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二、中年以后的恬退

二、中年以后的恬退

安得千间厦,白布空歌万里嚷。

    政有南风曲中意,可能独醉菊花秋。昨朝读君阜民篇,善察物情亦已贤。南郡饥民想更苦,以君赈济非偶然。??茅容问稼当有语,野夫忧国愿丰年。他希望统治者更多地体察民情,并发出温和的警告:采风自古自观风,十室谁言九室空。

    寄语当年长乐老,回头无忘聂夷中。从题目可知,该诗是就一幅描绘《诗经·豳风》(可能是其首篇《七月流火))诗意的画而发。主题是告诫统治者当知稼穑之艰难。长乐老指冯道。冯历仕五朝,皆身居要职,此处盖泛指① 五律《有客》,《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四五。

    ② 七古《仲诚家藏张蔡公石女剪制香奁绝巧,持以求予诗),《静修先生 集》卷六,页一三0。① 七绝《王君愿纵私属诗卷》,《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三一。

    ② 七绝《王治中请蠲免回》,《静修先生集》卷一一,第二三一页。

    ③ 七律《对菊》,《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一。

    ④ 七古《王君奉命赈济彰德》,(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三四。

    ① 七绝《仙风图),《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一三。

    官员。聂夷中,唐代诗人,他的《咏田家)传达了遭受残酷剥削的农民的悲痛呼声:"二月卖新丝,五月祟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在一些给为官赴任或罢职还乡的友人送行诗篇中,他也常以关心民生疾苦相劝勉。如:江海十年几战酣,劫灰飞尽到耕蚕。

    乱离文物想犹在,调敝征科恐未堪。

    眼底兴亡即今古,胸中形胜欠东南。

    因君渐有扁舟兴,仁待清风洗瘴岚。②燕南子许子,胸盘星斗横高秋。

    穷则良医达良相,古人须向今人求。

    万里黄云马上家,归来泪满银貂裘。

    民病未苏国支枵,·勿以一身戚,而忘天下忧。他还常借幻想的形式,寄托自己对民生的关怀之情。如:赋薄摇轻复有秋,天恩帝力为谁忧。

    老盆醉杀村夫子,尽道今年好社头。

    乱后疲民气未苏,荒烟破屋半棒芜。

    平生心事羲皇上,回首相看是画图。诗中描绘了元初社会的残破,民生的调敝,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回首相看是画图"一句,不啻是对现实的辛辣嘲讽。又如:食鱼素无望,观水今有期。

    所期遍区域,不见贫者饥。山家历日年年有,林鸟园花报四时。

    建戌预求寻药月,逢辰要及种瓜期。

    胸中《尧典)二三册,梦里《豳风)第一诗。

    余韵千年宛如在,晴窗卷帘不胜悲。从这些诗篇中可知,在刘因的心里,人民疾苦是占有很大的分量的。

    ② 七律《送入官浙西》,《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七。

    ① 杂言(送国医许润甫还燕),(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四一。

    ② 七绝《里社图》二首,《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六。

    ③ 五古《池上》,《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九九。

    ① 六律《新历》,《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0。

    (二)与普通百姓同忧乐

    正由于刘因关心民生疾苦,所以便有与人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如他敏感地关注着天气的变化,久旱不雨,他像农夫一样焦心:五月良田种不成,蓬蒿无雨亦青青。

    袖中惟有天瓢在,自是今年梦易醒。②眼中岁旱土不膏,长镵复虑山无毛。

    退食归来北窗梦,山巅朱风声嗷嗷。他盼望天降甘霖,心情是那样急切:农父看云泪亦于,灵湫谁信土生烟。

    万金良药汗犹出,一寸丹心天可旋。

    未便无餐思乐土,不禁忧国愿丰年。·为瞻河汉中霄起,独对残灯理断编。他半夜起来看云,比今人关心天气预报还要殷勤。不是与农民感同身受,是难于写出这样的诗句的。又如:乙酉丰凶不偶然,今年千里土生烟。

    梦游乐国每嫌觉,望见仙云犹酷怜。

    毕竟蚊龙思得雨,何劳蚁虱谩呼天。

    山人万虑消磨尽,惟有忧农阻静便。久旱得雨,他总是喜不自禁。他有许多诗表达了这种欢快心情。如:前日南湖枕白云,蛙声每厌静中闻。

    今朝便觉笙歌上,为是多年不听君。③拍手儿童笑不休,笑君前日为谁忧。

    天公自有甘霖在,未管渠依浪白头。

    一笑黄河一度清,自缘无物自欢情。

    今朝久旱雨三尺,消得山人酒满倾。

    坐占庭蚁战余酣,一饱无功益自惭。

    但见人人厌梁肉,野夫方觉荠苗甘。

    为验阴晴看漏星,要知疏密候檐声。

    夜来还却当时睡,不脱蓑衣直到明。殷殷切切,表达得十分传神。又如:夜来云初作,期待一如故。

    既闻渐成阵,尚谓行且住。

    甫寸惊已狂,及革叹无数。

    平明报三尺,感激泪将雨。

    玄功亦雄哉,回旋易指顾。

    呼酒欲鲸吞,哦诗有神助。

    区区喜与忧,岂为一饱虑。刘因的情感简直与农民融化为一了。

    ② 七绝《次人望雨韵》,《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三七。

    ③ 七古《食笋》,《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三三。

    ① 七律《悯旱》,《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一。

    ② 七津《次韵悯雨》,《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二。"乙西"原作己 酉,为刘因生年,于理不合,臆改。乙酉为1285 年,刘因36 岁。

