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知己评传 > 三、史学同道

三、史学同道

唐书·薛登传》。

    器重他。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曾向仁杰说:"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集,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疯疾。伏想门下宾客,堪称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以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①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此外,还在开元九年(721)撰成《群书四录》奏上,凡二百卷。这是部大型目录书,元行冲担任通撰,毋煚、韦述等分部修检。玄宗又特令行冲为自注《孝经》作疏,列于学官,这就是《御注孝经疏》。

    再说吴兢。

    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于高宗咸亨元年(670),卒于玄宗天宝八年(749)。《旧唐书》本传说他"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深受魏元忠、朱敬则的器重,及二人位居相辅,乃"荐兢有史才,堪居近侍,因令直史馆,修国史。"累月,拜右拾遗内供奉。神龙年间,迁右补阙,同韦承庆、崔融、刘知几等撰《则天实录》成,转起居郎。俄迁水部郎中,丁忧还乡里。开元三年(715)服阙,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居职殆三十年,"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一生著述甚富,所撰《唐史》是其功绩之一。长安三年(703)诏修唐史,"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长悬楷则,以贻劝诫"①。参与其事者有武三思、李娇、朱敬则、徐彦伯、魏知古、崔融、徐坚、刘知几等人,但真正具体从事修史者,主要是刘知几、朱敬则、徐坚、吴兢等。知几曾说:"长安中,余与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封郎中徐坚、左拾遗吴兢奉诏更撰《唐书》,勒成八十卷。"②《旧唐书·刘子玄传》也说:"知几自负史才,常慨时无知己,乃委国史于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可见,吴兢当是《唐书》的主要作者。

    吴兢自撰国史,颇历年岁,兢卒后,其子将吴兢所撰《唐史》八十余卷奏上。然事多纰缪,赶不上壮年之作。

    此外,天宝初年,吴兢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史》、《齐史》、《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但简则简矣,又伤于"疏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兢取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挣议、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撰成《贞观政要》十卷。吴兢写是书的目的是"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①也就是说,他希望唐统治者能够以太宗君臣为楷模,使国家长治久安。

    吴兢居职期间,与知几合作较多,关系甚密。知几对吴兢非常信任,他"委国史于吴兢",两相情愿。及至知几卒后,吴兢仍然是满怀敬仰之情。

    这从他对张说删改实录要求的抵制一事就可看出。长安年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加罪御史大夫魏元忠,乃赂以高官,使张说诬证魏氏谋反。张说开始应允,后在宋璟、张廷珪、刘知几等人劝阻下悔悟,证明魏无忠实未谋反。

    ① 《旧唐书》卷一○二《元行冲传》。

    ① 修唐史诏见《唐会要》卷三六。

    ② 《史通·古今正史》。

    ① 《贞观政要序》。

    到玄宗时,吴兢、刘知几等重修《则天实录》,乃直书其事。张说为相,屡请吴兢删改,兢终不答应。《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了此事的原委: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至史馆,读《则天实录》,见论证对元忠事。乃谓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吴兢曰:"刘五修实录,论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当时说验知是吴兢书之,所以假托刘子元。兢自容对曰:"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木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在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同修史官苏宋见兢此对,深惊异之,乃叹曰:"昔董狐古之良史,即今是焉!"说后频祈请删削数字。兢曰:"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由此可见吴兢良直品格,他的直书精神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刘知几称道的知己朋友还有裴怀古。

    裴怀古,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代不详。高宗仪凤年间(676-679)诣阙上书,授下邦主簿。武后长寿年间(692-694),累迁至监察御史。时有边族反叛,怀古奉诏安辑,由于他能"申明赏罚",乃使叛者归附,且"蛮夷荷恩,立碑颂德。"①怀古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他受武后之命处理恒州鹿泉寺净满案,了解净满被人诬陷,并非"大逆不道",因而据实处分,判为无罪。则天大怒,怀古上奏道:"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岂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②圣历年间,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突厥将授怀古伪职,如不从就杀头,怀古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请就斩,所不避也。"③"乃禁锢随军,因挺身奔窜以归。"④怀古为官,"所在为人吏所慕"。⑤神龙年间,复授并州长史,"吏人闻怀古还,老幼相携,郊野欢迎。"⑥怀古清介审慎,在幽州时,韩琬以监察御史监军,称赞他"驭士信,临财廉,国名将"。①史书以"循吏"、"良吏"相许②,知几引为同好,完全可以理解。

    根据史书记载,怀古于仪凤中授下邽主簿,任幽州都督时,当在景龙元年(公元707 年)。可知怀古开始从政的时间和知几差不多。知几一生结交,多文字挚友,独怀古乃一员武将。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知几所称述的几位同好的生平事迹、思想风貌以及学术贡献,现在再作些综合分析。

