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亚里士多德传 > 第八章 范畴学说

第八章 范畴学说

    范畴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本用不着单独成章 ;但因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探讨哲学范畴的人,他的范畴学说内容丰富,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剖析范畴理论,可以从一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哲学思想,认识他的哲学特征,并可以从中总结人类思维发展的经验教训,故而列专章介绍。

    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总的看还不是很深入,而对其范畴学说的研究就更少了,多是在谈论哲学思想或逻辑思想时涉及到范畴理论。《论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它的范畴体系》(黄顺基、刘炯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和《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杨寿堪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两书,特别是后者,专门研究了范畴问题。本章根据这两书有关论述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简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范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支撑点和阶梯。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人们在实践中,反复地接触到同一种类的事物,积累了关于某一种类事物的种种属性、特征、联系等等的丰富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进行整理和概括工作,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联系抽象出来,形成概念,并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思维活动。这样,人们才可能日益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达到有成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那些比较深刻的、比较普遍的概念,就叫做范畴。

    ①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0页。

    亚里士多德是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哲学范畴的含义和意义作了许多有益探索的哲学家。虽然他没有给范畴下过定义,但根据他的几本有关著作,我们可以考察出他的范畴学说的含义。

    1. 范畴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语法或修辞学出发的。在《范畴篇》一开头就讨论语法问题,讨论了同义词、多义词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语词的表达形式和组合形式。并按主词和宾词的关系,把范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只能作为主词不能成为宾词的,另一类是属于作为宾词而述说主体的(主词的)。他之所以从语法的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上来揭示和阐明范畴的含义,是因为:(1)范畴和语法是紧密相联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或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总是离不开对于事物的定义和概念。对事物下定义就必然牵涉到语法问题,因此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普遍的概念的哲学范畴,当然也就同语法问题直接发生联系。(2)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首先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出来的,或者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而对逻辑的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分析,是以语法为出发点的。(3)亚里士多德的活动年代正是智者中诡辩派风行的时期,他当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反对诡辩派的种种谬论,而诡辩派的手法之一是在语法上制造混乱,混淆概念,提出似是而非的定义。他的一些范畴是在驳斥诡辩派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范畴就自然地和语法、词语结合在一起了。

    但是,如果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只归结为语法问题,那就片面了。实际上,还应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考察和理解范畴。他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多方面性质的一种规定,并明确地表述了范畴和存在的关系,范畴不是主观思维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事物不同方面的一种反映或规定。这里,亚里士多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范畴同本体论、认识论结合起来,当然超出了语法范围。

    亚里士多德所以重视对范畴的研究,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范畴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和作用。从他对具体范畴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范畴看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他指出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这五彩缤纷的事物面前,如何认识它们,把握它们,这首先必须将多种多样的事物概括为几大类,只有这样,认识客观事物才能顺利进行。这种概括,就需要通过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即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范畴进行了分类,在《范畴篇》列举了十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主动、被动;在《形而上学》第5卷提出30个哲学术语,也就是30个范畴,虽然有的和以前的有重复,但重视对范畴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来。他认为,通过范畴去考察和认识世界,“就很接近于见到真理了”。

    对这些范畴,亚里士多德都作了系统、深刻、有益的研究和分析。如“实体”,在他的著作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把“实体”列为十范畴之首,用“实体”统率其他范畴。“质料与形式”是亚里士多德使用最广泛的一对范畴,质料和形式的理论贯穿其整个哲学之中,在他的思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运动”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的重要范畴,他认为只有研究运动,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上,对运动这一范畴作了系统的论述。“潜能与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一对范畴。在他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没有明确提出和研究过这对范畴,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这对范畴作了深入的探索。他认为事物可以分为潜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有些事物是潜在的存在,有些则完全是现实的存在。因此,每种事物的变化,都是由潜在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范畴进行分类时,把“质和量”这对范畴放在仅次于“实体”的位置,他把质和量看成是事物的一种规定,并分别作了研究。“时间与空间”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详尽探索的范畴。他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对“关系”这一范畴作了专门论述,他对这一范畴的论述表现出不少朴素辩证法思想,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总是作为相对的东西而存在,“事物就本身而言并非是绝对是大的或小的,它们之被称为大的或小的应当说是由于一种比较的结果”。(《范畴篇》)这一表述反映了人们通过“关系”这一范畴揭示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和研究的另一对范畴是“必然与偶然”,他认为,在现存的事物中有些事物的出现和存在是出于其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必然性,它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强调必然性,并不是否认偶然性,偶然性是不出于必然和经常,不是事物的本质。“对立”是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论述的又一范畴,并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多处提到。这一范畴,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过去哲学家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举出各个领域内关于对立的事例,如一和多、奇和偶、同和异、动和静、光和暗、雌和雄、美和丑、善和恶等,“研究对立的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形而上学》)“个别与一般”是亚里士多德论述较多的一对范畴,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这对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他范畴的前提和基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之所以很有价值,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解决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另外,他在范畴论中表现出来的动摇性和矛盾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这对范畴的理解存在着混乱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亚里士多德关于个别与一般的理论,看成是他整个范畴论的一个总结。

