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的逻辑 > 家长的幼稚与无知

家长的幼稚与无知

    家长的幼稚与无知

    我从2004年开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语。一天傍晚放学,在高中楼一层大厅,我跟一位年轻的中国教师边走边聊。同学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有的大声聊天,有的吃零食,纷纷离开校园。我感觉很孤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理我们。

    我问旁边的老师:“他们怎么回事,面对着老师,连‘再见’都不说?”老师回答:“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忙他们自己的。”忽然,有个女生边跑边向我们摆摆手,快速说:“拜拜!”只有这一个学生打招呼,用的是英语。老师说:“那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应该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礼仪甚至不懂得礼仪,或者懂得却不执行。如果我在日本这样做,一次会被警告,两次以上会被认为“素行不良”并影响学业成绩。多次不改,家长就要被叫到学校,跟班主任、孩子一起“三者面谈”。依然不改,就有可能被开除了。在日本,学生至少要对老师说“再见”,一般是要鞠躬再见,最好的姿势为45度。我当时是体特生,这方面被要求得很严,不仅对老师,对师兄、师姐也要那样,一次都没有错过。师弟师妹也同样对我们。

    日本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必须上道德课,记得我那时是每周六上午上两小时。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讲道德、礼仪以及如何做人,把道德的重要性灌输给小孩子。课本素材几乎都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孙子,仁、礼、忠、孝等等都有。第一节课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会问:“如果你的朋友偷了你的书包,大家欺负你,你会高兴吗?”我们一起大声喊:“不高兴!”老师接着讲:“那你也不要对朋友那样,明白了吗?”我们回答:“明白了!”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学语文(古文、汉文)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占高考语文四分之一的比重。如果说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史和思想有着比较多或深的了解,起点在这里。

    另一种是实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聋哑学校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习如何沟通和相处。比如,周末早上,一个班(30人左右)分两个组,一组去养老院,大概3个人为一小组,陪一个老年人散步聊天,打牌,帮助他们读书;另一组去聋哑学校,他们提前学习手语以便沟通。

    据我观察,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似乎不怎么讲道德的意义,学校也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安排及背后的体制背景,确实影响着年轻人礼仪道德的相对滞后。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学校教育毕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高中,主要目的还是实现升学,让孩子们提高竞争力,最终成为社会人。

    教育必须分工完成。学校教育和包括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在内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使孩子学会“做事”;而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则是家庭的责任。

    我经常看到中国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宽松或溺爱。比如,小孩在地铁里吃味道浓厚的汉堡,大声说话,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这是绝不应该的。但家长却一点都不在乎,还以“我孩子真可爱”之类的态度向周围张扬。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这就需要家长主动引导。如果在日本,家长会趁机在公众场合好好教训一顿,让孩子直接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若在我家,父母当场就打我**,让我在家门外站着反省一个晚上,并“断食”一天。

    连基本对错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来走向是相当可怕的。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也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因为高考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业,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家长做好人永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2010年9月中旬,我在海外待了10天,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环球时报》编辑告诉我说:“在你离开的这几天,北京大堵车,超级无敌堵。一个是节前,好多人送礼,外地车多。另外就是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