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科尔传 > 第十一章 勃勃生机

第十一章 勃勃生机

·格奥尔·基辛格之所以能在1966年成功地当选为联邦总理,与科尔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科尔成功的人事政策还体现在另一方面,他待人热情、大方、富有同情心,却又不失幽默,人们和他坐在一起很容易勾通,并产生好感。早在化工联合会,他的同事们就对他的助人为乐、开诚布公的风格赞不绝口,甚至,时隔20年后仍不能忘怀。

    值得一提的是,科尔当年在联合会中虽然充当领导的角色,但并不因此而鄙视那些穷苦的人。早年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巴登苯胺及苏打公司做工,同工人们一起干活、流汗,同他们一起分享痛苦和欢乐。他明白这群人,更明白当自己站在工人“上面”时,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在受聘的时候,他向联合会表示,今后决不作为雇主代表参加任何与工人切身利益有冲突的活动。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科尔富有同情心而且是个怀旧的人。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位科尔博士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情绪波动而显得粗暴不堪。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温文、可近会使人联想到一位态度和蔼的银行家。因此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偶然的粗暴。

    虽然阿尔特迈尔州长在任职期间曾经极力制止肢解莱茵兰—法尔茨州的分裂行为,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科尔就任之前,情况更为不妙。该州北部的特里尔区和科布伦茨区要求从莱法州脱离出来,归属到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名下;东部的蒙塔鲍尔区则接受“黑森—拿骚同乡会”鼓动,要求归属于黑森州;“莱茵黑森协会”则理直气壮地提出把魏玛共和国时期属于巴伐利亚州的法尔茨地区还回来。不仅仅是“巴伐利亚—法尔茨协会”,“库尔法尔茨联合会”对法尔茨地区也虎视眈眈大有问鼎之意,提出将该区划归巴登—符腾堡州。

    科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69年5月20日,在上任的第二天,这位州长就向公众宣布了行政改革计划。顿时,四下哗然。人们议论纷纷,如此庞大的工程,刚刚上任的科尔州长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吗?有些人不置可否,冷眼旁观;一些人不怀好意等待局势的发展;而有一部分人则暗暗替科尔担心。

    作为国务活动家的科尔并不是未经周密的考虑和准备就提出这项计划的,早年在海德堡撰写博士论文时,他就翻阅了大量的年鉴,从中摄取了渊博的知识。他学会了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历史的规律、基本因素和特点,而不只是从简单的表面现象入手。这种科学的、冷静的思维方式使他练就了独特的战略眼光,并能够一眼就看出庞杂、重叠的问题中,什么是有利的,什么又是不利的。

    另外,他是一位从地方成长起来的政治家,这一段经历使他有机会看到“制定各种法律的程序及实际情况”,并培养了驾驭行政机构的能力。这一切正如他所说的:“我17岁时就张贴宣传画,同政治观点不同的人交锋,组织和领导集会,安排演讲,有时亲自向听众讲解各种安排。我上升的道路完全是从基层开始的。我得到任何东西都要经过一番周折,我了解青年们的愿望,也了解中年人和老年人忧虑的问题。”所以,当行政改革刚一推行,便成效斐然,引起四方轰动。

    这一改革措施克服了机构臃肿、区域划分庞杂的弊病。使原有的5个行政区合并为3个,原有的39个县合并为24个,原有的2460个市乡改为212个。除此之外,莱茵兰—法尔茨州颁布了幼儿园法,并对医院进行了改革。

    改革之后,许多行政部门变得多余了,它们的行政官员无事可管,需要另作安排。这时,科尔的对手们和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又纷纷站起来指责科尔,说他是想借此排除异己,但是这些可笑的论点在未来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莱茵兰—法尔茨州经过科尔的规划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这个时候,那些致力于解散该州的社民党和同乡团体不再吵吵闹闹,人们惊喜地发现一个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莱茵兰—法尔茨州已经在科尔的领导下诞生了。于是,欣喜的人们在高兴之余纷纷打破旧的观念,决心在州长的领导下,把家园建成一个民主、和平、充满活力的极乐世界。1975年5月,在科布伦茨、特里尔、蒙塔鲍尔和莱茵黑森四个地区进行公民表决,结果显示:%的公民赞成保留莱法州。这样,75阿尔特迈尔时代的和平危机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科尔在推行人事政策、行政改革的同时,文化政策也列入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在科尔的重视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私立的自由教育都得到蓬勃的发展。在科布伦茨、沃尔姆斯和兰道等地区新创建的师范学校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在特里尔布还创办了一所大学。没有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缔造出杰出的人才,作为政治家的科尔不但要给他的人民带来富裕的生活,而且要把本州丰富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