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基评传 > 二、"屏人密语"定策征伐

二、"屏人密语"定策征伐

    陈友谅被消灭后,朱元璋所统治的疆土逐渐扩大,统一中国、成就帝业之心更趋迫切,李善长、徐达等人迎合了朱元璋的这一心理,屡次上表劝其称用帝王名号。②在劲敌陈友谅消灭后,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要在通其变耳,亦何暇论古法耶。"(《明太祖实录》卷三一)。

    ③ 《枝山野记》曰,"癸卯八月,高皇与陈友谅战彭蠡,小却,郭威襄请以火攻,胜之。"(转引自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八月时,陈友谅已穷蹙欲归,朱元璋军队大规模的火攻已结束,火攻并非郭威襄所请。《枝山野记》被王世贞列为野史中"挟郄而多诬"一类。作者往往"生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而遂述之。"(《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当为确论。① 《皇明本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十三。

    ① 《赠杜安道》,《文集》卷十四。

    ② 朱元璋虽然表面推却,曰:"戎马未息,疮痍未苏,天命难必,人心未定,若遽称尊号,诚所未遑。"(《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但如果不是朱元璋之愿,即使群臣固请不已,也不会接受。事实上,朱元璋在即吴王位,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规定品秩,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祖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都事,张昶为左司都事。次年七月,置太史监,不久,以刘基为太史令。虽然太史令一职主要负责天文占候之事,但刘基实质仍参与戎机,以备元璋顾问。

    自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到吴元年(1367)九月,前后约两年时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攻势:首先攻取江北,然后进军湖州、杭州,对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实行南北夹击,最后围攻平江,张士诚被俘,通州守将也随即降附。朱元璋的又一劲敌被消灭了。

    吴元年九月,当平江城即将被攻克时,朱元璋便派遣朱亮祖等率浙江衢州、金华等卫马、步、舟师攻讨方国珍。十月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率军进攻庆元。十一月攻克庆元,方国珍乘海船逃遁。其后方氏水军又被廖永忠击败,十二月,方国珍奉表乞降。这样,朱元璋占据了今湖北、湖南、河南东南部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这些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同时,徐达、常遇春率领的讨元大军,北向山东,所向披靡,一路元军守将纷纷纳款附降。一个新王朝的基业已逐步形成。

    在东定吴会、北伐中原的重大战役中,朱元璋常与刘基屏人密谋①,除谈及用兵之道外,还帮助朱元璋习儒明理。朱元璋由识字不多的游乞到通晓古今的帝王,与刘基等人的熏染密切相关。这对朱元璋当时东征西伐,统军治民及后来君临天下,都有助益。朱元璋自己也毫不讳言,云:??节次随征行,每于闲暇,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故颇知古意。及将临敌境,尔乃昼夜仰观乾象,慎候风云,使三军避凶趋吉,数有贞利。①虽然当时刘基的政治军事思想因"屏人语"而很少直接显露出来,但通过其后的战争实绩、攻取方略中仍可寻绎出刘基的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此后的战争中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攻城攻心兼备,具有更强烈的政治色彩。

    在攻取东南的战争中,坚决杜绝嗜杀。虽然在胡大海攻取浙东诸路,刘基未赴金陵时,朱元漳便晓谕将士"克城以武,安民以仁",而这次进军,军纪更加严明。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发兵攻讨张士诚时,便敕谕诸将"约束官军,毋致虏掠,违者以军律论罪。"且告谕张士诚治下的军民"无恐无畏,毋妄逃窜、毋废农业。"②乃至当时与朱元璋"中心相孚、欣戚相同"的明玉珍,诸将失制,暴掠百姓,朱元璋还曾专门致书劝谕其保民护众。③徐达率大军将进时,再次告谕将士"毋肆虏掠、毋妄杀戮、毋发丘垅、毋毁与陈友谅交战时即以"真主"自居,曾致书陈友谅曰:"却帝名而待真主,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① 黄伯生《行状》:"上还京定计取张士诚,固定中原,拓土西北,公密谋居多。上或时至公所,屏人语,移时乃夫,虽至亲密莫知其由。"① 朱元璋:《弘文馆学士诰》,载《诚意怕文集》卷一。

    ② 《明太祖实录》卷十八。

    ③ 《明太祖实录》卷十八:"上闻明玉珍取云南失利,诸将往往暴掠,玉珍不能制。乃遗以书曰:'自元失其驭,天下兵起,假窃名号者比比皆是,然仁人志士务在救民,故泽被当时,福流后裔。惟愚者诛降戮民,自绝于天。今十有四年,凡昔之首事者十亡**,此皆不思保民,恣行残忍,以底祸败故也。近闻足下发兵与蛮夷为仇敌,郊圻之民俱有惧色,而兵犹未已,兵之所过,民舍一空,比如割股以啖腹,朘饱则身毙,果何益哉?'"庐舍。"将军中戒约的纪律"人给一纸"。④吴元年(1367)九月朱亮祖率军讨伐方国珍时,也谕之曰:"三州之民疲困已甚,城下之日,毋杀一人。"①虽然朱元璋一贯主张不乱杀无辜,但进军东南时约束尤力,乃至对平江城外张士诚母亲的坟墓,也告诫将士"慎勿侵毁"②,为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降俘张士诚、方国珍的军队创造了条件。

    在征讨方国珍时,同样采取攻城与攻心兼备的策略。方国珍在群雄之中最无信义,屡次阳附阴叛,但并无雄才大略,③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全三郡之地。因此,当陈友谅、张士诚尚未消灭前,方国珍说要献三郡给朱元璋,朱元璋摸透其心理,并未计较,温、台、庆元仍为方国珍据有。当胡深发兵击败方国珍从子方明善,攻取瑞安、进兵温州时,方国珍曾答应"俟杭州下,即纳土来归。"④但当吴元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时,方国珍自食其言,并未降附,还暗中遣间谍探寻胜负虚实,又通好扩廓帖木儿、陈友定,图为犄角。朱元璋则贻书数罪,斥责其言而无信。这样,朱元璋便在发兵南向时取得了道义上的主动,起到了瓦解军心的作用⑤,使向来戆不决的方国珍惊恐欲逃。同时,对方国珍的部从也留有生路,谕曰:"罪止方氏,其他士民有诖误者,皆非本情,毋妄致疑,各归本业,有能仗义擒斩魁党来归者,吾爵赏之。"①这与刘基在元末提出的讨方条陈并无二致。虽然朱元璋的军队在攻克台州、庆元时遇到了一些抵抗,但与迎战陈友谅时常常围城数月、空国而来,以图决一死战的情况明显不同。方国珍手下的主要将帅方国瑛、徐元帅、李金院均先后率众请降,方国珍也在吴元年(1367)十二月奉表乞降。因此,朱、方之间虽有台州、温州、盘屿之战,但并没有象鄱阳湖大战那样规模巨大的主力决战。②这与采取正确的攻心方略有关。

    在北取中原,推翻元朝政权及南平陈友定的战争中都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③当汤和率军围困延平时,"军士多出降者","所部争开城门纳明师"。④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②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③ 《明史》卷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