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释迦牟尼传 > 第十三章 初转法轮

第十三章 初转法轮

    由太子而沙门,由沙门而释迦牟尼,由释迦牟尼而佛陀。于是,新生的佛教在古印度诞生了!

    这一天,当晓星隐没,朝云出岫时,释迦牟尼,此刻的佛陀,强烈地感受到,世间用胸怀能包容宇宙的、用慧心能了然生死真谛的,就是他了!

    他坐在菩提树下,微睁双眸,圆融无碍地望着天地苍穹,反复回味自己所顿悟的人生真理,思索着人生的生死之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用雄浑清亮的声音发出正觉的宣言,那声音惊天地,动鬼神:

    “我,佛陀,从黑暗痴愚中求大道者,生大慈悲心,证得五眼六通,已经看到流转的相是生,无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众生如果想要不死,唯有不生,唯有断绝无明。须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尽灭。诸垢既净,自身清净而无碍的光明普照,那就是真实的悟界,才能获得不生不死不灭的解脱自在……”

    他悟明了,他见性了。

    整个人类和人生所面临的困厄和危机,在他的意识中流动。众生匆匆来去的漫长的时间和无边的空间,都浓缩在菩提树下的一席之地。那一幕幕展现出来的是:八正道、四谛法、十二因缘……

    憍陈如等几个弟子这一天听佛陀讲“八正道”时,见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在初阳的照耀中,意态安详,满面红光,头放异彩,与未成佛前的太子,判若俩人,特别是他的天庭和头顶放射出的华光,金箭四射,灿若披锦,与朝阳对映,金丝缕缕,映射云天……

    他们禁不住欣喜若狂,一边叩地膜拜,一边雀跃欢呼:“师父,你成佛了,真的成佛了!”

    觉行圆满,初转法轮。

    佛陀,在佛门大道中,乃是宇宙黑暗中的一盏慧灯,苦海慈航中的一叶方舟,一切众生的父母。在这法轮初转之日,他首先给弟子们讲了“八正道”,接下去又给他们说“四圣谛”。

    四圣谛法,并不是什么奇幻玄妙的弘法,而是揭示人生在世的四种真理。其中有两条是世间的真理,两条是出世间的真理。也叫“四真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佛陀认为:凡俗世界的社会、自然、万物,一切一切的生存都是痛苦的体验。在诸般痛苦的遭遇中,有的可以目识眼见;有的是潜迹隐踪;有的是黑夜惊梦,震颤心魄!第一谛是苦谛,包括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这八苦,凡食人间烟火的众生,生于斯,活于斯,哪个能解脱?

    寻根探源,这“苦谛”的来龙去脉在哪里呢?

    回答这一疑难正是“四圣谛”的第二谛:“集谛”。它是造成世间和人生苦谛的原因,致使众生尝受种种苦厄。故“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

    人本来个个都有佛性,生性善良,心地清明,能够觉悟到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促,能够善巧方便地打扫妄念,树立佛念。然而,只因为在人生的舞台上,眼观光怪陆离,耳听靡靡之音,满目是酒色财势,万花缭乱,人欲横流,稠密纷繁。在这个污秽的大染缸面前,众生执幻为真,颠倒妄想,清珠投浊,摆脱不掉欲念的枷锁,名利声色的缠缚,为势利、钱财、女色,陷入灭顶之灾,而不能自拔。这就给“苦谛”播下了一颗颗劣质的种子。种下了什么“因”,就会结出来什么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

    这两种圣谛,因因果果,轮回不止,无有了期。

    把握了第三圣谛,即“灭谛”,就能获得无上圆觉,彻底解脱了。

    “灭谛”是修道所证得的一颗最神圣的佳果,解脱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安抵修善断恶的和谐天地,抛锚在柳暗花明的人生彼岸。

    四圣谛的最后一谛“道谛”,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修了这八正道,就会证得般若智慧,化颠倒为清静,化烦恼为自在,修善断恶,解脱诸般痛苦,共结胜缘。

