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基评传 > 二、"屏人密语"定策征伐

二、"屏人密语"定策征伐

三《方国珍传》载:"有张子善者好纵横术,说国珍以师溯江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国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谢之去。"④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方国珍传》。

    ⑤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四载,当方国珍召集诸将佐决去就时,部将丘楠曰:"惟智可以决事,惟信可以守国,惟直可以用兵。江左一下姑苏,出兵南向,乘胜而驱,责吾背叛之罪,辞直而师壮,吾谁与为援者,将一败涂地矣"。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② 根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上载:"方国珍及其弟国珉率所部遇见汤和于军门,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再加上此前方国瑛投降的陆、水师则数量更多。而在至正十四年,方国珍也仅拥有船只一千三百余艘(见《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可见,方国珍投降时,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因此,入明后,方国珍还被授予广西行省左丞,其子方礼,方关都在明初得官。

    ③ 陈友定在元末群雄中,是较为恭顺朝廷的。《明史·陈友定传》曰:"友定威震八闽,然事元未尝失臣节。是时张士诚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名为附元,岁漕粟大都辄不至,而友定岁输粟数十万石,海道辽远,至者尝十三四。顺帝嘉之,下诏褒美。""闽有三忠"即指陈友定、柏帖木儿、迭里弥实三人。因此,讨陈可视为讨元战争的一部分。

    在北伐战争中,刘基的挚友宋濂起草了告北方官吏、人民的檄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历数了元王朝废坏纲常、毒虐民众,诸将"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凭陵跋扈,遥制朝权"的事实。朱元璋之师北进,便是为了"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即使蒙古、色目人也"同生天地之间",只要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①这个政治檄文,虽然明显具有大汉族主义的弱点,但以民族革命相号召,比红巾军初期复兴赵宋的旗号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其严分华夷的鲜明色彩,在受儒家影响较深的汉民族心理上更易引起共鸣。在此口号及檄文的感召之下,山东、河南诸州县纷纷降附。②二是灵活正确的军事策略。

    征讨张士诚、方国珍及北元的军队与消灭陈友谅的战争有所不同。陈友谅"忿其疆场日蹙"③,因此,空国而来,军队主力比较集中。陈友谅处于攻势,朱元璋处于守势,双方主要采取了大规模决战的形式。但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军队都是主动进攻,因此,军事策略也有明显不同。

    对张士诚的进攻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张士诚建都平江,常遇春主张直接进攻平江,采取覆巢逐枭、熏穴去鼠的办法,平江一破,其余诸郡便可不劳而下。但朱元璋否定了这一方案,曰:士诚起盐贩,与张天骐、潘原明等皆强梗之徒,相为手足,士诚苟至穷蹙,天骥辈俱惧毙,必拼力救之。今不先分其势,而遽攻姑苏,若天琪出湖州,原明出杭州,援兵四合,难以取胜。莫若出兵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破,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①并且说:"攻湖州失利吾自任之,若先攻姑苏而失利,吾不汝贷也。"朱元璋如此坚决的攻取战略,一般认为是采纳了叶兑的建议。但叶兑所说的上计是"声言掩取杭、绍、湖、秀,而大兵直捣平江"②,与常遇春的军事策略是基本一致的。次计才是"一军攻平江,断其粮道;一军攻杭州,绝其援兵,绍兴必拔。所攻在苏、杭,所取在绍兴,所谓多方以误之者也。绍兴既拔,杭城势孤,湖、秀风靡,然后进攻平江,犁其心腹。"③即两军分别进攻苏、杭,夺取绍兴,而湖州则为次。但是,朱元璋则是先以大军进攻湖州,其后令李文忠率军进攻杭州,湖、杭既下,五太子、朱暹、吕珍、张天骐、李伯升、潘原明等相继降俘之后,才四面筑城围困姑苏。虽然姑苏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但张士诚仍然拼死抵抗,固守十月。因此,如果迳取姑苏,湖、杭援军集结城下,孰胜孰负,尚难预料。而这一正确的攻吴步骤,仅是兼采了叶兑的次计。但据《明史·刘基传》载:"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①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②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丁卯,大将军徐达等师至淮安,明日遣人往沂州,以书谕王宣父子,使来降。??辛未,沂州王信既得大将军书乃遣使纳款。"《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吴元年)十一月已卯,大将军徐达兵至榆行镇,元佥院郦毅、镇抚孙惟注等降。??庚辰,平章韩政师次梁城,元同知枢密院卢斌,佥院程福等率众降。"《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十一月戊子,元沂水将张云翰遣人送款于徐达。"《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十一月甲午,元莒州守臣安统来归款。"③ 《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② 《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叶兑传》。

    ③ 《明史》卷一百三十五《叶兑传》。

    业,略如基谋。"东定吴会的策略必定蕴含着刘基的赞画之功。

    在北伐中原的战争中,正确的军事策略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方统属于元朝的军队情况较为复杂,山东为黄军王宣,河南为扩廓帖木儿,关内陇右为李思齐、张良弼诸军。但由于朝廷与各军事领袖及各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当朱元璋东取江、浙时,元军之间正忙于内战,朝命不行。朱元璋抓住时机,派遣最精锐的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但兵锋何向?当时可有几种选择,一是指向元军中最精锐的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诸军。二是直指大都,三是先取山东,撤去大都屏蔽,再下两河,破其藩篱,占领潼关,扼守关陇军门户,再围困大都,最后再西进,席卷关陇。第一种方案并不可取,其原因正如朱元璋事后所云: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即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①第二种方案仍是由枭勇善战的常遇春提出。他认为以西吴百战之师敌北元久逸之卒,可以一举攻克大都,都城既克,其余则可乘胜长趋,建领而下了。但这一方案被朱元璋和刘基拒绝,因为大都被元朝经营百年,城防必固。如果悬师深入,不能立刻攻克,则被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元朝援兵四集,将进退失据。从实际战况来看,朱、刘等人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沂州王宣降而复叛,如果孤师袭远,便陷入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徐达率军北伐,基本秉承了这一既定策略而逐次取得胜利的。

    不难看出,在南征北伐的成就帝业过程中,刘基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后人谓之"渡江策士无双"并非过誉。

    ①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