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六韬 > 中略
国家大政的原则吗!”

    2. 狄青掷钱稳军心

    北宋时期,南方广源州的侬智高起兵反叛朝廷,宋仁宗派大将军狄青前去平定。

    狄青率大军离开桂林后,由于出路艰险,一些士兵开了小差,而且,日落日出,开小差的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即使严加惩处,也收效不大。狄青手下有个多才多智的谋士,叫做刘易,狄青向刘易请教对策,刘易搜肠刮肚,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几天后,大军在途中休息。狄青召集身边的将士,对他们说:“此次远征,山高水险,路途坎坷,吉凶难卜,难怪弟兄们开小差。我现在想借助神明来测知吉凶,我把100个铜钱扔上天空,待它们落到地上,如果个个面朝上,那就是吉,我们就进军;如果有一个铜钱不是面朝上,那就是凶,我们要班师回朝,诸位意见如何?”众将士齐声说“好”。

    狄青命令一名亲兵拿来一袋铜钱,狄青伸手从袋子中抓了一把,数足是100个,攥在手中,然后闭上双眼,虔诚地祷告:“神明保佑!神明保佑……”

    将士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狄青。

    突然,狄青睁开两眼,将100个铜钱抛入空中,待铜钱落地,将士们纷纷跑上前观看——100个铜钱个个面朝上!顿时,“神明保佑”的欢呼声响震山谷,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狄青向天空中跪拜致意,然后命人拿来100只钉子,把100个铜钱钉在地上,又用青纱罩在上面,还亲自动手加了封,最后,再次祷告:“待大军得胜回朝,一定用厚礼祭奠神明,到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

    其实,这是谋士刘易借助将士们迷信鬼神的心理来稳定军心的一条“诡计”——因为所有100个铜钱的上、下都是“面”,铜钱和“将士”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

    果然,狄青掷铜钱以后,士气高涨,再也没人开小差。狄青指挥三军迅速南进,一举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

    3. 戚继光恩威并用练精兵

    “戚家军”是一支名垂青史的光荣军队,他的创建者是明朝参将戚继光。

    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一带倭寇横行,戚继光奉命组建一支新军抵抗倭寇。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亲赴义乌、永康等地招募了4000多名新兵,对新兵进行精心训练。

    戚继光把实战杀敌作为最重要的训练。他按士兵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体质强弱不同,分别授予不同的兵器,让士兵身穿重甲、手握重器、脚裹沙袋,练习体力、手力和脚力。倭寇的活动范围集中在江浙沿海一带,戚继光根据江浙沿海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两仪阵法、小三才阵法和三才阵法,这些阵法,长短兵器结合,变化无穷,在实践中显示了无穷的威力。戚继光还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要求全军将士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违者严加惩处。一次,一名跟随戚继光多年的亲兵违反了军规,戚继光得知后,立刻命令依照军法斩首示众,众将士无不悚然。

    对于那些作战勇敢、立有战功的将士,戚继光总是论功行赏,不断地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职位上来。

    戚继光的“新军”组建不久,倭寇在台州(今浙江沿海)一带登陆,戚继光与倭寇交战9次,9战9捷。倭寇逃离浙江,转而骚扰福建、广东沿海,戚继光又转战福建、广东,在广东横屿岛歼敌2000多人,在广东牛田连破倭营60多座,在福建将倭寇全部逐走。

    由于戚继光的卓越功绩,戚继光的“新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戚家军”。

    4. 清军有兵不练屡遭败

    我们不能忘记近代史上当帝国主义军队一次又一次入侵我国之时,有着庞大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大清王朝,屡战屡败,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主义破门而入,疯狂地掠夺和瓜分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从军事角度而言,官兵素质差,缺乏战斗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镇江陷落之时,钦差大臣赛尚阿提出,凭长江天险,与英军决一雌雄。道光帝叹息说:“无人、无兵、无船,奈何?奈何?”(《道光夷务》第五册)他所说的“无人”,指无长于韬略的将领;“无兵”,指少英勇善战的军队。当时澳门新闻报曾这样评论说:“中国之武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国中之兵,说有70万之众,未必有1000人合用”(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这些话虽然不无夸张,但清军之无战斗力则是毋庸置疑的。

