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清照评传 > 三、催人泪下的《投启》

三、催人泪下的《投启》

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唯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好。达人共悉,重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兹尘渎。

    此启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素非李赤之甘心",约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叙述在她身患大病,牛蚁不分,已准备了后事的情况下,一时不慎,上了花言巧语者的当。张汝舟急于与清照成婚的目的,无非是觊觎她手中残存的文物,一时弄不到手,就对她拳脚交加。对这种一心想杀人越货的人,清照无法忍受。第二段从"外援难求"到"分知狱市",写诉讼、离异的决心和经过。她反复申述情愿暂时失去人身自由,也要换取精神上的永久解脱。第三段从"此盖伏遇内翰承旨"到"得免丹书",虽只六十八个字,却是此启的正题,即对綦崈礼表示感谢之意。其中有"日下无双,人间第一"等句,尽管不无奉承之嫌,但还不是无端吹捧。"日下"云云,就是说綦崈礼是皇帝身边第一流的人物。据史书记载,建炎三年十二月,由于金兵对高宗穷追不舍,便不得不入海躲避,但大臣们有的托病,有的说不便海泊请陆行以从。扈从高宗入海的极少数的几个人中就有綦氏,所以綦后来受到信任和重用。①这样的人物为清照说话,自然能起到一定作用。又因为綦崈礼并不是清照本人的亲戚,而只是明诚的远亲,所以措辞必然要很客气,即使信中有一些套话,也不必求全责备。第四段从"清照敢不省过知惭"到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

    最后的百余字,可以说是饱醮着血泪写成的:"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段文字之所以具有催人泪下、使人欲罢又不能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表达的不仅是清照个人的不幸,而是道出了旧时代多少妇女的共同屈辱!试想,男子可以三妻六妾、再婚再娶天经地义,而女子要摆脱一个市侩的"侵凌"、"殴击",却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如果没有綦崈礼的援手,那么摆在清照面前的只有这样两条路:一是忍气吞声,充当后夫拳脚下的屈死鬼;二是根据宋朝的刑律即使挣脱了后夫的凌辱,却又要受到服刑二年的惩治,真是毫无公正天理可言!所以清照的这一《投启》本身,既是对迄今为止未曾绝迹的性别歧视的血泪斑斑的控诉,也是后世的前车之鉴。从这样的文字中,可以读出比"文本"更为丰富的内容,也是传主为后世女性留下的可贵的思想启示录。至于唯一著录这一《投启》的《云麓漫抄》一书的编著者赵彦卫,他曾给后人留下了这样的疑问:"其记事于秦桧父子无贬词"①。尽管秦桧是清照的表妹夫、尽管赵彦卫对秦桧父子可能有袒护之嫌,但这都不能说明赵彦卫有袒护或厚诬清照的可能。因为他著录《投启》一事的客观真实性,在于此启是清照写给綦崈礼的,而綦在南宋初期不是一般的人物,其家又是望族,谅赵氏不敢在这样的太岁头上动土。总之虽然在此启的写作和著录背景中,涉及到一些复杂而神秘的情况,但这一《投启》本身的客观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而视其为伪作的论者,至今没有找到起码的根据。既如此不如尽早承认事实为好。因为此启之出自清照之手,与其再嫁问题一样,都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

    从文体上看,此启属于"四六文",也就是骈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②,就是说这种文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句式,但用字有一定的技巧。四字句比较紧凑但不促迫,六字句虽然较长,但不松散。有时变化为三字句、五字句,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方法。李清照的"四六文",完全符合这种用字要求。这种文体滥觞于西晋陆机的《演连珠五十首》,形成于南朝,"四六文"的称谓大致起于中、晚唐之间。那时"四六文"的句式特点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①。到了宋代,"四六文"更为注重对偶声律,"声律极其精切"②。继擅长"四六文"的李商隐之后,李清照被认为是"妇人四六之工者"③。《祭赵湖州文》是她现存此类文章中最早的一篇。以这一篇《投启》为例,李清照的"四六文"不仅具有这种文体所共有的句式整饬、节奏和谐、读来上口等长处,她更是深情投入,文笔挥洒自如。当然也无可讳言,清照此文同样有着堆砌词藻、用典过多的弊病。这封五百多字的信函,不仅用典达三十多处,而且僻典较多。作为书信,不无逞才之嫌,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文章本身感染力的发挥。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一,《云麓漫抄》提要。

    ②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① 柳宗元《乞巧文》。

    ② 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

    ③ 谢伋《四六谈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