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戴震评传 > 四、传世之作《考工记图注》

四、传世之作《考工记图注》

    十、纠正了郑玄对战国度量衡制锾,锊为同一制的误释,认为两制异量。《考工记·冶氏》:“重三锊。”郑玄注:“许叔重《说文解字》云:锊,锾也。”戴注:“锾锊篆体易讹,说者合为一,恐未然也。锾读如丸,十一铢二十五分铢之十三(按:意即1 锾=111325铢),垸,其假借字也。锊,读如刷,六两大半两(按:意即1 锊=623两)。《吕刑》之‘锾’当为锊,故《史记》作‘率’,《汉书》作‘选’,伏生《大传》作‘馔’。《弓人》‘胶三锊’当为‘锾’。一弓之胶,三十四铢二十五分铢之十四。贾逵说:俗儒以锾重六两。此俗儒相传讹失,不能核实,脱去‘太半两’言之,《说文》云:北方以二十两为锊。正合三锊,盖脱去三字。”

    戴震的意思是,锾和锊各自的比值悬殊,不可合而为一。可是,戴震的这一研究除为孔广森接受外,并没有引起重视,清末吴大(1832—1902)在校验古币轻重时仍然认为锾与锊是一回事①,受吴的影响,此后对锾和锊也一直没有作出深入研究。

    十一、正确解释《考工记·桃氏》“中其茎设其后”,郑玄训“设”为大,谓从中以后稍大之。戴注:“‘后’,谓剑环,即镡也。在人所握之下,故名‘后’,与人所握之上名‘首’相对称也。‘中其茎设其后’者,镡大于茎,令茎在中而设之,不偏左右也,‘设其后,犹之曰:设其旋,设其羽尔。”茎,剑把。设,置。旋,羽,饰物。

    十二、绘制了战国乐器钟图,已属奇迹,且对钟之怔间圆径详加考释。

    《考工记·凫氏》云:“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参(按:同“叁”)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按:悬环)。”戴注:“钲之长即怔间,钟体上半也。《记》不言钲间之度者,以十分其铣(按:钟口两角)去二以为钲,又去二以为舞(按:钟体顶部)脩(按:径长),敛杀以二,铣间八,钲间亦八可知(此勾股之法)。(按:铣径:钲径:舞径=10:8: 6=5:4:3,合勾股定理:52=42+32)①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吏》,上海书店1984 年影印本36 页。

    犹之言舞脩、舞广,而钲与铣之羡(按:直径)可不言也,省文之法,若此甚众。衡者,甬顶平处,钟体钟柄皆下大渐敛而上,甬之为言如花甬之耸长,蚕化甬,甬化蛾,形亦相类,如甬长与钲等。”

    戴震发现古钟合于勾股,是对古乐器史研究的重要贡献,绘制的古钟图,一直是研究古乐器的重要依据。《考工记图注》著成后,乾隆年间江西发现一口大钟,正与戴说合。

    十三、绘制了战国时代三种鼓的图形,以明原书和注的叙述。《考工记、人》中讲了战国的三种鼓,郑玄注云:以晋鼓鼓金奏(先击编钟奏乐),以(fén)鼓鼓军事,以皋鼓鼓役事。戴震据原书和郑注提供的有关资料绘成图象,明白易懂。

