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戴震评传 > 三、《七经小记·水地记》

三、《七经小记·水地记》

    《水地记》,今《安徽丛书本》按微波谢本刊印,共一卷。段玉裁说:“盖所属草稿尚不止此,葓谷(按:孔继涵字)取其可读者为一卷刻之,其丛残则姑置之。”②今能读到的仅此一卷。《水地记》的首条是:中国山川维,首起于西,尾终于东,河水所出其地,曰昆仑之虚,其山曰紫山。其未条是:其南沁水,东丹水,西曰太行。

    全书共记二十四条。可见作者的用意是写自昆仑山至太行山的中国大地。全书的写法犹“词典条目加词典的释义。”戴震采用的这一写法是中国古书最常见的写法,有人说《易经》也是一部词典①,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它以卦起首,然后详释之,六十四卦详释毕而《易经》成,这不是词典型范又是什么呢?戴震既按“条目加释义”的方法给中国大地来一番规划范畴,这就发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条目与条目间的关系的处理,二是释义本身的体例方法。

    条目间的关系,正是贯串了戴震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地理学必须以大地为对象,而不是其他。也就是段玉裁所说的:“盖从来以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先生则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②“以山川为主”,就是以大地来研究地理,这就能把对象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完全正确的科学思想。在“山川为主”中戴震又更深层地处理山和水的关系,他是以水领山的。如果说这一点在《水地记》中表现得还不明显,那么,在校《水经注》和修《汾州府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戴震叙《水经注》说:“因川源之派别,知山势之透迤,高高下下,不失地阞(按:地的脉理)。”①在《汾州府志发凡》中说:“以水辨山之脉络,而汾之东西山为干为枝,为来为去,俾井然就序。水则以经水,统其注入之枝水,因而遍及泽泊、堤堰、井泉,令众山如一山,群川如一川,府境虽广,山川虽繁,按文而稽,各归条贯。”②“山川为主,以水领山”,这就是戴震的地理学思想,也是《水地记》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使戴震的水地研究除了为解经服务外,还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门类科学。《水地记》的二十四条目的确立及条目间的关系,完全贯彻了“以山川为主”的思想,同时也努力贯彻“以水领山”,无水源可寻时则叙述其山脉走向。除举出的首未两条外,其余二十二条是:2 河北之山,昆仑东千里而近日积石。3 鲜水西北,白龙堆沙之东日三危,是山不协② 《戴震年谱》,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483 页。

    ① 见《辞书研究》1985 年6 期。

    ② 《戴震年谱》《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483 页。

    ① 《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483 页。

    ② 同上。

    禹贡之文,其名盖后起也。4 北迤东日嘉峪。5 弱水所出日穷石。6 北迤西日合黎。7 河惶之北大山曰祁连山。8 逾猪野之南,河西大山曰贺兰山。9 北河之北高阙东曰阴山。10 河曲外曰缘胡山。11 汾水所出日燕京之山,桑乾水所潜也。12 汾西河东自燕京别,而南离石水所出曰梁山。13 黄栌之南,胜水所出日歧山。14 西望孟门,夹束河流日壶口。15 汾水之左,自燕京别而东南,漳水所出日少山。16 右转历镣武而西,少水所出日谒戾之山,少水者泌水也。17 沁西彘水所出日霍山,是为太岳中岳也。18 历东陉而南曰析城。19 迤东沇水所潜日王屋。20 自东泾别而西,讹水所出山曰清野。21 又西南日薄山。22 西抵河曲中,雷水所出日首山,是为雷首。23 自轑武、侯甲左转, 水、蓝水、潞水所出,日发鸠之山。①从戴震对二十四条条目的解释中可看出哪些科学思想呢?这些思想,都是从其释义本身的体例和方法体现的,一是继续贯彻“山川为主,以水领山”的基本体例。大山之外有小山,干水之下有支水,基本体例不仅用于条目的确立和条目间的联系。而且用于解释条目。如第1 条下以山水释昆仑:《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昆仑,今西番名枯尔坤,译言昆仑也。有三山白阿克塔沁,日巴尔布哈,最西而大日巴颜哈喇??由洪济粱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日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也。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出山,今番语呼冈底斯者,绵亘二千里,皆古昆仑之虚也,犛水出聋石山,与河源相去仅三百六十余里,中隔一岭,即巴颜喀喇之岭,犛水亦呼犛牛河,语之转为丽水,今名金沙江。西番呼木鲁鸟苏,至喀木境又呼布赖楚。

    解释对象,当然要设立参照物,戴震解释地理条目的参照物是郡县治所等等。但《水地记》毕竟不是标准的辞书。戴震是立意一反传统的地理学“于古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的做法,而“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的。这一做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以地理体现行政建制。例12 条解释梁山:山在今永宁府州东百三十里,东接交城县界,北连赤谼岭,接岚县界,西逾溪谷,为临县,一名吕梁。

    又如14 条解释孟门山,并纠正历史上的错误:山在吉州西南七十里,河西则陕西宜川县东南二十里之孟门山也。《汉志》河东郡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今州东北有北屈故城,然则山当在其西南,作东南误也。在解释条目中,经史子集无不俱引,与其说用水地山川来解经,倒不如说以经典文献为历史证据为解释地理条目服务。例如首条解释昆仑山引了《尚书. 禹贡》、《尔雅. 释丘》、《史记. 禹本纪》、《山海经》、《淮南子》、《水经》、《汉书. 地理志》等等。其中一段说:昔相传《禹本纪》、《山海经》、《淮南鸿烈》及《水经》诸书所言昆仑河源,辗转蹈袭,鲜能证实。《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使西域还,为天子言于闻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则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

    ① 《安徽丛书》第六期《水地记》一卷。

    书本文献仅仅是证据之一,有时更需古今对应和实证,戴震以其朴学的求实精神,是很注重名和实的现实状况的,例如第三条的解释:鲜水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