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汉书 > 儒林传第五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说明】本传叙述儒学发展的历史及《五经》传受的儒林人物。《史记》的《儒林列传》叙述了儒学的历史及汉代经师与弟子,以孔子为儒宗,七十子推波助澜,由汉武帝独尊儒木,汉代儒学蔚然可观;而字里行间慨叹儒学至汉代而一变。《汉书》本传言儒学历史,大致本子《史记》;而述汉代儒学及《五经》授受次第,较《史记》详密而有条理,重点介绍了二十七位经师(本书有传者除外)。汉儒穷经立说,大多不是为儒家宗旨,而只图官位利禄,自武帝以后的政坛官位,多为儒生占据,又多是平庸之徒。难怪班固于传末论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书》学大家夏侯胜就曾坦然地对弟子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参见本书卷七十五)。但班固尚未指出汉儒多曲学阿世,那个汉代儒首公孙弘就是个道道地地的委曲从俗以求富贵的俗儒;也没有指出汉代经学的得失大旨,故后人有“秦燔经而经存、汉穷经而经亡”之叹。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1)。《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2),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3),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4)!”“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5)?”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义(6)。西入周(7),南至楚(8),畏匡厄陈(9),奸(干)七十余君。适齐闻《韶》(10),三月不知肉味(11);自卫反鲁(12),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3)。究观古今之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也(14)!”又曰:“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5)。”于是叙《书》则断《尧典》(16),称乐则法《韶舞》(17),论《诗》则首《周南》(18)。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19),绳之以文武之道(20),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21)。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22),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3);”“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24)!”  (1)《六艺》:谓《诗》、《书》、《易》、《礼》、《乐》、《春秋》。(2)幽厉:周幽王、周厉王。(3)陵夷:衰落。(4)“凤乌不至”三句:见《论语·子罕篇》。凤鸟:即凤凰。古以为神鸟,祥瑞的象征,它出现就表示天下太平。相传圣人受命,黄河就出现图画。(5)“文王既没”二句:亦见《论语·子罕篇》。意谓周文王死后,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我这里。(6)答礼:言以礼答之。(7)周:指春秋时东周。东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8)楚:指春秋时楚国。楚都郢(今湖北江陵)。(9)畏:拘囚之意。匡:邑名。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十五里有匡城。陈:指春秋时陈国。陈都于陈(今河南淮阳)。(10)齐:指春秋时齐国。齐都于临淄。《韶》:虞舜之乐。(11)三月不知肉味:谓欣赏《韶》入了迷。(12)卫:指春秋时卫国。卫初都于沬(今河南淇县)。鲁:指春秋时鲁国。鲁都曲早(今山东曲阜)。(13)《雅》《颂》:《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此即指《诗经》。各得其所:整理之意。(14)“大哉,尧之为君也”等句:见《论语·泰伯篇》。巍巍:高貌。焕:明也。(15)“周监于二代”等句:见《论语·八佾篇》。二代:夏代、商代。郁郁:文章盛貌。(16)叙《书》则断《尧典》:言《尚书》始于《尧典)。(17)《韶舞》:舜乐。(18)论《诗》则首《周南》:言《诗经》首篇为《周南·关睢》。(19)十二公:春秋时鲁国十二个君主。(20)绳:谓治正之。 (21)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云:“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传说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22)读之韦编三绝:谓读之爱不释手,故韦(皮绳)再三断绝。韦编:古时以皮绳编缀竹简,故称韦编。(23)“述而不作”二句:见《论语·述而篇》。(24)“下学而上达”二句:见《论语·宪问篇》。下学而上达:言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  仲尼既没(1),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2),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现)。故子张居陈(3),澹台子羽居楚(4),子夏居西河(5),子贡终于齐(6)。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7),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8)。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9),孟子、孙卿之列咸尊夫子之业而润色之(10),以学显于当世。  (1)仲尼:孔子的表字。(2)七十子:指孔子的高足。(3)子张:姓颛孙,名师。陈人。(4)澹台子羽:姓澹台,名灭明。(5)子夏:姓卜,名商。西河:战国时魏地。有二说。一说在今河南安阳,其时黄河流经安阳之东,西河意即河西。一说在今晋、陕间黄河左右。(6)子贡:姓端木,名赐。(7)田子方等:皆魏人。段干木:姓段干,名木。吴起(?——前381):战国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禽滑氂:战国初人,曾学于子夏,后为墨子弟子。(8)魏文侯(?——前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名斯。(9)威、宣:齐威王(?——前320),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齐宣王(?——前301):田氏,名辟疆。二人皆战国时齐国君主。(10)孟子:孟轲(?——前305)。孙卿:荀子(?——前238)。二人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夫子:指孔子。  及秦始皇兼天下(1),燔《诗》《书》,杀术士(2),六学从此缺矣(3)。陈涉之王也(4),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5),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适(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6)?