    四圣谛法总结起来说,“集”是“苦”的根源,此两谛又是流转于世间的因果;断“集”才能离“苦”,“灭”是“道”的收获,求证灭而修道,潜修道以证灭,此二谛要能悟得,自然会超出世间的因果,最后得到无生死苦厄的涅槃行果。

    几个弟子喜悦得失控,眼里放光,脸上带笑。他们一致仰望着慈爱慧颖的佛陀,虔诚地礼拜不止。

    “虔诚的弟子们,受苦的众生们,请你们再听我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所以你们要记好:此是苦,应当知;此是集,应当断;此是灭,应当证;此是道,应当修。因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苦、集、灭、道,名为四圣谛。不能究竟了这四圣谛,众生就不能静体安然,就不能解脱生死……”

    佛祖的声音在四野中回响,在苍穹中飘荡。大气磅礴,宇宙浩瀚,都在他心中,都与他一体。他的法音,犹如在宇宙的虚谷之间,流过一条潺潺的溪流,一切都融合在这条溪流里。

    释迦牟尼经过这几多年艰苦的追求和渐悟,在后来一瞬间的顿悟中,领会了这四种人生真理,开始初转法轮,揭开创建世界佛教的序幕,与世人同餐法味,共结胜缘。

    “初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好像个车轮子。古印度流传着一个神话,说征服四方的天神叫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出现一个火轮,预示他武功无量,所向披靡。后来,以此轮比喻佛陀说的法义,表明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邪恶都将被粉碎无遗。所以,将他初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

    此后,佛陀常常在波罗奈斯国鹿野苑的缚罗迦河畔,率领憍陈如等这五位弟子到处行化。这一带,风景优美,四季如春,是一个很适宜于佛化的地方。佛陀对这个地方很中意,同时又是他“初转法轮”的地方,因此后来就在这里暂住下来。佛陀跳出尘缘后,还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缘觉六度。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有人以为“布施”是接受他人的施舍。错了。修“布施”乃施之于人,而非要他人布施自己。释迦牟尼是一切有情中的大觉者、大智者,他不但自己觉悟,还要教他人觉悟,教他人智慧,教他人孕育法身慧命,跳出尘缘,脱离苦门。其实,并没有什么玄妙之法,只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普渡众生,指引彼岸。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黑纱,吐出灿烂的朝霞,启明星最后隐去,晨雀叫了。佛陀禅定后,独自来到河岸洗漱。洗漱后,正在滩边散步,忽见一个年轻女子,容貌艳丽,风姿绰约,穿一身浅绿色的绸衫,胳膊夹着一个红布大包袱,向远处匆匆走去,好像去追赶什么人。她从佛陀面前走过时,神色慌张,脚步凌乱。佛陀并没有注意,只觉着一阵扑面的媚俗和浊气。不多时,又走来一个高大的汉子,神不守舍,四下张望,迎着佛陀,从老远就大声问道:“喂,出家人,刚才你看见一个拿包袱的女人,从此经过吗?”

    “好像有那样一个女人。”

    “她往哪里去了?”

    佛陀朝那女人去的方向,伸手指了指。

    那个举止粗鲁、身材高大的汉子听后,拔腿就朝那个方向奔跑而去,边跑边喊。

    没过多时,那大汉像凶鹫擒小鸡似的把那女人揪到河滩,破口大骂,拳打脚踢。打得那女人披头散发,满脸血污,号陶大哭,包袱也扔在地上了。那哭声好似千般哀怨,绞断心肠……打也打够了,哭也哭完了,两个人才来到佛陀面前说理。

    “大慈大悲的出家人,请你救救我吧!”女人跪在地上,声泪俱下。

    “别理她,她是个卖淫的贱妇!”那大汉气得暴跳如雷,又举起沾血的拳头。

    这是一场尘缘**、鄙俗不堪的劫难。

    大汉叫耶舍,原是一个声色财利之徒。他住在缚罗迦河东岸的一个村庄里,以务农为生。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轻而易举地娶到手一个年轻漂亮的美人,就是此刻被他打得头破血流的这个女人,她叫弗丽。