    清军许多高级将领不学无术,战守无策,一味被所谓“船坚炮利”所吓倒,听凭英军沿海北上、南下,不敢进行坚决的还击。钦差大臣琦善接替林则徐后,只知裁减水师,遣散水勇,撤除障碍,允割香港,赔偿巨款,一心退让乞和。靖逆将军奕山督师广州,不思如何退敌,反而叫嚷“防民甚于防寇”,广州被围立即竖起白旗投降。三元里人民自动抗击英军,而他却为英军解围。扬武将军奕经援浙,屯兵苏州不前,沉溺于歌舞酒色,后分兵三路,同时反攻宁波、镇海、定海,企图侥幸取胜,结果大败而还。更愚蠢的是参赞杨芳,竟然收集民间马桶,想以邪术破坏英军猛烈炮火。当英军进至南京江面时,两万英军已减员至7000人,而且病号相当多,能战之兵只有3000人,已成强弩之末了。可是,掌握指挥大权的清朝重臣们怯敌惧战,不趁机实施还击,反而向英军屈膝投降。依靠这样一群昏庸腐朽的将帅指挥作战,鸦片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大量史料说明,多数清军基层官兵只知酗酒、吸毒、聚赌、狎妓、养鸟、强拉民夫、欺压民众。浙东前线有的旗兵,竟“以四民抬一兵,卧而入城”,不愿打仗,也不会打仗。厦门地方官徐继畲这样描写当时清军情况:“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怎么能够指望这样的军队去战胜敌人!

    一切先进的军事学术,高超的技术战术,过人的胆略和非凡的勇敢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都是从严格、艰苦、紧张的训练活动中获得的。清军入关后耽于安乐,无心征战,将军事训练弃置一边。

    操练废止,终日“钻营、奉迎、取巧、油滑、偷懒、克扣、冒饷、窝娼、庇盗、开赌场、吸鸦片”(罗尔纲《绿营兵志》),技术战术无从提高,嘉庆帝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御批道:“于甲辰年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当时以为笑谈。”(罗尔纲《绿营兵志》),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在饥渴劳累、险象丛生的战场上制伏对手!侵略军在许多地方如入无人之境,正是由于清军缺乏严格训练,战斗力丧失的结果。

    今天,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帝国主义靠几尊大炮即可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炮舰政策的影子并没有完全从地球上消失,国家利益仍然需要国防来保卫。只有提高军队素质,铸造国防的利剑,才能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 孙武军前斩美人

    春秋末年,孙武从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经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介绍,见到了吴王阖闾。吴王说:“你写的兵法13篇我已经读过了,你能用我的宫娥彩女做一次军事演习吗?”

    显然,吴王并不是要看认真的军事演习,而是要和孙武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孙武知道吴王的用意,决心因势利导,假戏真做,使这次军事演习成为体现纪律严明、信赏必罚以及“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些最新军事思想的典范。

    于是从宫中选出180个美女,分成两队,任命吴王最喜爱的两个宠姬作为队长,每个人都手持方天画戟,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孙武耐心细致地对她们进行交代:“你们知道前心,后背,左手,右手吗?如果发布命令‘向前走’,就对着前心走;‘向后走’,就转过身走;‘向左走’,朝左手走;‘向右走’,朝右手走。这些口令你们都听清楚了吗?”180名女兵同声回答:“听清楚了”。

    接着在军前树立银光闪闪的大斧,这是用来执行军法的,违背军法的当场斩头示众。

    孙武下令擂起战鼓,发布“向右走”的口令,这些在宫中娇生惯养的美人哈哈大笑,站在原地不动。孙武说:“你们可能对口令还不明白,对军法还不熟习。”又不厌其烦地三令五申,直到每一个人都明白无误。

    孙武第二次下令擂起战鼓,发布“向左走”的口令,这些美女更加笑得前仰后合,仍然站在原地。孙武严肃地指出:“口令不明,军法不熟,是大将的责任;口令已明,军法已熟,而不按口令行动,是违反军法,两名队长应承担罪责。”下令把两名队长推出斩首。

    吴王在远处高台上正看得高兴,忽见孙武要斩两名队长,连忙派专使下来制止,说:“我已经知道孙将军会用兵了,这两个美人是我最宠爱的,没有她们,我吃饭不香,睡觉不甜,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对专使说:“吴王既然任命我为军事演习中的大将,大将在军事行动之中是可以不接受国王命令的。”两名队长的头用大斧剁下来,放在盘子里在军前传观,又任命两名宫女充当队长,重新擂起战鼓发布各种口令,两队女兵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跪下、起立,一举一动都符合军令的要求,严肃认真,鸦雀无声。孙武使人向吴王报告:“这支娘子军已经训练就绪,可以使她们去赴汤蹈火,请吴王下来观看。”吴王因两个宠姬被杀,心里十分难过,说:“孙将军请回宾馆休息,我不愿下来观看。”孙武说:“吴王只会说空话,而怕做实事。”