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1)秦始皇(前259——前210):即赢政。秦皇朝的建立者。(2)木士:经术之士。(3)六学:同《六经》》。(4)陈涉:即陈胜(?——前208)。秦末起义领袖。本书有其传。(5)孔甲:即孔鲋。孔鲋,字子鱼。班氏因失其名,乃以甲字为代,非名甲。(6)搢绅:士大夫之称。古时仕宦者垂绅搢(插也)笏,因称士大夫为搢绅。  及高皇帝诛项籍(1),引兵围鲁(2),鲁中诸儒尚讲颂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札。叔孙通作汉礼仪(3),因为奉常(4),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5)。然尚有干戈(6),平定四海,亦未皇(遑)庠序之事也(7)。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8)。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9),故诸博士具官待问(10),未有进者。  (1)高皇帝:即汉高帝刘邦。项籍:即项羽。本书卷三十一有其传。(2)鲁:县名。今山东曲阜。(3)叔孙通: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4)奉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汉景帝时改称太常。(5)喟然:叹息貌。(6)干戈:指战争。(7)遑:闲暇。痒序之言:指兴学校,办教育。(8)刑名之言:即刑名之学。强调循名责实,以强化上下关系。(9)窦太后:《外戚传》有其传。黄老术:即黄老之学。所谓道家。(10)具官:谓备员而已。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1);言《书》自济南伏生(2);言《诗》,于鲁则申培公(3),于齐则辕固生(4),燕则韩太傅(5);言《礼》,则鲁高堂生(6);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7),于赵则董仲舒(8)。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9),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10),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  (1)淄川:郡国名。治剧县(在今山东昌乐西北)。田生:姓田。生,犹今称先生。下同。(2)济南:郡名。治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西南)。伏生:即伏胜。(3)申培公:姓申,名培。公,称号。(4)辕固生:姓辕,名固。(5)韩太傅:姓韩,名婴。(6)高堂生:姓高,名堂,字伯。(7)胡毋生:复姓胡毋。(8)董仲舒:本书有其传。(9)田蚡:本书卷五十二有其传。(10)公孙弘: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  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1)‘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2)。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3)。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4),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5),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励)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6),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7),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励)贤,以风四方(8),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9)。太常**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10)。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11),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12);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13)。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14)。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15),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义),文章尔雅(16),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无)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17),迁留滞(18)。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19),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20),文学掌故补邵属(21),备员(22)。请著功令(23)。它如律令(24)。”  (1)制:此制诏在元朔五年(前124)。(2)风:化也。(3)伦:伦理。(4)详:悉。方:道也。方闻之士:有道及博闻之士。(5)举遗:言征集遗佚的经典。(6)臧:孔臧。(7)教:指教育单位。(8)风:化也。(9)复:免除赋役。县官:疑有误。《史记》作“郡国县道邑”,是(齐召南说)。(10)令:县令。相:诸侯相。长:县长。丞:县丞。二千石:谓郡守及诸侯王相。上属所二千石:为西汉公牍中之习俗语。(11)常:《史记》作“当”。与计偕:言随上计吏俱至京师。2421(12)文学:官名。汉州郡及王国皆置文学,略如后世的教官。掌故:太史令属官,主故事。太史令属于太常,故又称太常掌故。(13)籍奏:奏报名籍。(14)请诸能称者:谓奏请能称职者补用之。(15)下:谓颁布出来。(16)尔雅:近正也,言诏辞雅正而深厚。(17)第一个“以”字衍(王先谦说)。(18)迁留滞:迁擢留滞之人。(19)左右内史:官名。后左内史改左冯翊;右内史改京兆尹,又分置右扶风。大行:即大行令,官名。后改名大鸿胪。卒史:官名。秩仅一二百石。(20)中二千石属:谓内史、大行的卒史。(21)郡属:谓郡卒史。(22)备员:补充官员之意。(23)请著功令:言请将新立之条著于功令。功令:考核和选用学宫的法令。(24)它如律令:其它仍照旧律令。  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1)。  (1)彬彬:文章貌。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未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1)。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2)。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3),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1)复:免除赋役。(2)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此乡学教官之始(沈钦韩说)。