    ③ 七绝《喜雨书事》二首之二,《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0 九。

    ① 七绝《喜雨书事》四首,《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八。

    ② 五古《喜雨》,《静修先生巢》卷六,页一0 三。

    雨后新晴,他又和农民一样欢欣鼓舞:雨晴萧鼓,田野歌声举。平昔饮山今饮雨,来就老农歌舞。半生负郭无田,寸心万国丰年。谁识山翁乐处?野花啼乌欣然。③这些诗词都写得情酣意畅,如果不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人,是写不出这样清新自然的作品的。

    刘因还有诗写到他与农民的关系,如:偶到田家宿,欢迎如遇仙。

    杯盘陈户侧,妻子拜灯前。

    青白眼谁静,炎凉情易偏。

    岂知人世外,还有野夫怜。刘因是儒生,和农民毕竟有距离。但能受到农民如此热情欢迎,说明他和农民还是比较亲近的。有时,他和农民几乎达到休戚与共、亲密无问的程度,如:里胥初过期无事,营模迟来望有年。

    邻舍借酪留客住,土床分席枕瓜眠。有时,他甚至还充当农民的"技术顾问"呢,如:借住郊园旧有缘,绿阴清昼静中便。??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一个封建时代的儒生,对农民能够有这样的态度和感情,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① 五律《宿田家》,《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四六。

    ② 七绝《书田舍壁》,《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七。

    ③ 七律《夏日饮山亭》,《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三。

    (三)从是否有益于人民的角度品评人物

    刘因还从"是否有益于人民"的角度品评人物,论断事理。他曾这样写到一位官员的政绩:三为廉使,未尝不以赈济罢民。平反冤狱为事。使河南时,奏罢镇南郎将为民害者一人;力出良家误为豪右所臧获者百余口。??至于陈请省台,严江浙鬻子之禁;上书天子,论国家储副之重;使河南而哀江浙,守一官而忧天下。此可见其心之忠诚侧恒之至也。在给清苑县尹耶律伯坚写的碑文中,这个意思表现得更突出。该文先概括写了这位耶律公的才干,作风和政迹,说他"??为政不事表襮而民知爱,不任刑罚而民知畏。做事必为远计,使人得以守其成法而不即坏乱。其处己御下,则欲与者避其廉,受罚者思其公。"②接着写了他任职期间做的几件具体事:一是制止了劳民伤财的劳役:"其为清苑尹也,安肃苦徐水之害,诉于大农,欲以人力夺水之故道,道而东之。东,则县之境也,其地形有不能遂其迅激之性者,而水必终返其故道,而其沮洳波荡,坏民田几千顷,彼之害既不得而除,而重以其害贻我。畚镭已兴,民睨视之,莫知计所出。公为图地形,指陈利害,要(邀)农官及郡侯与俱,行视以止之。"一是公平处理水利纠纷:"县之西塘水,利溉民田甚广。有力者以皑夺之,而民无诉所。公至,为断理,以每岁溉田之余月分之硙。仍闻省部,著为定制。"一是减少招待应酬的开支:"县居南北冲,每岁为亲王大官治供帐于县西,以十月成;至明年,复撤而新之。吏得媒孽其事,而至岁费不货。公以一废馆舍移其所,不足,分俸禄以继之。馆成,而是役绝。"一是平毁盗贼藏匿之所:"县西南卫村,多古斥堠沟堑,时伏盗其问。

    公为堕其高,埋其下,而夺其穴焉。盗于是息。"一是用本可归自己的钱修公廨:"县旧杂民居,而县之盐法息钱,例当归己有。公曰:'是钱在我不必有,公廨在县不可无。'遂割之以起廨。"一是公平收取赋税:"凡府之赋,县有不均者,公辄曰:'宁得罪于上,不敢得罪于下。'必为争辩,得其平而后已 。"①这些事迹,把一个深入实际,体察民情,秉公办事,勤政廉洁,明察善断,爱下抗上的地方官,刻画得非常突出,让人肃然起敬。从中不难看出,刘因是把能够"为民请命",替民说话,解民倒悬,时刻维护人民利益,努力减轻人民负担,作为"好官"的条件。这是刘因思想具有人民性的又一表现。

    承认刘因思想具有一定人民性,并不是说他就是"人民思想家"。他毕竟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对于封建统治秩序,他总是持维护态度的。不过,从他的维护态度中,仍然能发现,其在客观上有与人民的愿望要求相一致的地方。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

    刘因写过一篇《宣化堂记》,文中在正面阐述了,'宣化"思想后,接着对后世不能"宣化"提出批评,说:① 《种德亭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四~四五。