    通过这次军事演习,吴王了解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吴国的大将。后来,孙武率领吴国的军队打败强大的楚国,攻进楚国的首都,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6. 李愬善待降将克蔡州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彰义(彰义、淮宁,均属淮西道,治所在蔡州)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隐匿父丧不报,对外谎称父亲得病,由他自己统领军务。随后,吴元济以蔡州为据点,在淮西烧杀抢掠,公然反叛。唐宪宗派人安抚不成,只得调遣各路兵马前往讨伐。平叛战争持续两年多,屡遭失败。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了尽快结束战事,李愬主动给唐宪宗上书,请求领兵讨伐吴元济。李愬是唐朝著名大将李晟的儿子,青年时代即受朝廷的重用,历任多种官职,政绩卓著。当时新任宰相裴度也认为李愬有军事才能,可以重用。唐宪宗遂命李愬为隋唐邓节度使,负责西路官军的指挥。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淮西前线的唐州(今河南泌阳县)。他看到官军将士普遍惧战,士气低落。李愬因而决定暂时不主动出击。他首先慰问将士,抚恤伤病人员,让部队战士休养生息。淮西叛军由于连败官军,滋生轻敌情绪,又见新任的统帅李愬并不采取军事行动,因而不做任何准备。西线官军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已经可以作战了,李愬便着手进攻蔡州。考虑到兵力不足,采取“以敌制敌”的斗争策略,削弱叛军实力,增强自身力量,最后消灭叛军。一天李愬部将马少良在巡逻时与叛军丁士良相遇,展开一场恶战。最后丁士良战得精疲力竭,被马少良生擒而归,丁士良随即被押到李愬跟前。李愬问他有何话说。丁士良镇定自若地说:“大丈夫死则死耳,啰唆什么!”李愬叹道:“好一个大丈夫!”即令部下给他松绑,并任为将。于是丁士良感激李愬再生之恩,甘愿以死相报。当时蔡州西面有一个重要的外围据点文城栅,由叛将吴秀琳驻守,唐军曾数攻不克。丁士良向李愬献策道:“文城栅之所以难以攻破,都是因为有陈光洽在为吴秀琳出谋划策。公若许可,我就设法去把陈光洽捉来。”李愬欣然表示赞同。丁士良果然捉获了陈光洽。吴秀琳由于失去陈光洽为他谋划,没多久就献出文城栅,率部投降。李愬重用为衙将。吴秀琳属下有一员干将,名叫李宪,颇有才勇,李愬替他更名为李忠义,然后让他在身边做事。李愬又命人把文城栅降将的家属全部迁到唐州保护起来。由于连续取得胜利,官军士气重新振奋起来。叛军见形势不利,纷纷投降。李愬让他们去留自便,对家有父母的,还特别发给衣帛路费。不少降卒感激不已,愿意留下为李愬打仗。李愬每得降卒,必定亲切接待,多方询问,因而叛军中地形险易,兵力虚实无不知晓。李愬开始谋取蔡州叛将,吴秀琳献策道:“兴桥栅(在文城栅以东)守将李祜是吴元济的健将,骁勇善战,公欲取蔡,非先取李祜不可!”一日,探马飞报,说是李祜率领士卒在张柴村割麦。李愬设下300伏兵,活捉了李祜。由于李祜在以往的战斗中杀死不少官军,众将都非常恨他,纷纷要求把他杀死。李愬连忙劝退众将,亲自为李祜松缚,待为上宾。李祜见李愬如此优待降将,愿弃暗投明,与李愬一起筹划攻取蔡州。诸将对李愬把人人切齿痛恨的降将待为上宾,并委以重任的做法,不理解,不服气。李愬只好派人将李祜押送朝廷处置。事先上了一道密表,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意图,并且说:“李祜是讨伐吴元济不可缺少的将才,如若杀了他,平定蔡州恐怕难以成功。”唐宪宗甚为赞赏李愬善待降将的做法,下诏赦免了李祜,让他返回到李愬军中。李愬随即任命李祜为散兵马使,令其佩刀,出入李愬营帐。经过这一番波折,李祜愈加感激朝廷的信任,不断为李愬出谋献策。其他降将见此,更加愿意拼死效力。没多久,李愬即用李祜的计策,雪夜攻破蔡州,迫降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