    十四、详细说明了土圭之法。土圭是古代用以测日影、长度的器具。土圭又叫圭表。《考工记·玉人》有“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按:测夏至冬至影),以上(按:度)地”的说法,戴震所作的补注和今本《戴震集》中《原象·土圭》的提法基本一致。补注说明的问题有:一是术语及其古今对应:用土圭测南北日影,犹古书中(《尚书·尧典》)“度南交、度朔方”。测东西日影,犹“度蜗夷”、“度西”。二是使用土圭“测土深(按:大地南北距离),正日影,以求地中”的方法。做法是:分五处测试,近日之南影短,远日之北影长,取中而得影长一尺五寸,即为南北之中土。东西实测投影到表杆上的“东影夕,西影朝”,时刻有差移,可据时间的变化取其平均值,求得东西之中。三是说明天地恒相应,说明为什么测日影能知大地南北距离。戴震说:“表影短长,即南北远近,必测之而得,故曰测土深。正日影以东西言,自东至西,环地面各有子午卯西,东方日中影正,西方尚在午前而为影朝,西方日中影正,东方已过午夜而为影夕,《周髀》称昼夜异处,加四时相及,据其方戴天距四分天周之一为言(地周与天周等),以率率之,去一次(周天十二次),则差一时(一日之十二时),地与天恒相应也”。四是说明了由测日影而知大地距离的概算方法,戴震说:“东西相差若干时,半之则为地中与东西所差之时,是则地中影正,而东方影夕,西方影朝也。凡差一时,于地面绳直计之,大致得六千里(道路回曲之数则过乎此矣)。必正其日中之影以审时之相差,故曰正日影,合是二者,一为南北里差,一为东西里差。”五是说明了土圭测量与《尧典》、《周礼》的文献记载相一致,说明前人也是用土圭测得,古书中“所云寒暑阴风之偏,及四时天地交合,阴阳风雨和会,盖实验而知,先验其偏,后求之而得其中也。”六是简述用土圭测夏至日,戴震说:“夏至日中影最短,以最短为度,及其渐长,皆用是度之,古人用土圭测黄赤二道,犹今之测北极高下也,寒暑进退,昼夜永(按:长)短,悉因之而随地不同。”七是说古代普遍使用土圭法。应该说,土圭测影有两个作用,一是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时刻,二是测地距远近。戴震的补注主要讲了后者,前者讲得较少。关于测地距,至唐代僧一行才定中晷之法,在全国设十三个测侯点,测得大地之中与子午线一度的距离。土圭除了测一年的时间长度外,还可当日晷用测量时刻,一年中夏至表影最短,一天内正午表影最短,据一天内表影的变化大致知道时刻。

    十五、考证出古代承枣、栗的玉案有四周,下有曲脚。《考工记·玉人》:“案十有二寸,枣栗十有二列??夫人以劳诸侯。”郑司农注:“案,玉案也。夫人,天子夫人。”郑玄注:“案,玉饰案也。枣栗实于器,乃加于案。”戴说完全纠正了郑玄。戴注曰:“案者,棜禁(按:古代礼器名,无足者曰棜,有足者名禁)之属。《仪礼》注曰,棜之制,上有四周,下无足(盖如今承盘)。《礼器》注曰:禁,如今方案,隋长(按:隋通椭。隋长谓狭长),局足(按:曲脚),高三寸。此以案承枣栗,上宜有四周,汉制小方案,局足,此亦宜有足。”为了说明问题,戴震还绘制了玉案图。此外,戴震还绘制了圭、璋、壁、琮、四圭、大圭、裸圭、琬圭、琰圭、壁羡的图象,有的还详加说明,这些图连同补注在一起,是系统说明上古玉器时代种种玉器的宝贵文献资料。

    十六、绘制了古代容甗(yǎn)鬲、簋(guǐ)、豆、勺、爵、觯(zhì),并说:“古铜甗有存者,大势类此。”后来的研究及考古发现,完全证实了戴震《图注》的正确性①。

    十七、关于古代祭祀的时间、含义、参加对象的考证。《考工记·梓人》:“张皮侯而栖鹄,则春以功。”郑注:“皮侯以皮所饰之侯??天子将祭,必与诸侯群臣射。”戴震补注大大丰富并补正了郑说,并绘制了犹后世射靶用的“侯”、“正”之图。他说:“四时之祭,始于春,故举春以该焉。功,事也,谓祭曰事,尊祭祀也。祭祀事之大也,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

    十八、正确解释《考工记·庐人》:“凡兵,勾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一句。这本是一句韵文,但这个“弹”字很费解。戴注曰:“弹,读如夗蟺(按:yuān shàn 卧曲盘旋)之壇,转掉也,蜎,摇掉也。”句中“勾兵”指矛戟之类的兵器,“刺兵”指矛之类的武器。戴震分释为“回转”和“摇转”,是语言解释上的析言。原文全句是说不论戈戟或长矛都要精良好使。