(3)员:指常员。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1),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2)。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3)。子乘授齐田何子装(4)。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5),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6),皆著《易传》数篇(7)。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8),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9)。齐即墨成(10),至城阳相(11)。广川孟但(12),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13),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14)。  (1)商瞿子木:姓商,名瞿,字子木。它皆类此。(2)江东:地区名。在长江下游以南。子弓:《史记》作“子弘”。(3)东武:县名。今山东诸城。(4)子装:《史记》作“子庄”,是。班氏乃避汉明帝讳而改。(5)杜田生:杨树达引吴承仕云,“田何授丁宽,宽授田王孙,田王孙亦称田生,后人恐其相乱,故以地望别之,若《尚书》之有大小夏侯,《礼》之有大小戴矣。”(6)服生:名光。见《艺文志》注。(7)皆著:指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皆著。(8)杨何字叔元:当作“杨何叔元”,“字”字衍。观上下文即明。(9)元光: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前134——前129)。太中大夫:《史记》作“中大夫”。(10)即墨成:姓即墨,名成。(11)城阳:王国名。治莒县(今山东莒县)。(12)广川:县名。在今河北枣强东。(13)周霸:人名。官至胶西内史。莒:县名。今山东莒县。临淄:县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主父僵:本书卷六十四有其传。(14)要言《易》者本之田何:《史记》作“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丁宽字子襄,梁人也(1)。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伺谢宽(2)。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拒)吴楚(3),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诂)举大谊(义)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4)。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1)梁:王国名。治睢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2)谢:告令离去。(3)梁孝王:《文三王传》有其传。(4)砀:县名。在今河南永城北。  施雠字长卿,沛人也(1)。沛与砀相近,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雠徒长陵(2),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及梁丘贺为少府(3),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雠问。(4)雠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于是贺荐雠:“结发事师数十年(5),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甘露中(6),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7)。雠授张禹、琅邪鲁伯。伯为会稽太守(8),禹至丞相。禹授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9)。崇为九卿(10),宣大司空。禹、宣皆有传。鲁伯授泰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11),著清名。莫如至常山太守(12)。此其知名者也。繇(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1)沛:县名。今江苏沛县,(2)长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3)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4)张禹: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5)结发:指年少。(6)甘露: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3——前50)。(7)石渠阁:藏秘书之所,在未央殿北。(8)会稽:郡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9)淮阳:郡国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彭宣: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10)九卿:据《张禹传》,戴崇曾任少府(九卿之一)。(11)泰山:郡名。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邴丹事,见《王贡两龚鲍传》。(12)常山:郡名。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1)。父号孟卿(2),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3)。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喜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4)。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5),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6),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7),阴阳气亡(无)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茲也(8)。”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白“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为名之(9)。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认),以此不见信。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10),病免,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11),皆为博士。繇(由)是有翟、孟、白之学。  (1)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兰陵:县名。