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 第四章 创办《真理报》

第四章 创办《真理报》

领导布尔什维克参加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运动的斗争。

    《真理报》在第四届杜马选举前夜组织了先进工人的队伍。它对孟什维克主张同自由资产阶级妥协,主张成立“斯托雷平工党”的叛变立场进行了揭露。《真理报》号召工人投票拥护为自己谋利益的人,即拥护布尔什维克。

    当时的选举是多级的,首先由工人大会选出初选代表,再由初选代表选出复选代表,只有这种复选代表才能参加杜马工人代表的选举。在实行选举那天,《真理报》公布了布尔什维克复选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号召工人投票选举他们。为防止预定候选人在杜马选举前遭受被捕的危险,这个名单是不能预先公布的。

    斯大林亲自领导了布尔什维克在选举运动中的全部活动。他在《真理报》和《明星周报》发表的《非党的傻瓜》、《他们怎样准备选举》、《全权代表的意志》等文章中,透彻地阐明了进行第四届杜马选举的环境,揭穿了完全代表自由资产阶级立场的孟什维克的纲领,说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

    斯大林的活动和他在《真理报》上发表的文章,博得了列宁的赞扬。列宁在1912 年11 月2 日给《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对斯大林的《谁胜利了》一文极表欢迎。斯大林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彼得堡工人选民团的选举总结。列宁在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写道:“因您写的第146 期的社论,我特向您表示祝贺。”《彼得堡工人给自己的工人代表的委托书》在选举运动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委托书》是斯大林于1912 年10 月写成的,并在彼得堡最大企业工人大会上,在全权代表大会以及工人集会上一致通过的。斯大林在《委托书》中精细地制订了布尔什维克党在选举运动中的纲领。他写道:“我们希望从杜马讲坛的高处响亮地发出社会民主党党团成员的呼声,说明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提出1905 年的全部的不折不扣的要求;说明俄国工人阶级是人民运动的领袖,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说明自由资产阶级是‘人民自由’的叛徒。”列宁认为《委托书》有特别重大意义。列宁刚刚得到《委托书》的原文,就采取一切办法,使它在下期《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发表了出来。在把这篇文章送往印刷所去排印的时候,列宁在《委托书》上写道:“一定要把原稿交还!不要把它弄脏。保存这个文件是极端重要的。”列宁在致《真理报》编辑的信中主张:“一定要把这个给彼得堡代表的委托书用大号字登在显著的地位。”布尔什维克党因为善于把公开的和秘密的工作结合起来,在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根据工人选民团的选举,有6 个布尔什维克代表在几个主要的工业省份当选到国家杜马中去。大选之后,中央委员会俄国局即负责直接领导布尔什维克代表的活动。在11 月间开幕的第四届国家杜马会议上,布尔什维克代表利用沙皇杜马的讲坛,号召工人为俄国制度的民主化而斗争。列宁主张杜马中的布尔什维克代表前去克拉科夫,并写信给斯大林,要他一定与代表们同去。

    1912 年12 月末,斯大林前往克拉科夫去见列宁,以便参加中央和党的工作者的联席会议。为了保密起见,这次会议被称为“二月会议”。其实,会议是1912 年12 月28 日在克拉科夫开幕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工人阶级最近几年来的革命斗争经验。会议之后,列宁与斯大林共同制订了改进《真理报》编辑部工作的方针。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在1913 年年初克拉科夫会议时,“伊里奇跟斯大林就民族问题谈了很多,他高兴地会见了真正关心这个问题并对它很有研究的人。”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年份内,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一再试图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毒素来麻醉工人阶级,从而粉碎工人阶级的统一。布尔什维克党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民族主义一个反击,使群众不受一般“时疫”的传染。因为社会民主党,而且只有社会民主党才能负起这个使命,用久经考验的国际主义的武器,用统一而不可分的阶级斗争去对抗民族主义。斯大林受党中央的委托,肩负起完成这个任务的责任。