    从活动的时代来看,他们大都活动于七、八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间,即武①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裴怀古传》。

    ②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裴怀古传》。

    ③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裴怀古传》。

    ④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裴怀古传》。

    ⑤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裴怀古传》。

    ⑥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裴怀古传》。

    ① 《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

    ② 《旧唐书》将怀古载入《良吏列传》,《新唐书》将怀古载人《循吏列传》。

    后临朝称制至中宗和玄宗开元初年。这八位知己,以朱敬则(635-709)年岁最长,入仕最早,高宗于咸亨元年(670 年)中曾召见过他,"将加擢用",为人所毁,乃授洹水尉。他的政治和学术活动则在武则天时代。谦光(647-719)、行冲(653-729)年岁相近,徐坚(659-729)、知几(661-721)

    年岁相仿,吴兢(670-749)最幼。允济、怀古生卒年代不详,但从其生平行事看,都主要在武则天统治时代和中宗、玄宗开元初年。

    在这个时期,刘知几等人犹如灿烂的群星,交相映辉。

    从他们生平活动来看,他们大都是才高一世、名重当时的史坛巨子,虽学行各有侧重,而论其大体,同是卓荦非常之人。他们不仅才高过人,而且品德高尚,为人则正直,为学则勤奋,为官则清廉,是德才兼备的时代精英。

    学识渊博是他们的共性,徐坚"少好学,遍览群史",朱敬则"早以辞学知名",刘允济"博学善属文",薛谦光"博涉文史",元行冲"博学多通",吴兢"博通经史",刘知几更是博学。品德高尚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人正直如刘知几、吴兢,为官清廉如朱敬则、裴怀古。其精神都是十分感人的。

    正是因为他们才德兼备,在史学事业上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且不说刘知几撰《史通》百世流芳,吴兢撰《贞观政要》至今熠熠生辉,就说他们于史馆共修实录、国史,都是不小的贡献。几次大的修史活动都是他们充当主力。比如则天长安三年(703)朱敬则、徐坚、刘知几、吴兢等,撰修唐史,刘知几、吴兢等续成《高宗实录》。中宗神龙元年(705),刘知几、徐坚、吴兢等重修《则天实录》,次年书成。玄宗先天二年(开元元年,公元713 年),柳冲等撰成《姓族系录》,主力是知几、徐坚、吴兢。开元四年(716),刘知几、吴兢等撰成《睿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此外,他们亦各自有自己的著述:朱敬则有《十代兴亡论》,徐坚有《初学记》,吴兢有《唐史》,元行冲有《魏典》,刘允济有《鲁后春秋》,刘知几有《刘氏家史》等。

    从他们的史学观点来看,有着许多共同见解。比如,都强调史学劝善惩恶的社会作用;都主张直书、实录,都主张史家要具备才、学、识;他们学综文史,善叙事,颇有良史之才;在史馆里,都反对那些不学无术的权势们把握修史之权。

    综上所述,刘知几等人在他们那个时代是一个正派的、有正义感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其学识渊博、学综文史,有志于史学事业,又多任职史官,从事修史,且志趣相投,观点一致,在史学领域里形成一个道术相知的学派。这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学派。了解这一学派的特点,对于八世纪思想史的研究是有帮助的。鉴于本文是叙述知几的生平,有关这一学派的种种分析、研究,这里就不详论了。

    我们不得不指出,由于封建统治势力的制约,具体说,由于武则天统治的用人不当和中宗、睿宗时代的政治昏暗,他们并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诚如《旧唐书》的作者在刘知几、涂坚、元行冲、吴兢、韦述等人列传后所评论的:"刘、徐等五公,学际天人,才兼文史,惮西垣、东观,一代粲然,盖诸公之用心也。然而子玄郁结于当年,行冲彷徨于极笔,官不过俗吏,宠不逮常才,非过使然,盖此道非趋时之具也,其穷也哉!"评论首先肯定了知几、徐坚等"学际天人,才兼文史"的学识,肯定他们"俾西垣、东观,一代粲然"的历史功绩,这是公允之论。《旧唐书》作者将知几、徐坚、吴兢等同列一卷之中,实为史学家列传。其他,朱敬则位居宰辅,薛谦光以良臣显,裴怀古人《良吏列传》,刘允济入《文苑列传》。

    知几、徐坚、吴兢、元行冲则是本色的史家。

    评论对知几等史家的生活遭遇给予同情,他们"官不过俗吏,宠不逮常才",原因就是他们从事的史学著述并非趋时之具,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