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2)卿:所谓“卿”,犹称“公”。(3)疏广: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4)耀:炫耀;眩惑。(5)同门:谓同师。疏通:犹言分别。证明之:证明其伪。(6)小数:小的技能。(7)箕子:商纣诸父。相传箕子为周武王而作《洪范》。明夷:《易·明夷》彖辞有“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六五爻辞有“箕子之明夷,利贞”等语,赵宾借以发挥之。(8)荄(gāi)茲:草根正茂。(9)为名之:意谓承认之。(10)曲台:殿名。署长:官名。掌管供给事。 (11)白光少子:据《朱云传》,朱云从白子友受《易》。齐召南以为白子友即白光。兄:读曰况。  梁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人也(1)。以能心计,为武骑。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贺时为都司空令(2),坐事,论免为庶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3),以召贺。贺入说(4),上善之,以贺为郎。会八月饮酎(5),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挺堕地(6),首垂泥中(7),刃乡(向)乘舆车,马惊。于是召贺筮之(8),有兵谋,不吉。上还,使有司侍祠。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9),宣子章为公车丞,亡在渭城界中(10),夜玄服入庙(11),居郎间,执戟立庙门,待上至,欲为逆。发觉,伏诛。故事,上常夜入庙,其后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贺以筮有应,繇(由)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年老终官。传子临,亦入说,为黄门郎。甘露中,奉使向诸儒于石渠。临学精孰(熟),专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经》(12),闻临说,善之。时宣帝选高材郎十人从临讲,吉乃使其子郎中骏上疏从临受《易》(13)。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14),骏御史大夫,自有传(15)。充宗授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16)。张为博士,至扬州牧(17),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彭祖,真定太傅(18);咸,王莽讲学大夫。繇(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1)诸:县名。在今山东诸城西南。(2)都司空令:官名。(3)数入说教侍中:言多次入宫为侍中说经教授。(4)入说:言入宫对天子说经。(5)饮酎:饮纯浓的酒。汉制,八月饮酎于宗庙。(6)挺:犹“脱”。(7)垂:当作“臿”(宋祁说)。(8)筮(shì),以蓍草占休咎。(9)任宣:霍氏之婿,见《霍光传》。此云“外孙”,误。坐谋反诛:此四字乃自注之文。下“宣”字乃后人不得其解而妄增(杨树达说)。(10)渭城: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1)玄服:祭服皆袀玄。(12)王吉:字子阳。琅邪人。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13)骏:王骏。王吉之子。《王吉传》附其传。(14)代:“传”之误。(15)传:《汉书》中无五鹿充宗传。(16)平陵: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士孙张仲方:姓士孙,名张,字仲方。(17)扬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福建、江西、浙江及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18)真定:王国名。治真定(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北)。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1)。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2),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扬叔元、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党(倘)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3),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4),皆为郎、博士。繇(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1)京房: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焦延寿:姓焦,名赣,字延寿。(2)刘向:《楚元王传》附其传。(3)倘:犹“殆”。(4)殷嘉、姚平、乘弘:京房弟子。据《京房传》,京房弟子尚有中郎任良。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1)。治《易》为郎,至单父令(2)。长于卦筮,亡(无)章句,徒以象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3)。琅邪王璜平中(仲)能传之(4)。璜又传古文《尚书》。  (1)东莱:郡名。治掖县(今山东掖县)。(2)单(shàn)父:县名。在今山东单县南。(3)彖象、系辞:见《易大传》。文言。当作“之言”。杨树达曰:“许桂林《易确》云:文言‘文’字,为‘之”字传写之误。按许说是也。《文言》惟乾坤二卦有之,不得言以《文言》解说上下经也。”(4)王璜:《沟洫志》作“王横”,《后汉书》也如此。中:读曰“仲”。  高相,沛人也。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亡(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1)。传至相,相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2)。康以明《易》为郎,永至豫章都尉(3)。及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谊(义)谋举兵诛莽(4),事未发,康候知东郡有兵(5),私语门人,门人上书言之。后数月,翟义兵起,莽召问,对受师高康。莽恶之,以为惑众,斩康。繇(由)是《易》有高氏学。高、费皆未尝立于学官。  (1)出:言其学所以出。(2)毋将永:姓毋(wú),名将永。(3)豫章:郡名。治南昌(今江西南昌)。(4)翟义:翟方进之子。《翟方进传》附其传。(5)东郡:郡名。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  伏生(1),济南人也(2),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无)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3)。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4),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5),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6),山东大师亡(无)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7)。  (1)伏生:名胜,字子贱(见《后汉书·伏湛传》)。(2)济南:郡名。治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西北)。(3)朝错:本书卷四十九有其传。(4)大兵起:《史记》作“兵大起”,是。(5)二十九篇:即《艺文志》所云经二十九卷。(6)齐:其下疑脱“鲁”字。观上句可知。(7)贾嘉:贾谊之孙。  欧阳生字和伯(1),千乘人也(2)。事伏生,授兒宽(3)。宽又受业孔安国(4),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5),为博士。高孙地余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6),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贵幸,至少府(7)。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及地余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地余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1)欧阳生:复姓欧阳。生:犹先生。疑其名容,字和伯(见《窥管》引欧阳修说)。(2)千乘:郡名。治千乘(在今山东高青东北)。(3)兒宽: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4)宽又受业孔安国:何焯曰:兒宽受今文于孔安国,其古文之学自授都尉朝也。(5)高子阳:名高,字子阳。(6)太子。刘奭。后为元帝。(7)至少府:时在元光元年,见《百官表》。  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也。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后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当、梁陈翁生(1)。当至丞相,自有传。翁生信都太傅(2),家世传业。由是欧阳有平、陈之学。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国龚胜。崇为博士,胜右扶风,自有传(3)。而平当授九江朱普公文、上党鲍宣。普为博士,宣司隶校尉,自有传(4)。徒众尤盛,知名者也。  (1)平当:字子思。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2)信都:王国名。治信都(今河北冀县)。(3)自有传:《汉书》无殷崇传,卷七十二有龚胜传。(4)自有传:《汉书》无朱普传,卷七十二有鲍宣传。  夏侯胜,其先夏侯都尉(1),从济南张生受《尚书》,以传族子始昌。始昌传胜(2),胜又事同郡蕳卿(3)。蕳卿者,兒宽门人。胜传从兄子建,建又事欧阳高。胜至长信少府,建太子太傅(4),自有传。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1)夏侯都尉:复姓夏侯。史失其名。都尉,官名。(2)始昌、胜:本书卷七十五有两夏侯传。(3)蕳:姓也。或作“简”。(4)此处有误。据《龚胜传》,龚胜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龚建官至太子少傅。故此传之“长信少府”当作“太子太傅”,“建太子太傅”当作“建太子少傅”。  周堪字少卿,齐人也。与孔霸俱事大夏侯胜。霸为博士(1)。堪译官令(2),论于石渠,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及元帝即位,堪为光禄大夫,与萧望之并领尚书事,为石显等所谮,皆免官。望之自杀,上愍之,乃攫堪为光禄勋,语在《刘向传》。堪授牟卿及长安许商长伯(3)。牟卿为博士(4),霸以帝师赐爵号褒成君,传于光,亦事牟卿(5),至丞相,自有传。由是大夏侯有孔、许之学。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历》(6),四至九卿(7),号其门人沛唐林子高为德行,平陵吴章伟君为言语,重泉王吉少音为政事,齐炔钦幼卿为文学(8)。王莽时,林、吉为九卿,自表上师冢,大夫博士郎吏为许氏学者,各从门人,会车数百两(辆),儒者荣之。钦、章皆为博士,徒众尤盛(9)。章为王莽所诛。  (1)霸为博士:事在昭帝末年,见《孔光传》。(2)译官令:官名。属大鸿胪。(3)牟卿:或作“牟乡”。宋祁曰:“旧本‘卿’作‘乡’。”施之勉曰:“景祐本作‘乡’”。(4)牟卿为博士:牟氏有《章句》,参见《后汉书·张奂传”;《艺文志》不载。(5)亦其:其上疑更有“光”字。(6)著《五行论历》:《艺文志》有许商《五行传记》一篇,《算术》二十六卷。(7)四至九卿:钱大昕据《公卿表》考之,许商曾官为少府、大司农、光禄勋等,三至九卿。(8)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仿孔子目弟子为四科。(9)徒众尤盛:据《云敞传》,吴章弟子千余人,云敞乃其弟子。  张山拊字长宾,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至少府(1)。授同县李寻、郑宽中少君、山阳张无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陈留假仓子骄(2)。无故善修章句,为广陵太傅(3),守小夏侯说文。恭增师法至百万言(4),为城阳内史。仓以谒者论石渠,至胶东相(5)。寻善说灾异,为骑都尉,自有传。宽中有俊材,以博士授太子(6),成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迁光禄大夫,领尚书事,甚尊重。会疾卒,谷永上疏曰(7):“臣闻圣王尊师傅,褒贤俊,显有功,生则致其爵禄,死则异其礼溢。昔周公薨,成王葬以变礼,而当天心(8)。公叔文子卒,卫侯加以美谥,著为后法(9)。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风翁归德茂夭年(10),孝宣皇帝愍册厚赐,赞命之臣靡不激扬(11)。关内侯郑宽中有颜子之美质(12),包商、偃之文学(13),严(严)然总《五经》之眇(妙)论,立师傅之显位,入则乡(向)唐虞之闳道(14),王法纳乎圣听,出则参冢宰之重职,功列(烈)施乎政事,退食自公(15),私门不开,散赐九族,田亩不益,德配周召(16),忠合《羔羊》(17),未得登司徒(18),有家臣(19),卒(猝)然早终,尤可悼痛!臣愚以为宜加其葬礼,赐之令谥(20),以章尊师褒贤显功之德。”上吊赠宽中甚厚。由是小夏侯有郑、张、秦、假、李氏之学。宽中授东郡赵玄,无故授沛唐尊,恭授鲁冯宾。宾为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  (1)(张山拊)至少府:不见《百官表》。(2)李寻: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山阳:县名。在今河南焦作市东。(3)广陵:王国名。治广陵(在今江苏扬州西北)。(4)师法:指师说之文。(5)胶东:王国名。治即墨(在今山东莱西县西南)。(6)太子:指刘骜。后为成帝。(7)谷永:本书卷八十五有其传。(8)昔周公薨三句:相传周公旦死,成王欲葬之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成王乃葬周公于毕,示不敢臣也。事也《尚书大传》。(9)公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叔发。文子死,其子请谥于君。卫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不亦惠乎?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社稷不辱,不亦文乎?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