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 > 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 一、二王书法比较

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 一、二王书法比较

    王献之与其父亲王羲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卷首就这样说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古往今来,许多评论家在评述王羲之时联系王献之,在评述王献之时联系王羲之,将他们父子的书法相互对比,不少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评鉴,往往扬此抑彼,见仁见智,褒贬下一。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而将王献之的书法说得简直是一败涂地,此事前面已论及,毋庸赘述。

    有人认为王献之不及王羲之。

    李唐后主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南朝齐王僧虔(王洽的重孙)曾说:献之远不及乃父,而媚趣过之。

    有人认为就某一书体来说王献之超过了王羲之,发展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风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跳海移山,翻波簸岳。

    虞龢在《论书表》中说: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有人认为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各有特色,更有人认为他们两人在书法史并驾齐驱。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张怀瓘对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不同艺术特色这样说: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据礼乐,则献不继羲。又云: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②。黄山谷说: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③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说:羲之诸子,皆得家范,而大令之书特知名。而逸少方驾者,盖能本父之书意,所循者大故也。

    明丰坊《书诀》说:右军用笔内棍,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沈尹默认为,"羲之如金",沉着含蓄,即"内擫"笔法;"献之如玉",即"外拓"笔法。他认为内撅如锥画沙,收敛意多,是古隶笔法;外拓如屋漏痕,豪放、飘逸,古质而今妍,是今草笔法。

    王献之、王羲之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潇洒。现代作家王蒙说:"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①王献之、王羲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①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王世贞在《艺苑危言·附录》中评论赵盂頫的某些作品时说:"尤遒媚潇散,有王会稽父子风。"我们还可以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一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美分秀美和壮美,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三羲之、工献之的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古代用"媚"进行品评概括。王澍在他的《虚舟题跋·文征明隶书千字文》中道: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

    ① [唐]张怀瓘:《书议》。

    ② [唐]张怀瓘:《书议》。

    ③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① 王蒙《风格散记》,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第1 页。

    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