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 > 第二十二章 非洲大捷

第二十二章 非洲大捷

口,俘虏意军11. 3 万名,缴获大炮700   余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年多以来,英军获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至此,妄图侵略并征服埃及的墨索里尼的庞大陆军,已经溃不成军了,只是由于交通和供应上的莫大困难,才延迟了英军向西长驱推进。

    在所有这些战斗中,英国舰队曾给予有力的支援。巴迪亚和托卜鲁克依次受到舰队的猛烈轰击,舰队的飞机也参加了陆上作战。尤其是海军,除了为运送军事人员进入被占领的港口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之外,还每天为陆军先头部队输送3000 吨供应品,支援陆军的前进。英国陆军所以能获得这样大的胜利,也应归功于英国空军对意大利空军的优势。他们虽然在数量上逊于敌人,但是飞行人员勇于进攻的精神,迅速地使他们在士气上完全压倒敌人,从而享有空中活动的自由,他们击毁意大利飞机达数百架之多。

    巴迪亚和托卜鲁克两个重要港口的失守,在意大利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群情更加不满,统治集团内部的埋怨、争吵较前激烈。墨索里尼决定进行一场“洗涤”。对此,齐亚诺十分不满,他认为“领袖”再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了。1   月22 日,也就是在托卜鲁克失陷的当天晚上,齐亚诺作为外交大臣,更重要的是作为墨索里尼的心腹女婿,对“领袖”不揣冒昧地直言相告。

    他说:“在西迪巴拉尼,人们谈论突然袭击。当时你指望着巴迫亚,因为英勇的贝尔贡佐利在那里。两小时后,巴迪亚丢了。于是,你又把希望寄托在托卜鲁克,因为炮兵大王皮塔西·马内拉在那里。托卜鲁克也轻易地从我们手中被夺走了。现在你又充满信心地谈到德尔纳悬崖。很抱歉,我不同意你的危险的幻想。麻烦是严重的、玄妙的、深切的。我说的就是这些,其实其中并无奥妙。意大利人这次可怕的失败的原因,与1918 年的那次失败的原因作一比较,对任何一个谨慎的观察者来说都是十分清楚的。我不要战争,这点没有错!”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丘吉尔觉得有必要通过广播对意大利人民讲几句话。他认为这是鼓动意大利人民反对墨素里尼的好机会。

    1940 年12 月23 日夜,这位首相讲述了英意两国人民之间的长期友谊,讲到了目前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我们的军队正在粉碎并且一定要粉碎你们的非洲帝国。……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丘吉尔说,“意大利人,我要把实情告诉你们。这都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把意大利人民投入了对大英帝国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并且使意大利失去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同情和友谊。……他毫无约束地执掌大权18 年之久,把你们的国家带到了可怕的毁灭的边缘,这却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也就是这一个人,……

    违背根本就不想打这次战争的意大利人民的意愿,使古罗马的继承人和后裔与凶恶残暴的异教徒为伍。”丘吉尔又向意大利人民宣读了他出任首相时致墨索里尼的信以及墨索里尼1940 年5   月18 日的回信。接着英国首相进一步指出:墨索里尼“在执掌独裁政权18 年之后,把信赖他的人民领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现在他们可以选择的出路是多么不妙!要么,准备在海上、空中和非洲遭受整个大英帝国的炮击,遭受希腊民族的猛烈反攻;要么,换一个办法从勃伦纳山口请阿提拉率领贪婪的军队和秘密警察来占领、镇压和保护意大利人民,而他和他的纳粹党徒对意大利人民是直言下讳地极端蔑视的,种族与种族之间像他们对你们这样蔑视的情形还从未见过。一个人,而且只有那个人,使你们遭遇的结果就是如此。我将等到意大利民族能再次创造自己的命运那一天,这一天必定要到来。”十分巧合,就在丘吉尔向意大利人民发表演说的这一天,墨索里尼懊丧地对齐亚诺谈到意大利陆军的士气时说:“无论如何,我将承认,1914 年的意大利人比现在的意大利人好。这不是夸赞那时的制度,只不过讲实话罢了。”第二天,他望着窗外沮丧地说:“这场雪和寒冷的天气多好!这样,我们这些不中用的意大利人,这个劣等民族,将有所改进!”这一阵子,这个法西斯魔王情绪很坏,显然是意大利陆军在利比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失败正在折磨这个法西斯魔王的心。

