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 > 三、战术方法

三、战术方法

    孙膑论述的战术方法,由于是在战国时代军事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高的,因而更加具体生动,并有新的发展。兹归纳为八条评析之。

    (一) 诡诈诱敌上钩

    孙武所讲的战术中有"诡道"十四法,其主要方法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卑而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给敌人以我军虚弱的假象,诱使其骄做而忘乎所以,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孙膑掌握了此木的精神,在许多场合加以发挥。如他论述击敌"圆阵"的方法说:"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接触)而佯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惜为队)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十问》)在论述如何击"强众"之敌时,他又说:"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下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情其志,使敌弗识,困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胎(借为怠),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同上)从这些论述中可见,诱使敌人分散,松懈敌人斗志,乘其不备而击之,孙膑对此术是深有研究的。为了麻痹敌人的思想,孙膑更想出了许多方法。在回答如何对付强固的敌人时,孙膑说:"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战败)毋期于得。"用这样的手段使敌人以为我军薄弱,不堪一击,然后"为之微阵(隐匿之阵)以触其侧",就能取得大胜。对于"众且武"之敌,孙膑认为,应当"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应当"毁卒乱行,以顺其志"(《成王问》),诱使敌人出战。孙膑论述谋诈的目的道:"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同上)这就清楚地指明,此种战术的要领,就是千方百计"令敌无备",然后再攻击围困之。孙膑一再申述:"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伪遗(丢弃)小亡,所以(惜为饵)敌也。"(《官一》)在两军交战中,可以故意丢盔弃甲,亡失一些牛马物品,伪装出我军狼狈逃遁之状。这样来诱使敌人掠物追逐,进入我军的伏击圈。

    桂陵、马陵二大战役,是孙膑运用上述诡诈诱敌战术而取得大胜的具体实践。在桂陵之战中,孙嫔一再对魏军"示之疑"、"示之不知事"。他选择"丁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夫,进击"难攻"的平陵城,使其"当木而大败";又"遣轻车西驰梁郊",使敌人感到震怒;再分以少量之卒跟从其后,对敌人"示之寡"。在运用一系列的诡诈方法后,魏将庞涓"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膑"弗息"而布置埋伏,"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擒庞涓》)。马陵之战时,孙膑又用"减灶"的办法,造成齐军"士卒亡者过半"的假象。魏将庞涓不知是计,"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追至道狭多阻的马陵,齐军伏兵"万弯俱发",庞涓智穷自到,"齐困乘胜尽破其军"(《史记》本传)。上述两个战例,说明孙膑的这个战术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且在实践上运用得熟练而巧妙。

    (二) 集中兵力击寡

    在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战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多势众。孙武说过:"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谋攻篇》)可见兵力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如何打法,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孙膑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积]胜疏,盈胜虚","众胜寡"。(《积疏》)这就是说,士卒密集的能胜稀疏的,实力充盈的能胜空虚的,人数众多的能胜寡少的。战争中通常的情况就是如此。

    但是,作战过程中军队众寡的情况,可以巧妙地运用计谋而进行变化。

    如果双方军队的人数差不多,我方集中而敌方分散,则众寡的对比就会大不一样。孙武曾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少)矣。"(《虚实篇》)显然,我专敌分而形成我众敌寡的局势,就易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孙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战术思想。他论述道:"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众寡相[为变]";"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众故可寡]。"(《积疏》)要使敌之积变为疏,盈变为虚,众变为寡,孙膑认为,必须想方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他指出"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锚[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客主人分》)"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善者》)在各种场合的战斗中,孙膑经常强调对敌人须"规(聚合)而离之"(《十阵》、《十问》),要"分其众"(《略甲》)。当威王问如何"击均"(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时,孙膑回答的办法是:"营(迷惑)而离之,我井卒而击之。"(《威王问》)这里把分离敌人与我军集中兵力攻击其寡少之一部,两个步骤结合起来,构成这一战术的全过程。

