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 > 二、战略原则

二、战略原则

    在论述战略原则时,孙膑也继承了孙武的许多思想。不过,在有的方面,他阐述得更加细致具体;在有的方面,则有所修订和补充,使之愈臻完善。他所阐述的战略原则,大致有如下六条。

    (一) 战前充分谋算

    孙膑强调,在战争之前要多作准备,他说:"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势备》)所谓"天兵",是指禽兽天生的齿、角、刺、爪等防卫器官。人类没有或不能用这些天兵,故必须制造武器或修筑防御工事来"自为备"。在战争开始时,做到"事备而后动"(《见威王》)。如果对战争没有准备,那就要吃大亏。孙膑所谓"无备者伤"、"无备者困于地"(《威王问》),简炼生动地表述了这个原理。

    有了准备,孙膑认为,还必须对战争的后果进行谋算。他提出:"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失》)这里的意思很清楚,善于备战的人,能预见未来战争的打法和胜负,因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观察敌人的长处和短处,从而确定我军的布局和步骤。孙膑论道:"战者,以形相胜者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奇正》)根据观察到的敌人的情况,其长处,我军可以防备它,设法对付它;其短处,我军可以着重攻击它,战败它。这样进行战备后,就能"见胜如见日月。其错(措)胜也,如以水胜火"。(同上)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因而战前的谋算也应尽量考虑周密。孙膑分析论众者胜乎?则投算(筹码)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谋]可有[之]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己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

    --《客主人分》这里孙膑指出,"众"、"富"、"兵利甲坚"、"沟深垒高"、"士有勇力",都不能决定战争的胜利。因为战争的胜负,还有其他各种因素在起作用,故只有在战前依据敌我的各种情况,预先谋算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成功,在战争中又努力掌握时机而不失可有之功,才是懂得用兵的人。孙瞑这种要求在战前充分准备、周密谋算的战略原则,与孙武主张"先为不可胜"、"经之以五事"、"未战而庙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 指挥果断得当

    作战时将帅的指挥能力,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孙膑认为,作战时的指挥,必须根据客观形势,大胆果断地进行。他定出了这样的指挥方针:"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杀士》)这就是说,看准必胜的战机,发起突然的攻击。《孙膑兵法·威王问》篇记录了威王对孙膑提出的许多问题,如:"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击均奈何?""以一击十,有道乎?"等等。

    孙膑对于各种不同的情况,部能果断地决定其作战方法。在《官一》篇中,孙膑还列举了许多临阵如何指挥的诀窍,如:"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磋车,所以从遗(追逐逃敌)也;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俘沮而翼,所以隧斗也。"显然,采取各种果断的措施,应付复杂多变的战斗环境,就能把战争引向胜利。

    战争中的受挫失败,大多是由于将帅不能在临阵时果断指挥所造成的。

    孙膑用了《兵失》,《将失》两个专篇,详细论述这个问题。他指出:"兵不能昌大功,下知会(会战)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是非争,谋事辩讼,可败也";"多疑众疑,可败也";"战而有忧,可败也"。孙膑一再强调,不知大胆地会兵作战,不能果断地抓住战机,是非不决,疑虑重重,忧心忡忡,是战斗不利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然,指挥还必须得宜,不能盲目蛮于。孙膑申述,在指挥战争的问题上,"必审而行之"(《杀士》)。他并引古《兵》书告诫说:"积(粮食)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交战);??习(训练)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九夺》)这就是孙武所说的:"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不过,孙膑在这里有一点与孙武不同。孙武主张"兵贵(速)胜,不贵久",强调"大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而孙膑则认为,如果"积"胜过敌人,就可"与持久"作战。当田忌问:"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膑即答:"有。坤(加厚)垒广志,严正(政)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威王问》)显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孙膑主张加固防御工事,集思广益激励志气,严格管教和团结士卒,千方百计消耗敌人的力量,在持久的作战中击败敌人。孙膑这种主张在某些特定环境,应当持久作战的思想,是由战国时代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人数的增多,武器的进步和物资的丰富等条件决定的。