    非洲反法西斯战场上的胜利,有力地鼓舞了欧洲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斗争,千千万万人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迸发出奔腾的激情。丘吉尔决意乘胜前进,迅速扩大战果。他指令英国总参谋部,必须以迅速摧毁意大利在东北非的武装部队,作为1941 年最初数月内在海外作战的主要目标。一旦摧毁昔兰尼加的意军,尼罗河集团军即可向阿比西尼亚和苏丹进军,并在阿比西尼亚境内更广泛地发动起义;同时肯尼亚的部队也可沿鲁道夫湖向北挺进,尽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争取迫使意大利尽早退出战争。与此同时,希特勒也致电墨索里尼,向他的伙伴发表新年感想并解释轴心国的战争布局。敌我双方都在加强战备,准备决战。

    在海军的配合下,英军攻势凌厉。2   月6 日攻入班加西,较预定的日期早三个星期。2 月5   日拂晓,英国第七装甲师越过许多崎岖不平的地区,进抵姆苏斯。该师是奉命去切断海岸公路的。当晚,一个意军纵队约有5000人,碰到英军在贝达富姆设下的路障,很快便投降了。2   月6   日清晨,意军的几个主力纵队开始进入这条公路,英军同陆续前来的拥有大量坦克的法西斯部队,激战了一整天。傍晚时分,意军狼狈不堪,车辆乱成了一团,绵亘几达20 英里,正面被堵,侧翼被攻。2   月7 日拂晓,他们出动30 辆坦克作最后一击,又遭失败,于是伯根佐将军投降了。就这样,在两个月之中,尼罗河集团军前进了500 英里,歼灭意大利部队超过9   个师,俘虏13 万人,坦克400   辆,大炮1290 门。昔兰尼加已完全被英军攻克,墨索里尼妄图称霸非洲的美梦就要破灭了。丘吉尔首相致电韦维尔将军,对在短期内获得的这一辉煌胜利,表示热烈祝贺。

    与此同时,1941 年1   月间,由普拉特将军指挥的又一支英联邦部队,开始了肃清苏丹的战役。在最初阶段,战事进展顺利。由英印第五师和第四师,在六个空军中队的支援下,于1   月份向卡萨拉的意军发起了猛攻。1   月19 日,两个意大利师在遭受沉重的打击后,主动撤离了这个城市。不久,他们又放弃加拉巴特,退出了苏丹。就在这个期间,在阿比西尼亚境内发动起义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在桑福德准将指挥下的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其中包括一个苏丹营和一些经过选拔的英**官和军士,他们构成了武装起义的核心。

    由于他们的成就越来越大,援助他们的爱国人士也越来越多。阿比西尼亚塞拉西皇帝于1   月20 日重返他的王国,戈贾姆西面大部分地区内的敌人也逐步被肃清。

    2   月中旬,韦维尔将军在丘吉尔首相的强令督导之下,又发起了以攻占基斯马尤为重点的“帆布”作战计划。坎宁安将军也奉命参加了这一战役。2   月14 日,英军以神速动作进占基斯马尤。22 日即以重兵向杰利布发起猛攻。

    英军从敌军两翼及其后方进击该阵地,获得很大战果。意军全线崩溃,阵亡、被俘、或逃入丛林的有三万多人。25 日,英军摩托化部队进抵意属索马里的主要港口摩加迪沙,在这里缴获了大批器材、粮食和服装,还有40 余万加仑的宝贵汽油。飞机场上有21 架被击毁的飞机。坎宁安将军断定,他的下一步行动不致遭到敌人的强烈抵抗。经韦维尔将军的同意,他确定以距摩加迪沙740   英里的季季加为下一个攻击目标。部队稍许休整后就于3 月1 日开拔了。

    他们沿途排除了敌人一些微弱的抵抗,于3   月17 日攻占季季加。至此,意属索马里全境光复。

    丘吉尔首相闻讯十分高兴,立即致电韦维尔将军,祝贺索马里大捷。电报说:“我衷心祝贺你们在意属索马里的战役中获得辉煌的战果。坎宁安将军率领他的士气昂扬、训练有素、组织完善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勇猛、果敢而又非常成功的战役,请向他传达英王陛下政府的感激与嘉许。望你请他将这封电报传达给他的部队。”在胜利的鼓舞和首相的激励下,坎宁安将军意气风发,继攻克季季加后,继续率轻装部队向摩加迪沙以北200   英里的费尔弗推进,这将最终完成对意属索马里的占领和英属索马里的全部收复。3   月29 日,部队进抵迪雷达瓦。