    弗丽是一个水性杨花、轻浮淫荡的女人。耶舍对年轻漂亮的妻子的淫爱与日俱增;而弗丽对丈夫的感情却越来越淡漠。不久前,村子里经常过往一个年轻漂亮的小金银匠,专为印度富人做金银首饰。一来二去,弗丽就跟他眉来眼去地勾搭上了。前两天,耶舍亲眼看见弗丽和小金匠如胶似漆地在一起野合,他气得差点昏过去,操起家什就打。那个小金匠倒也灵乖,夺路而逃了。

    想不到,今天早晨,耶舍一觉醒来,见被窝儿空了,发现弗丽不见了……于是,在佛陀成道的净土上,在鹿野苑缚罗迦河的岸边,演出了一场人生淫欲夺劫的闹剧。面对慈祥端庄、然而洞彻世俗的佛陀,浪女和大汉都在请求佛陀公正的裁决。然而,佛陀却希望他们自己裁决,他用食指点着大汉耶舍:

    “请问,你是想追回自己的妻子吗?”

    “是的。”

    佛陀又问弗丽:“请问,你是想追到那个小金匠吗?”

    “是的。”

    佛陀沉思有顷,说道:“唔,男追女,女追男。我看,你们还是去追一追自己的心性吧!”

    心在哪里?性在哪里?真觉在哪里?……耶舍和弗丽如同坠入五里云雾。佛陀用怜悯的眼光望着他们,然后用手抚摩着他们的头顶,继而用真理的法音,甘露似的滋润着他们轻浮焦灼的心灵。最后,他们终于顿开茅塞,泪流满面……

    “你们不要烦恼不安,也不要颓靡痴迷。你们现在可以把心静下来听一听,想一想。你们与众生一样,既有佛心,又有佛性。然而,也有俗心,也有俗性。我愿意布施你们把自己的真心追回来。往日,你们总是用无明遮盖着无尘的自性和无尘的自心。无明是什么?就是无智和愚惑,就是执迷不悟地追求五欲①,即所说的痴愚无明。请听我说,两位善男信女,世上没有永无休止的欢宴,男女岂能永远相欢?你们放不下假的,就寻找不到真的,寻找不到自己的真心。你们不要悲伤,请你们放眼四望,这本是一个虚妄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无一不是无常的假相。你们连自己的身体尚且不能依赖,哪里还能要别人属于自己?要别人的爱永远属于自己?”

    ① 即财欲、**、食欲、名欲、睡欲。

    缚罗迦河岸上出奇地宁静。朝阳冉冉东升。

    佛陀望着年轻美貌、秀发散乱的弗丽:“信女,你不想想看,那个小金匠能永远青春年华,能永远属于你吗?”

    女人的面颊变得羞红,热泪盈眶,腼腆地垂下眼皮,默默地点头。“耶舍,”佛陀又向那大汉转过眼神,“善男子,你与爱妻弗丽的机缘已尽,本应把一切都放下,你还在强求什么呢?”

    大汉耶舍不情愿地点点头,气焰顿消,面现尴尬。

    一个是鲁夫,一个是荡妇,因祸得福,逞兴惬意,在这朝阳普照的古老的河边上,听到释迦牟尼弘法无量的教化,使得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人生审视和反省,获得超凡脱俗的灵性和顿悟,重新开始了他们各自的觉海航程。

    佛祖涅槃后两千多年,西方出现一位科学巨人叫爱因斯坦。他每当在实验室里做一次科学实验之前,总像念咒语似的静心默诵一遍:“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因而,耶舍和弗丽在缚罗迦河畔那一天听佛陀的启示,既是宗教,同时也是科学。只因为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仰和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思辨,特殊的叙述,特殊的启示。当时,佛陀的法音如缚罗迦河水汩汩涌流,泠泠作响,滋人心田。

