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35)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35)

不是吃饭机关,宗教机关,政治机关,或位置外交部闲散部员的机关。

    清华之能否发展,清华地位之能否提高,清华是否能成立一独立的学术机关,都以新校长是否得人为关键。所以记者不得不以最诚恳的态度向下列各方面提出种种之希望:

    一、希望外交部当局对于清华的新校长,第一须为事择人,不可为人择事。第二须尊重教职员学生之意见,免惹起不相干的纠葛。第三须从速改组董事会。二、希望曹校长在未离开清华以前,勿忘“萧何举曹参以自代”的故事,“元直走马荐诸葛”的美谈。记者认为曹先生对于清华之功绩,一半在过去三四年之工作,一半在帮助清华得一好的新校长和改组与解决新校长问题有连带关系的董事会。不然,则曹先生对于清华的责任和义务,算不得完成。

    记者的这篇《我们所需要的新校长》,实际上就是以曹云祥在清华的业绩为基调而写出的,文中所反对者,亦是曹云祥在任职时努力克服的。在曹云祥看来,办教育就要有世界眼光。学生教育的目标在于三方面,其一是本人责任,其二为对国家的责任,其三是对于全人类的责任。对于本人的责任,当然要考虑,但是不能自私自利。曹云祥引出一个传说:从前金山有个和尚,对南下的乾隆说:“长江中来来往往的船,只有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只重视名利是不行的。所以他主张学生要解决好名利观。人的工作不应以名利为目标。对国家的责任,当然要记住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对于全人类的责任更加深远。“若无相当之训练,往往不愿负此重任。而惟利是图之人,且以负此责任为上当之事。我中国家庭制度极好,且习惯甚深,兄弟姐妹务须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若照此制度习惯,对待人类,则世界大同,似非甚难之事。” 世界大同的思想是巴哈伊教的主要思想之一,用世界眼光办教育,是曹云祥借鉴巴哈伊教思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