    在这里稍作休整,并集结人力、物力,以便直捣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在3   月份一个月中,坎宁安的部队跋涉了850   英里,自从越过朱巴河以来,他的部队共击毙、俘虏或击溃意大利军队达五万多人,而他的部队伤亡还不到五百人。

    在这个时期,阿比西尼亚战役也有了新的进展。克伦守军顽强抵抗,激战三天,英军伤亡3000 人,不易得手,战事曾一度中断。3   月20 日,战斗继续进行。意军曾一再猛烈反攻,尽管他们的损失极其惨重,但尚未出现立即崩溃迹象。显然,意军为保全这座要塞,要决一死战。他们的空军活动频繁,疯狂进行轮番轰炸,为垂死的守军打气助威。3   月25 日,英军再次发动猛攻,在陆、空军紧密配合下,意军防线终于在27 日崩溃,克伦攻下来了。

    阿斯马拉于4 月1 日攻克,马萨瓦守军于4   月8 日投降,俘虏达1 万余人。

    克伦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由第四和第五英印师赢得的。为了鼓励印度将士们的英勇奋战精神,4 月7   日,丘吉尔首相特致电印度总督,对他们的战绩予以表彰。电报说:“印度部队在厄立特里亚的成就鼓舞了整个帝国。就我来说,他们在攀登并且终于征服险峻的克伦山地时所表现的热情和毅力,使我忆起多年前的‘西北边境’的战事。我以曾荣幸地在战场上与来自印度斯但各地的印度土兵共同作战过的一员的身份,并代表英王陛下政府,请阁下把我们在注意着他们的英雄事迹时所感到的自豪与敬佩之意,转达给他们和整个印度军队。”与此同时,丘吉尔还立即电告坎宁安和普拉特将军及他们的英勇的部队,英王陛下政府和首相本人衷心祝贺他们在“这次令人难忘的奋战中所获得的及时而辉煌的伟大成就。”4   月6   日,坎宁安将军率领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以飞快的速度进入阿比西尼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这时,飞机场上意大利空军的残余飞机已被炸毁。他随即派遣轻装劲旅经由德西埃向北挺进,堵截阿姆巴阿拉吉的意军。墨索里尼虽然一再下令“死守”,但是兵败如山倒,抵抗是难以持久的。

    因为他们的退路已被切断。同时,普拉特将军的部队也从北面进击;更加上阿比西尼亚爱国者的武装部队,连同向呵皇投诚的意大利土著部队,把戈贾姆的敌军1.2   万人逐至德布腊马科斯。其中一半被俘,其余逃往北部的冈达尔,后来也被从刚果横越非洲2000 英里前来参战的一支人民志愿部队消灭了。5 月5   日,阿比西尼亚皇帝塞拉西在凯歌声中,重返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当时,丘吉尔回顾了墨索里尼在欧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于他进攻阿比西尼亚而将事态导致战争,并回忆起国际联盟当初本来是可以用坚定的行动从阴霾密布的欧洲局势中轻易地排除这种纠纷的。现在,在历尽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终于用武力解决了这个问题。缅怀往事,英国首相不禁以激动的心情向海尔·塞拉西致贺。他在5   月9   日的电报说:

    “获悉皇帝陛下在万众欢腾中重返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胜欣慰。陛下是在合法的君工中被法西斯纳粹的罪犯们赶下宝座和撵出国土的第一人,现在你又是在凯歌声中重返故国的第一人。我将及时向协助埃塞俄比亚爱国志士终于彻底消灭意大利军事篡夺的那些英国和英帝国司令官、军官和士兵们传达陛下对他们所表示的谢意。英工陛下政府,希望埃塞俄比亚在终于推翻恶势力之后,将得到长期的和平与进步。”自1   月开战以来,在墨索里尼原有部队的22 万余人中,绝大部分旦被俘或被歼,现在只有小股散兵游勇还流窜在深山密林之中。阿比西尼亚全境已在英军控制之下。至此,墨索里尼企图采取武力征服的方法来建立一个非洲大帝国,并用古罗马精神向那里移殖意大利人的迷梦,彻底破灭了。墨索里尼因此十分伤心。他怨天尤人,既骂希特勒“见死不救”,又骂意大利将士**无能。他称1935 年和1936 年,是“法西斯的浪漫年代”,而现在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正在此时,意大利在西部希腊战场的情况也不妙,正是:

    黄沙迷目难行走,怪石伤残路怎平。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