    “烦恼就是迷恋,众生因迷恋而造诸恶业。耶舍,拿你来说,如果你不迷恋美貌的妻子,哪会有今天的烦恼?弗丽,你要是不迷恋那个小金匠的财色,哪会熬受今天的皮骨之苦?如果你们不立即回头猛醒,这烦恼还要纠缠你们终生,牵着你们的鼻子走,迷失心性,迷失自我。直到元气亏尽,精血消损。究其原因,就是你们六根不清净……”

    佛陀用智慧的钥匙,给他们启开愚痴的心扉。

    六根是指人的生理全部范围。佛陀对宇宙人生,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据他所悟,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三方面来分析的。他所说的六根,原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与六识的心理学。这便是任何一个万物之灵的血肉之躯的总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理);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物理);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理)。

    ① 见《说禅》。

    在众生的肉身上,栖存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的三相,是由十八种因缘形成,称十八界。它们互相为用,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好像一条扣连在一起的锁链,一环断了,即行解体。因为六尘和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反映;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打个比方,六很好像是一面镜子,六尘是镜子所照出的影像,六识是判断镜中所照出的影像。

    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即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

    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精神与物体的媒介根本,所以称为“六根”,即人身的六大根本。

    六根所接触的对象,就是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种物质。眼根,能观看各种颜色和形象;耳根,能倾听各种不同的音响;鼻根,能嗅出香臭五味;舌根,能尝试是甜是苦;身根,能接触粗糙柔软;意根,能反映事事物物,产生喜怒哀乐等思想。这六尘,就像三伏天的蚊蝇,日夜萦扰着六根,叫它不得片刻安宁,心神焦灼。

    那么,佛陀为什么说眼前这一男一女,耶舍和弗丽六根不净呢?

    因为在一个人的血肉皮囊里,六根是六识的工具,行善作恶,贪爱痴迷,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然而造成烦恼苦厄的现实,正是由于六根的妄自胡行,贪恋不厌。人世间的一切罪业,无不是这万恶的祸首六根为所欲为。眼根贪美色,耳根贪好声,鼻根贪香味,舌根贪美食,身根贪柔温,意根贪乐境。有贪,就势必产生争;人欲泛滥,狼多肉少,性多色少。于是,互相嗔怒嫉妒,生杀予夺,纷至沓来……无有终期。佛陀富于科学内涵的奇语妙喻,听了令人惊叹,欲罢不能。是宗教?是哲学?是科学?……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辩证法。

    两千多年后的子孙,因不断地从中悟出新意,一再惊叹而又惊叹,而永感不忘:

    他站在高山之巅,望恒河滚滚东去,思维如婉转流畅的大河,旷远邈冥,神思飞动,脉脉一线若接天汉。的确气势不凡,眼界拔俗。仰观星云得天机,俯视绿洲有地灵,饱吸大自然之精华,何愁无创造之悟性?……极顶,作为一种层次,它进入了创造发明的境界。它不存在神秘莫测的现象,却有着充满思辨的气氛……

    耶舍和弗丽明白了,施以甘霖洗净他们身上尘垢的人,原来是三觉圆满、万德俱备的佛陀。他俩庆幸因祸得福!

    “啊,救世的佛陀!”

    这一男一女感到浑身的血液在沸腾,激动而短促地失声喊道,表示对佛陀的千恩万谢。

    佛陀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听完最后的奉告:

    “凡夫众生,邪念迭起,腐朽堕落,迷妄声色,造诸恶业,受种种痛苦,都是由于六根不净。六根不净就引来六种烦恼,一是贪恋,二是嗔恚,三是愚痴,四是傲慢,五是怀疑,六是邪思。这六股烦恼的毒火,烧得你们怎么也逃脱不开俗世人生的苦海,永坠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