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清照评传 > 一、豪迈调傥的风景词

一、豪迈调傥的风景词

    本书第二章提到,李清照在原籍明水曾乘船作溪亭之游。这是当时的风俗,女子十五岁用簪束发叫"上头",上头日要选在天气温和的时节,以便于外出游乐。"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①。看来李清照的溪亭之游,就是这一古老风俗的沿袭,但对溪亭的方位历来其说不一。一说在今济南大明湖,那里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它不仅堪与柳永笔下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西湖媲美,还有着解不开的生态之谜,即那里至今有草无蛇、有蛙不鸣。如这一奇观彼时己出现,很可能引起天性好奇的李清照的兴趣,大明湖离明水不很远,所以不必完全排除其前往一游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更大的是"溪亭"当座落在这样的去处:"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署罾疏布。远望之者,若珠网浮杯也。"②此间远望泰山,近眺千佛,面向黄河,背倚历史名山华不注,地当李清照的原籍章丘明水东南不远处。这里的景观太诱人了,以致不仅使少年李清照一游再游,还使她获得了最初的词作素材和创作灵感。

    素材和灵感之于创作固然十分重要,但一篇佳作的问世,还要有其他种种不可或缺的因素和条件。对于李清照来说,她虽然有无师自通的天才,但名师出高徒这一点也不可否认。那么在李清照的填词生涯中,她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呢?看来是晁补之的可能性最大。那还是李格非举家由原籍迁往京都的前夕,正在绢城(今山东金乡)守母丧的晁补之,或就近到明水去探望回乡接家眷入都的老友李格非,同时见到了少女李清照。这时的传主,神态就象曹子建笔下的应妃,生得"秋纤得衷,修短合度","的若芙蓉出渌波"①。然而,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不仅是她的外貌,晁补之对清照之所以"多对士大夫称之",主要是因为她"善属文,于诗尤工"②、"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③。此处所谓前辈,除了她的善诗文的父母舅爷,还当包括苏拭、晁补之、张耒等人。李清照一方面学习他们,另一方面日益"逼近",甚至可能超过他们。作为既是家长又是伯乐的李格非,当早已从女儿写给他的信函中发现其才华是多方面的,对时下风靡京师的长短句她更是心领神会,跃跃欲试。在这方面李格非则无专长,不能满足女儿的求教愿望。而擅长"琴趣",又熟悉济南风物的晁补之此次诣李府,对于清照成长为著名的词人意义非同寻常。对于长短句,李清照有着超常的兴趣,这兴趣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加之她有着极高的悟性,自学己使她接近了长短句的堂奥,一经指点便可很快升堂入室。到了沛京不久,大约在元符二年(1099 年)前后,她十五、六岁时,便写出了一鸣惊人的两首风景词。

    (一)"有丈夫气"的记游词

    ① 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

    ② 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1 年版。

    ① 曹植《洛神赋》。

    ② 朱异《风月堂诗话》卷上,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③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格非当是这首词的第一位读者,他为女儿的才华喜不自胜,便故掩女儿之名,将词带到外面请友人和同僚传看。结果众学官以及有此同好的其他官员,无不为之伸出了大拇指,但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这是出自一位十六岁少女之手的。有的认为是当年知密州的苏拭所作①;有的则认为词中带有仙气,当出自吕洞宾之手②。后人关于"易安惆优,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③,当是这类作品的好注脚。

    李清照惟其有丈夫之气、文士之豪,她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她的全部词作不仅没有那种"雌男儿"笔下的脂粉气,有些还可以划人豪放之列,除了公认的《渔家傲》(天接云涛)之外,一些写山川风物的词,有的也与这首《如梦令》差不多,也是词人豪情逸兴的写照。此词虽是小令,但景象开阔,情辞酣畅,"尝记"以下二句,很象取意于"访读搜渠"的郦道元的"日暮倒载归,酪酌无所知"①。同是诗中有画,"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比起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于静谧中,不是更给人一种飞动之感吗?

    作品的豪迈之气,固然与作者的气质有关,但气质也不完全是天生的。

    壮阔的齐鲁山川,为词人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思的前提,涵育了她的胸襟怀抱。李清照的那种投身大自然、钟情于山水风物的童心和志趣,与其壮怀激越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通过这首小令,还可以获得对词人思想性格的更为全面的认识,即使她的早期作品,也不都是表达所谓怜花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