    (三) 精选锐卒突破

    挑选勇士打头阵,冲散敌人的队形,给敌以有力的杀伤,这是自古以来许多军事家常用的战术。孙膑就说:"兵非益多也,??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行军篇》):又说:"兵无选锋曰北。"(《地形篇》)他主张士卒必须经过挑选,并要组织一支勇猛的先锋部队,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吴起更具体地指出:"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①;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人可以屠城矣。"(《吴子·图国》)吴起编选锐卒的分类办法未免过于琐碎,不切实际,但他要选取忠勇有力之士,以作内出外人的先锋,这种战术方法是很可取的。武工伐纣时,选出的精锐部队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逸周书·克殷解》载:牧野之战时,"武王使尚父(太公吕尚)与伯夫致师(孔晁注:挑战也)。王既誓,以虎贡、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可见,武王先是使吕尚与伯夫率领的勇士挑战,然后再以精锐的虎贡和戎车冲击,因而获得大胜。公元前506 年,吴王阎庐伐楚,也"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吕氏春秋·简选》),他们能够"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墨子·非攻中》)。由于采取这样的措施,使这次证伐势如破竹。

    孙膑吸取了前人的战术思想和作战经验,指出军队的组织必须"篡(选)

    贤取良"(《行篡》);强调"兵之胜在于篡(选)卒";"选卒,乘敌之□,是谓泰(太)武之葆(宝)。"(《篡卒》)这些挑选出的精兵锐卒,应该放在战阵前锋的位置,首先与敌人交锋,才能打开通向胜利的道路。当威王问:"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孙膑答道:"其阵无锋也。"(《威王问》)可见他也是主张战阵要有"选锋"的。孙膑还认为,挑选出的精兵("篡卒")与一般士兵("众卒"),在战术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他说"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同上)显然,"篡卒力士"的功能是破敌阵,擒敌将;而"众卒"的功能则是助威呐喊,追击逃敌,巩固胜利的成果。孙膑又论述,当进攻敌人"略甲"之时,在某种情况下,应该"以众卒从之,篡卒因之"(《略甲》)。这里虽然因为竹简残缺,无法知道其具体内容,但是"篡卒"和"众卒"分为两部,它们出击的时间有先有后,担负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则是十分清楚的。

    ① "卒"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周制百人为卒。但从下文"五"卒而有"三千人" 来看,此"一卒"即为一队,当有数百人。

    (四) 在运动中歼敌

    春秋以前,一般多进行车对车的阵地战。春秋后期,步兵和骑兵开始发展,运动战逐渐兴起。孙武就提出过"避实而击虚"、"善动敌"、"攻其所必救"等进行运动战的主张。吴起也提出过这样的战术:"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然后"设伏投机,其将可取"。他强调:"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吴子·科敌》)对于"敌众我寡"的情况,吴起主张"避之于易(平地),邀之于厄"(《吴子·应变》),即把敌人引诱到险狭之地,给予迎头痛击。

    孙膑吸取了上述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打击敌人的战术,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他说:"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伪遗小亡,所以饵敌也。"(《官一》)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敌人引出坚固的堡垒,从而打击之。当"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时,孙嫔认为:"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十问》),即把敌人引导到对我有利的地形,冉进行决战。当"敌人保山而带阻",我无法接战时,孙膑主张"击此者,??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施伏设援,击其移庶。"(同上)这是攻其他要害部位,引出敌人去救援,再设伏狙击的办法。孙膑经常强调:"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不得息,饥渴不得食"(《善者》);"远揄之,敌倦以远??"(《策略甲》);"??使劳,三军之上可使毕失其志。"(《客主人分》)这里有许多竹简残缺不全,但他要调动敌人,使其趋远、劳累、倦病的意思,还是十分明显的。在运动中狙击敌人时,孙膑又主张要打歼灭战、而不要打击溃战。他说:"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俘获)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营舍、地盘)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敌)虽欲出下可得也。"(《月战》)在上述四种战争情况中,前面三种虽然有"多杀人"和"得将卒"等战果,但还没有使其全军覆没,对敌人的打击都比较小,只有最后一种对敌人的打击最为沉重。显然,在孙膑看来,对敌作战"覆军杀将"是最理想的结果,是"得其道"的表现。

    这种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术,孙膑不但在理论上阐述得相当细致,而且亲自运用于战争实践。他所指挥的桂陵、马陵二次大战,都是成功的运用这种战术的典范。在桂陵之战中。孙腹攻魏而救赵,使魏将庞涓"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结果,孙膑在魏军匆忙行进中设伏拦击,大破魏军而"擒庞涓"。马陵之战时,孙腹又用诱骗的办法,使庞涓"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在魏军急速追击途中,孙膑于"旁多阻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