    2. 范畴学说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仅就这点也可以说明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和最博学的人物。

    一个哲学学说和体系的建立,必须有哲学范畴作为基本内容,哲学家总是通过继承前人或自己的创立的范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由一系列哲学范畴组成的理论体系。要掌握他的哲学体系,就必须了解他的范畴理论;了解了他的范畴理论,就掌握了进入他的哲学之门的钥匙,因此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既有理论的意义,又有哲学史的意义,黑格尔说“要理解亚里士多德,就得认识这些范畴”①,说的很有道理。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90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发展过程,它每前进一步都由范畴固定下来。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不少新的哲学范畴,系统深刻地探讨了许多哲学范畴的内容和实质,并对范畴作了初步分类,这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化,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又一重要贡献。

    范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区分认识过程的阶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根据研究,总结提出新的范畴,实际上可以由此而对科学进行分类,对一些学科的研究对象作出规定。亚里士多德进行了这种工作。他擅长分析,对古希腊哲学家们一直讲的存在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有各种各样,将每一类“存在”都进行单独研究,构成各门独立的学科。他说,哲学研究存在本身,其他学科从存在中“割取”一部分,研究其属性,例如,研究关于数的存在的,是数学;研究关于医疗的存在的,是医学;研究关于语言的存在的,是修辞学;研究关于逻辑存在的,是逻辑学;研究关于道德存在的,是伦理学;研究关于政治存在的,是政治学……对这些他都进行了研究,所以成为许多门学科的创始人。以上说的分析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依据范畴的分类,对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作出规定,并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写出著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哲学“范畴”这个词并对它进行研究的哲学家。当然,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十分明确范畴的意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给范畴下定义,更不会有列宁那样的深刻解释;而且,他对范畴的意义的了解还有含糊和不正确的地方,更有不确切之处。但总的看,贡献是大的,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从他对具体范畴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他是从范畴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来揭示范畴的实质和意义的;第二,尽管他对范畴的了解是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上,但不少地方也涉及到以认识论的思想来把握。所以他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规定和反映,他从对范畴的这种理解出发,对范畴作了首次的分类,并研究了不少的具体范畴。尽管这种研究还说不上很完美,但在二千多年前已达到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科学价值的研究水平,是不易的,其成果是令人敬佩的。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意义以及对许多具体范畴的内容带有独创性的探讨和所取得的成果,的确是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的真理颗粒。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范畴看成是对客观独立存在着的具体事物的一种规定,并且作为理解其他范畴的根据。就是说,他认为实体是中心,其他范畴都附属于实体,是实体的数量、性质,“因为除了实体之外,没有一个别的范畴能独立存在,所有别的范畴都被认为只是实体的宾词”。(《物理学》)实体是一切范畴的基础,这是贯穿在亚里士多德整个范畴论中的一条主线。他指出,实体在任何意义上——(1)在定义上,(2)在认识的程序上,(3)在时间上——都是第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是其他一切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他一切东西都是隶属于实体的性质、数量、关系、状态等方面的属性,都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从实体即个别事物开始,否则认识无从谈起。实体是具体的、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如苏格拉底这个人,我面前这棵树,才是实体。除了这类实体之外,还有另一类实体:苏格拉底这个具体的东西是人,是动物。这里的“人”(属)和“动物”(种),并不是性质或数量等属性,也是实体,不过这类实体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抽象的、一般的。这样,就得承认有两种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