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羲之评传 > 三、代表作

三、代表作

    书法是视觉艺术,百闻不如一见,研究某一书家,了解别人的评论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看具体作品。现就王献之的代表作,作如下分析。洛神赋《洛神赋》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所作。书法史上的《洛神赋》是王献之用小楷抄写古文的书迹名品。真迹后来是书于麻笺上的,到了唐代已散帙不全,宋高宗得到九行,后归贾似道,又觅得四行共十三行,刻于碧玉般的端石上,故有《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之称。玉版几次流入民间,1982 年为北京市文物商店所购,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羲之曾写《乐毅论》令王献之临习,王献之的楷书是在学习其父亲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笔风。张怀瓘认为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他还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固为百代之楷法。"王羲之的楷书肃穆庄严,是从钟繇书法中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钟繇法犹存其中,显得惇厚、端正、质朴,而王献之楷书,以笔画特别是捺笔见长而增其美俏。结体疏朗,给人以轻松快意、骏利放逸、妩媚秀丽之感。

    《洛神赋》历来评价很高。董逌《广川书跋》云:"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法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赵孟頫说:"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画神逸,墨采飞动。"清代书画家蒋和说:"《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间① [唐]张怀瓘,《书议》。

    ② [唐]张怀瓘:《书估》。

    空白处,俱觉有味。"有人认为《洛神赋》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谓之千古不朽之作。

    鸭头丸《鸭头丸》是中国书法吏上的名作,因帖首有"鸭头丸"三字而得名,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帖仅两行十五字,是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文云:"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早在《宣和书谱》中已有著录,定为王献之作品,后来,宋高宗认为是王羲之书。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 年)敕赐此帖与柯九思。柯九思仔细研究,发现不是王羲之书,而是王献之书。明代陈继儒《妮古录》说:"今皇帝天藻飞翔,雅好书法,每携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便。"可见他们都非常重视这一稀世珍宝。

    《鸭头丸》通篇随意潇洒,行笔流畅,其字势字形富有变化,结体散朗多姿,俯仰顾盼。"不"、"佳"、"与"是正的,其他字均有俯,有仰,就是一个字"故"字,其"古"俯首,而反文却有后仰之势。此帖仅有两句,每句开始时蘸墨一次,由润到枯,形成润与枯、浓与淡的对比,有一种节奏感。姜夔《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