    ② 《清苑尹耶律公遗爱碑》,《静修先生集》卷四,页七四。

    ① 均见《清苑尹耶律公遗爱碑》,《静修先生集》卷四,页七四~七五。自世教衰,主德不宣,恩泽不流,而列侯守令又不能承流而宣化,所以阴阳错缨,氛气充塞而天化窒;群生寡遂,黎民未济而人化息。噫!天地之化,会于人心,圣人之化,布于方册。顾人之宣之如何耳!进而,他又将意思引申一步,告诫人们应该言行一致,不要辜负"宣化"这两个字,说:堂以是名,人登斯堂,思所以下教令,思所以变风俗,思所以息狱讼,上恐负朝廷兴化之意,下恐负吾民望化之心;如是,则虽无斯名,岂无斯名!堂以是名,人登斯堂,苟俸禄于此,待日月于此,行贿赂于此,教化不行则归之上,风化不美则归之下;如是,则虽有斯名,安用斯名!②作为一种政治观,它当然摆脱不出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但从其批判的笔触中,仍不难看出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① 《宣化堂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七。

    (四)刘因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叙述中,也常常贯注着对人民的情

    刘因在许多文章中回顾了金未北方的大动乱,描述了在极端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痛苦。如:金源贞祐,迄于壬辰,河之南北,兵凶相仍,生意殆尽,而先儒所谓天下萧然,洪水之祸,盖不至此者,惟是时足以当之。①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金主南渡,元军北还,"两河山东,郡县尽废",广大河朔地区成为政权的真空地带,于是,"强焉弱凌,众焉寡暴,遗民自相吞噬殆尽"。②刘因讲的的确是实情。如果说,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剩余财富,"无政府"状态是与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那么,当物质文明有了相当发展的社会中,若失去了有效的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人民就只会"自相吞噬殆尽"。而在无政府状态下,最不幸的还是处于下层的人民群众。刘因呼唤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要求。

    也许就是出于这种心态吧,刘因对于金未动乱时代结寨自保。割据一方的地方武装头领张柔等甚有好感,称之为"豪杰"。他说,在动乱中,"间有豪杰之姿者,则天必诱其衷,使聚其乡邻,保其险阻,示以纪律,使不相犯,以相守望,卒之事定而后复业。凡今所存,非其人,则其人之子孙也。"①在另一篇碑铭中,他又重申过这个意思,说在兵凶相仍;贼寇充斥的情况下,"公(墓主段直)乃奋然兴起。率乡党族属为约束,相聚以自守。"②接着写了这位段公任泽州长官期间做的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文繁从略)。郭君。段公都是张柔一类人物,对于他们,历史上究竟该如何评价,这里不想多论,但刘因显然是把他们当作英雄豪杰来歌颂的。而其着眼点,主要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秩序,保护了其统辖区域人民的生命安全。

    刘因的诗作中也流露过这个意思,如:人生丧乱世,无君欲何仕?

    沧海一横流,飘荡岂由己?

    弱肉强之食,敢以凌暴耻?

    优游今安居,欢然接邻里。

    曲直有官刑,高下有人纪。

    贫赢谁我欺,田庐安所止。.举酒贺生民,帝力真可恃。①又如:岩居访高道,少日在风尘。

    回首话前事,低眉厌自身。

    江山资盗寇,田亩化荆棒。

    领取天伦重,无君愁杀人。抽象地看,这些诗的意思很庸俗;但如果从久乱初宁的元初社会以及饱受流离之苦的刘因家庭遭遇去考虑,则未始不可① (都山老人九十诗序》,《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三。

    ② 见《泽州长官段公墓志铭)、《易州大守郭君墓志铭),《静修先生集》 卷四,页七二、七六。① 《易州大守郭君墓志铭》,《静修先生集》卷四,页七七。

    ② 《泽州长官段公墓志铭》,《静修先生集》卷四,页七二。

    ① (和饮酒)之十九,(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四五。

    ② 五律《杂诗》五首之四,《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四六。

    以说,它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情。鲁迅先生说过,在旧社会,就人民的地位说,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③如果说这揭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非此即彼,"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那么,从普通人的角度说,就只能是愿意选择前者。④诚然,历史上确有"有秩序"比"无秩序"更坏的情况(野蛮至极。**透顶。白色恐怖。法西斯专政??),但是,"群盗如麻"、"毫无秩序"的情况下,则人民更加颠连无告,最终竟至"自相吞噬殆尽"。刘因的这些话的确不是什么闪光的思想,但却仍然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刘因还曾以自己的笔为普通人立传。如(徐生哀挽序)。《叙节妇贾韩氏事)、(武遂杨翁遗事)。《新安王生墓志铭)、《孝子田君墓表》、《王孝女旌门铭》、《洛水李君墓表》。《处士寇君墓表》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平民,其评价人物的标准,自不免受到封建纲常名教的支配,这是需要批判的。但刘因想使他们传之永久,热情地加以讴歌,从其重视普通平民的态度说,毕竟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