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0)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0)

    第四章 高标准创建国学研究院(10)

    虽然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之前,陈寅恪并没有发表多少论文和专著,但其哈佛同窗吴宓,非常了解他的学识。两人在留学哈佛时,是中国留学生中学习最为突出的,与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汤用彤和吴宓是清华同学,情投意合多年,汤比吴宓晚一年留学哈佛。经俞大维介绍,二人结识了陈寅恪。除哈佛三杰外,哈佛大学尚有“七星聚会”一说。陈寅恪、汤用彤、吴宓、俞大维、张鑫海、楼光来和顾泰来,七人因志趣相投常常聚在一起,遂仿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七人文艺团体“七星诗社”,自称“七星聚会”。吴宓还曾戏作“哈佛大学动物园”,以中国留学生诸位同学,各比拟一种动物,根据则是每人的性格行事。例如吴宓自比为传说中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的麒麟,认为梅光迪如凤,卫挺生如象,黄华如马,陈寅恪如龙。显然,年轻的吴宓对自己的朋友极为敬佩。

    1910年至1921年,陈寅恪辗转游学欧美多所著名大学,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以主要精力攻语言学,学习多种语言,如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梵文、俄文、希伯来文、东土耳其文等, 以便为研究佛经的文学翻译和历史学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因此,陈寅恪没有按照哪个大学的规定去读博士学位,宁可沿着自己选定的治学道路前进。如此,他可享受很大的自由,不必费时间去写博士论文,去参加博士学位答辩。正像王国维、梁启超、郭沫若、鲁迅等许多中国近代学者那样,虽然没有拿博士学位,却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地位。他的学术道路充满了个性化色彩,厚积薄发,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当吴宓提出聘请他为导师的方案后,在清华并未遇反对。

    由于父亲患病,1926年1月,陈寅恪从法国马赛登船,2月抵达上海,迫不及待地赶往杭州。侍奉父亲养病之余,他也为到国学研究院授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至6月,陈三立已基本康复,陈寅恪辞别父兄,到清华学校报到。

    冯天瑜先生主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