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4)

第三章 从清华学校到清华大学(4)

事事不满意,此时期为The Period of Disappointment(失望)。其四,在美日久,深知美人立国之精神,然后方自觉为中国人。此时期为The Period of thorough Understanding(完全理解或者彻底理解,明达)。在此时期中,满腔热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正诸君回国共商国事之时也。即返国为要。” 曹的演讲严谨务实,还被当时的《清华周刊》评论为“词意深长”。

    所以,对于清华学校的师生来说,曹云祥的名字并不陌生。

    调查研究为清华把脉

    有了多次校长被赶走的经历,清华的学生对校长的要求很高。学生们希望的校长“要一位有办事能力的人,能负担得起责任的人,能做事有判断力的人。我们并不要一位学者,因为学者总不是长于办事的” 。

    那时候的清华“风潮屡起,百弊丛生”,“千疮百孔”,“继任校长,柔弱无能”,“病复深入膏肓,至今日则几不起矣”,因此,学子之盼曹云祥,如久旱之望云霓,“数年沉疴,将来命运遂全赖其救起改革”,而当时最需要解决的是三件事:董事会改革,办学方针和计划,教师聘任问题。 曹云祥接任校长职,他是留美学生,深知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到校不久,积极着手征集改良清华的意见。

    1922年5月,《清华周刊》刊登《校长新猷》:曹代理校长于上月26日接收校务之后,除上星期四邀请全体职教员学生代表茶会外,连日请三数职教员午餐,纵论学校兴革要旨。兹从曾与曹校长谈论过的某职员处得消息如下:(一)此次曹校长履任,一因外长敦促,二因目击清华非彻底的改革不可。所以他开诚布公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为入手办法,并很希望大家一心一德地相助为理。(二)连日虚怀接谈,关心校务者,对于本校的教务大政方针有所贡献,皆蒙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