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贝多芬传 > 第四章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前三年

第四章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前三年

    贝多芬正要动身开始他的旅程,战争在法国暴发了。战事逐渐蔓延到莱茵州并进而影响到贵族们的生命和财产。军队向前线行进,许多贵族已在撤退了。科隆的皇帝也是其中之一。宫中的一切贵重财物都被移到了杜塞尔多夫,为的是不遭到战争的破坏和劫掠。

    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这种社会的大变动不十分在意。他在科朴伦斯遇到的混乱情形,才使他注意到莱茵州已经烧起了战火。

    经过爱伦白拉特斯坦(这座他母亲诞生的市镇)时,贝多芬对哺育他成长的莱茵河投下了最后的一瞥;随即,他日夜兼程,经过巴伐利亚,跨过纽伦堡,到达了奥地利边境的巴萨、多瑙河的林堡;一周后,他抵达了维也纳。

    气宇轩昂、雄伟宏大的城市对于一个波恩小镇的市民而言,是何等的辉煌、壮观啊!

    帝王的宫廷、国家图书馆、大学的校园、宽敞的广场,比起莱茵河畔的景致自然又是一种风格。圣·司蒂芬大教堂美丽的塔尖有如一位傲视群雄的巨人。它真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与科隆大教堂一样高耸入云。

    贝多芬为了节省经济上的支出,便在阿尔萨郊外的一个印书店主施特劳斯家里住了下来。

    施特劳斯的家接近古城堡。城堡的墙高达16米,站在这里可以俯瞰维也纳城。绿色的草地、密密的丛林让人心旷神怡;清新的空气,狭长的道路适宜人们作悠闲的散步……从田地中辛勤劳动归来的农夫正在忙着卸下刚收获的粮食和干草。若到远郊去走一走,会看到更广阔的农田和丰收的葡萄园……

    贝多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这个郊区的小镇,并做好一些必不可少的生活准备。他租了一架钢琴,买了一张写字台,一些咖啡和引火柴,并且第一次买了一件外衣、假发、鞋子和丝织物——他现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物品较之5年前好多了。他不像某些青年音乐家那样,一到了音乐之都就有些糊涂起来。

    22岁的贝多芬再不会轻易地产生自我羞愧感,言语也更为流畅,他能很自信地出入显贵的家庭,使人对他产生兴趣和好感。

    华尔特斯坦没有写引荐信给自己在维也纳的任何朋友,而是让贝多芬自己去努力,去打开局面,尽管贝多芬多次受到海顿的称赞。

    然而,贝多芬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走在街上没人注意了,时常,回到家中他还可以数一数自己挣来的银币。

    贝多芬的外貌实在是平淡无奇,短小的身躯,外衣和裤子都是灰黄色的,脸上长着红红的青春痘,围巾也不时髦,且显得有些搭配不当,衣饰虽有了改变,但仍显寒碜。他从不为自己穿了廉价的毛衣和讲一口土气的莱茵话而产生羞怯。他头上戴着黑亮而蓬松的假发,看上去似乎严肃有余——这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人而言,多少有点令人发笑。然而,就在这个略显生硬的外表下潜藏着一股粗犷力量,而让人刮目相看。然而,他毕竟不是那种长久地坐在家中等待幸福来临的笨汉,充任钢琴师,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

    在维也纳住了一年之后,贝多芬在给劳欣的信中谈及回家乡的可能性已很渺茫。他告诉劳欣:“你可知道你的朋友的生活已渐趋佳境,而他的幸福将扫去过去一切可怕的回忆?”

    贝多芬与劳欣谈及这一年中所见到的、感受到的华丽而罗曼蒂克的生活。的确,他在维也纳交上了好运,这似乎补偿了他幼年时所遭遇到的苦楚。而维也纳所带给他的幸福,恐怕不是世俗的敏感人士所能想象得出来的。

    据朋友们说,贝多芬在维也纳,除了第一年中时常发脾气外,其余的时间则全部忙于音乐。

    韦格勒在1794年来到了维也纳。他在法**队攻入莱茵河谷之前就避难来到此地,科隆王国被永远地消灭了。他对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生活感到十分惊异:贝多芬虽然失去了波恩方面支付的每月生活费用;然而,他已经在经济生活上自立了。

    贝多芬的父亲是在1792年11月份去世的,当时,贝多芬到达维也纳才一个月。皇帝的信札中记载了此事:因为贝多芬的离去,父亲的酒钱再也没有着落,所以,他便在抑郁中亡故。

    卡尔和小约翰也跟随着哥哥来到了维也纳。但他俩并没有依附在哥哥的身边,而是彼此协作,共同劳动,如同他们在波恩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一样。小约翰去当了一名药剂师,卡尔则有着如同兄长一样的愿望,一心一意想成为音乐家。在韦格勒的眼中,三兄弟的生活还颇过得下去,而贝多芬的穿着亦比较入时,与两个弟弟相处得很和睦,他的住所和城里的房舍没有多大的区别。贝多芬已搬到一个青年音乐爱好者卡尔·里区诺斯基王子的住宅里。

    里区诺斯基王子既会拉小提琴又爱弹钢琴。他的兄弟莫里兹是莫扎特的学生。他那可爱的妻子也是一位钢琴家,芳名玛丽·克里丝蒂娜,比贝多芬小两岁,被人们称为维也纳的“三娇”之一;她的父亲就是弗朗兹·约瑟夫·冯·生公爵。

    音乐是里区诺斯基王子的最大爱好,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在音乐上花费的钱财简直难以计数,规模或大或小的音乐会,几乎每天都在里区诺斯基的家里举行,而维也纳的音乐家则无一例外地会在这些音乐会上露面。

    其中在每周星期五举行的早晨音乐会上,四位年轻而有才华的音乐家的四重奏演出最引人注目。依格拉斯·休本柴是第一小提琴手,才16岁。1792年,贝多芬和他们相识。可不要小看了这位少年,他是个技艺精湛的演奏者,并指挥过奥加登的音乐会,且相当成功。

    第二小提琴手路依丝·辛纳、中提琴手弗朗兹·魏斯和低音提琴手尼古拉斯·克莱夫特,年龄都相差无几(克莱夫特才14岁)。有时,里区诺斯基王子自己来代替第二小提琴手;有时,柴姆斯加尔掉换克莱夫特的位置;更有趣的是,克莱夫特的父亲也担任过这一乐手。安东·克莱夫特是一个出色的大提琴家,并与埃斯特海兹和海顿的配合非常默契。有了这么多的优秀演奏者,每一次四重奏的演出都可以更换新曲目或让演奏者互换位置。

    贝多芬静心地倾听着他们的演奏,尽管对于三重奏或二重奏的钢琴部分他也可以愉快地胜任,但尽情地学习着。

    贝多芬是里区诺斯基家中的重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