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7)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7)

,文学及电影艺术开始了“寻根文学”与“文化电影”,一批电影〈〈老井〉〉、《五魁》、《菊豆》、《黄土地》、《没有航标的河流》、《苏州河》等多部作品,都是以乡村文化作为背景,通过画面的美丽与宁静的田园作为叙事抒情基调,通过家族的争斗,畸形的爱情、原始而劳碌的生活,展示民间缓慢而沉滞的中国乡村生存状态。而还有一部分导演将这种文化寻根的电影深掘到边远的少数民族生活,更是充满了猎奇。

    章家瑞《花腰新娘》描写云南花腰彝族有一个古老的族规,新娘成婚三年后才能落居夫家,称之为“归家”。张静初扮演的美丽野性的花腰新娘风美被巧妙地塑造成一个彝族版的“野蛮女友”:而她的新婚丈夫阿龙则因循守旧,因此造出了小两口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跌宕起伏,情趣横生。新媳妇要用湿柴火给公婆烧洗脚水、过节时风美与别的男青年跳表达爱情的“烟盒舞”、两人和好时对唱 “海菜腔”情歌,这些浓郁的彝族风情和风俗巧妙地穿插在影片的情节中,构成了花腰彝族的一幅幅让人感到新奇的民俗风情油画。章家瑞另一部电影《诺玛的十七岁》所表现的碧绿的撒尼梯田及美丽的风景让人着迷,景色非常美丽漂亮,《益西卓玛》、《天上草原》等都上一幅幅流动的“民族油画”,也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风情与底蕴。但这些电影故事本身的“模式化”让人没有任何新鲜感,更感受不到浓郁的、富有代生活气息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欢快、浪漫、粗犷的个性,相反,冯小宁的两部民族题材的电影《红河谷》与《嘎达梅林》却以独特的构思,新颖的故事,优美的画面,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同,特别是《嘎达梅林》在民族电影中独树一帜。

    第三,需要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我国电影再次在2006年获得柏林金熊奖的电影是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本片刻意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蒙古族家庭主妇图雅,丈夫(巴特尔)因为打井而成为残疾。为了整个家她不得不决定再婚,而前提是她要把巴特尔带在身边。其中,所体现的不但是她对她与巴特尔多年来情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她对人的尊重。她可以为了救暴风雪中的孩子(扎亚),而不要维持家里收入的羊群;她更可以为了整个家,而决定再婚。做为妻子和母亲,她的慈爱、倔强、坚强的形象跃然片中。我不得不叹服这种世间伟大的精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女人,她的倔强,善良,豪迈特有的蒙族女性气质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展现。电影成功之处是把民族文化与现代人文关怀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静静的嘛呢石》、《可可西里》、《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都能将各各民族特殊文化生活元素与现实的时代生活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