是士兵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按规定,报名应征者需自带枪支,否则交1元钱才能使用一支枪;自带1条毛毯者奖给2元。据华盛顿到任后的普查统计,全军的弹药库存,总共才32桶炸药,每名士兵只有9发子弹,全部家底仅仅够打10分钟。这个情报若被英军知道,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奇怪的是英将盖奇确实得到了这个情报,但他看见民兵毫无胆 怯后退的迹象,认为情报不可靠。)。营帐的式样如同他们的服装一样五花八门。有用木料搭的、有用帆布扎的、有用砖石砌的,都是匆匆拼凑而成。营地里还住有一些来探望丈夫或儿子的家属,实在不大像军队,倒像是一群拿着武器的农民或猎人。

    这种状况与华盛顿的要求,相差太远太远。可就是这样的一群农民,用简陋的工具筑起了一系列半圆形炮台群,实现了包围波士顿的计划,使英军不能越雷池半步。官兵们的爱国热情,使总司令激动不已。他明白前两次战斗的胜利,主要是依靠这种热情,英军则是吃了麻痹轻敌的亏。

    视察归来,他确信当务之急是迅速认真整顿大陆军,然后才可以采取军事行动。

    他的整顿措施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统一全军建制。民兵们来自四面八方,从现在起他们已是一支属于全北美的军队了。他把全军整编成若干个线式团队,每团由来自同一个殖民地的官兵组成。各级军官佩戴明显的区别标识。每天晨祷之后,定为宣读司令部命令的时间。

    第二,严肃军纪。华盛顿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官兵必须做到军容整洁,严守纪律,令行禁止,并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士兵要服从长官的指挥,军官应当忠于职守。严禁奸淫妇女、抢劫财物;凡违犯军规或扰乱社会治安者,视情节轻重处以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