    (三) 积极主动进攻

    孙膑在战略思想上和孙武一样,主张打进攻战。当田忌问及"赏、罚、权、势、谋、诈"是否"兵之急者"时,孙膑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些手段"可以益胜,非其急者",只有"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威王问》)。孙膑把"必攻不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所谓"必攻不守",就是在战争中要积极进攻敌人没有守备或守备薄弱的地方,以扩大胜利的战果,最后全面地击垮敌人。《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孙瞑正是吸取了这一策略,并把它提到"兵之急"的高度。

    进攻敌人不但要攻其防守薄弱处,而且要攻势猛烈,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孙瞑强调;这样的攻势,要"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借为薄)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他又论道"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同上)这样凌厉的攻势,使敌四面挨打,走投无路,倦病饥渴,狼狈不堪,必以失败而告终。它与孙武主张的:"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的猛烈迅速的进攻方式,如出一辙。

    进攻敌人应该讲究策略,必先夺取敌人的要害物资和占领战略重地。孙膑指出:"趋敌数(技巧):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平坦之地),??[九]日取其读(借为独)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五度九夺》)夺取了粮和水,等于断了敌人的活路;夺取了津、途、险、易各地,等于卡住了敌人的脖子,捆住了敌人的手脚。孙武在谈到进攻敌人,如何先夺敌人的要害时,只说了句"先其所爱"(《九地篇》);孙膑则把这种战略思想发挥为"九夺",阐述得具体而细致。除了军事上的进攻而外,还要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配合进攻,后者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伏其心。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勿虚空言辞,必将以实利,以回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太平御览)卷二八二引《战国策》孙膑提出的"攻心"战略是,离间敌国与同盟者的关系,把敌国的同盟者"收"到自己方面来,而离间的方法是用"实利以回其心"。显然,孙膑强调"攻心为上",并把它具体运用于当时的外交争斗中,是孙武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战略方针的继续和发展。

    (四) 必须鼓舞士气

    军队的士气对于战争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用冷兵器交战的古代尤其是这样。孙武曾经提出过"治气"的策略,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又说:"三军可夺气"。(《军争篇》)足见孙武对军队士气的重视。《司马法·严位》称:"凡战,以力久,以气胜";《尉缭子·战威》也论道:"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守则走》"《孙膑兵法》则有《延气》一个专篇,详细论述军队的土气问题,把鼓舞士气看作战争中的头等大事。

    依据军队作战的不同阶段,孙膑把鼓舞士气的工作分为下列五个步骤:(1)激气。当决定要进行战争时,国家集合民众,编组军队,准备出发上战场。为了搞好战争动员,激发军民的参战热情,使军队能威风凛凛地踏上征途,这时就需要激气。孙膑说:"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以威三军之士,所以激气也。"西周初年,周公之子伯禽刚封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建立鲁国,附近的淮夷。徐戎等部族就起来叛乱,伯禽决定组织军队,兴师讨代。他对出征的鲁军发布誓同,说:"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缝缀)乃甲胄,(系连)乃于(盾),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这就是《尚书》中有名的《费誓》。这篇誓词的发布,使军队深明大义,振作精神,实起到了"激气"的作用。

    (2)利气。当连续行军,拔营迁徙,会合其他各路军队时,为了整饬队伍,保持锐气,就需要"利气"。孙膑说:"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从残缺的简文来看,利气的方式是将军发布行军中必须遵守的命令,以迅速开赴前线,到达作战地点。

    (3)励气。当队伍逼近敌军,为了鼓励士卒的斗志,就需要励气,孙膑说"临境近敌,务在厉(励)气";"将军乃??短衣(读为结)裘,以劝士志,所以厉气也";"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从以上论述可知,励气的方式主要是将军与士卒同甘共苦,暑则短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