    十九,详细叙述了古代天文观测中的“为规识(按:通‘志’,标记)

    日出之影与日入之影”的方法,和测量北极星的方法,纠正了时人测量中的错误做法,成为保存,重现古代天文观测方法的完整的珍贵资料。戴震的补注和图象起到提高“为规识影”和测北极高下的精确度的作用。

    二十、考释了先秦都城的建制,包括宗庙、宫廷共建等情形。后者在今本《戴震集》中有《三朝三门考》一文同此。前者见于《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按:国都),方九里,旁三门”补注。戴震说:“六尺而步,五步而雉,六十雉而里,里三百步,此记天子城方九里。其等差:公盖七里,侯伯盖五里,子男盖三里。”这一考释对研究上古度制也是有意义的。

    二十一、认为殷人世室、重屋建制皆如周代明堂。有关周人明堂,补注同今本《戴震集》中《明堂考》一文。戴震还绘制了世室、明堂、宗庙、王城四幅构制图,这对研究古代房屋、庙寝、城建的构制有重要价值。

    二十二、对《考工记·匠人》中有关古代井田制的记述详为考释,补注文同今本《戴震集》中《匠人沟洫之法考》。此外,补注还绘制了古代井田制的三幅构制图,是具体研究古代井田制的珍贵资料。在指导思想上,戴震研究井田制有类于孟子,并非要恢复远古奴隶社会的旧田制,而是为新田制的设计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井田制的同时,还研究了古代农田水利。例如《匠人》说:“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傅众力。”郑司农注云:“淫谓水淤泥土留著,助之为厚。”戴震曰:“预为布算,以① 可参见钱玄《三礼名物通释》,江苏古籍出版社90 页图。

    定其规模,而后从事。”可见戴震年轻时在家乡设计珠塘坝,设计兴修水利的方案,完全是有其基础的。

    二十三、在考释上古车制的基础上,指出上古车同轨,这一考释对研究战国车制和秦代车制有重要意义,战国车制是秦代车制的前阶。《考工记·车人》:“凡为辕??彻(按:通辙)广六尺”戴注:“六尺之箱,旁加一尺,两旁共二尺,彻广八尺明矣。古者途度以轨,轨皆宜八尺,田车之轮,卑于兵车,乘车三寸,牛车之制,粗于四马,车轨八尺则同也。故曰车同轨,轨不同为不合辙,不可行于途。《车人》‘彻广六尺’,字之误欤?”

    由此可见,上古尽管有车轮的不同,但车箱加车旁的宽度一致,由此而定的行车途辙一致,远在战国就有车同轨。戴震还认为,《考工记·车人》中的大车、羊车、柏车,“观今日之车即可知”,“惟兵车、乘车、田车制不复存”。

    二十四、在《弓人》图注中,绘制了战国的弓图,标明了各部位的名称。在补注文字中,解释了弓的取材、制法、使用、部件名称和构造尺寸大小、装配等。是复制战国弓的可靠依据。

    戴震在《考工记图注》的后序中总结了全书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上述二十四项已概函其中。这本书的作用,戴震归纳了三条:可补《考工记》原书的不足,可纠郑注的失误,可验遗器原物。戴震说:“然则《记》所不言者,皆可互见,若据郑说,有难为图者矣。其他戈戟之制,后人失其形似,式崇式深,后人疏于考论,郑氏注固不爽也。车舆官室,今古殊异。钟县剑削之属,古器犹有存者。执吾图以考之群经,暨古人遗器,其必有合焉尔。”①这部对上古技术著作的详解书确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技术详解,客观上不正是在宣扬技术重要吗?戴著是可以当游离于经书之外的技术书来阅读的,虽然它包有申述解经时使用的外衣②。

    ① 《考工记图后序》。见《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198 页。② 本书仅概述了戴震《考工记图注》的主要成就及其价值,至于戴说和诸家之说的比较,可参见〔清〕孙治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57 年版十三、十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