    斯大林所著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于1913 年初脱稿,发表在1913年3 月至5 月布尔什维克《启蒙》杂志第三期至第五期上。斯大林所著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战前国际舞台上对民族问题所发表的重要的论著,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宣言”。

    斯大林于1913 年2 月下旬回到彼得堡。他和斯维尔德洛夫共同执行列宁关于《真理报》的指示,更加广泛地吸收先进工人来参加报纸工作,并注意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引导工人注意斗争策略。当1914 年春天,彼得堡许多厂主实行大规模歇业抵制,致使工人不宜于实行群众罢工的时候,《真理报》就号召工人采取其他斗争方式,例如在工厂中召集群众大会,在街道上举行示威。当时在报纸上不能公开写明这点,但觉悟的工人能理解这种号召,因为他们读到了列宁用《论工人运动方式》这一通常题目所写的一篇论文,说目前必须用工人运动的更高方式来代替罢工,这意思就是号召工人举行群众大会和游行示威。

    《真理报》不仅注意报道工人生活、工人罢工和游行示威的情形,同时也用一定的篇幅报道农民的疾苦和斗争。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的《俄国地主的大地产和农民的小地产》一文中,很清楚地向工农群众指明有怎样多的地产握在寄生地主手中。仅仅3 万个大地主就占有土地约7000 万俄亩,而1000 万农户总共也只有这么多土地。每个大地主平均占有土地2300 俄亩,而农民,连富农包括在内,每户平均不过7 俄亩,其中有500 万,即占全体农户一半的贫苦农户,每户不过1 至2 俄亩。这些事实具体证明,农民遭受贫困和饥饿是因为有大地主土地占有制,即农奴制度残余存在,农民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进行革命,才能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真理报》经过那些同乡村有来往的工人深入农村,去唤起先进农民加入革命斗争。

    《真理报》有个庞大的工人通讯网。它在一年内就刊载了1.1 万多份工人的稿件。但报纸与工人的联系并不限于写信和通讯。每天都有很多工人从企业中跑到编辑部来访问。党内的组织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真理报》编辑部里面。地方党支部代表,常在这里同领导机关接头。各地党组织的消息往往由这里接收。彼得堡党委会和党中央委员会的指令往往从这里转达。

    由于布尔什维克两年半来为重建革命工人政党而与取消派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由于《真理报》通俗地深入地宣传党的政策,到1914 年夏天,俄国积极工人已有4/5 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党,拥护“真理报派”策略的了。

    1914 年捐款援助工人报纸的7000 个工人团体中,有5600 个捐助布尔什维克刊物,而捐助孟什维克刊物的却只有1400 个团体。但孟什维克在自由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有很多“富足的朋友”,他们供给了孟什维克报纸所需要的大部分经费。

    当时布尔什维克被称为“真理报纸”。随着《真理报》成长起来的有一整代革命无产阶级,这一代人后来便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理报》受到数万以至数十万工人的拥护。在革命高涨年代(1912—1914 年)奠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坚固的群众基础,沙皇政府在帝国主义大战时期所采取的一切压迫手段都没能把这一基础摧毁。

    1913 年2 月23 日,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加拉施尼可夫交易所会场举行晚间演奏会,为《真理报》募捐。来观看这次演奏会的多数是工人,他们以捐助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报纸。斯大林到这次晚会上来跟党的工作者碰头,向他们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和委托。而出席这次晚会的奸细马林诺夫斯基把斯大林出卖了,他向警察署告了密。斯大林于是被捕,这对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此,列宁立刻写信给《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

    “我们的被捕情况是很严重的。柯巴被抓走了……柯巴幸而写完了一篇关于民族问题的长文章。很好!要为真理而战,反对崩得和取消派的分裂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斯大林被监禁5 个月之后,于1913 年7 月2 日被流放到图鲁汉斯克边区,经常处于警察公开的监视之下,期限4 年。加里宁写道:“我希望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要密切地注意斯大林的秘密生活和活动的纪事。秘密工作、逮捕、牢狱、流放、逃跑。又是秘密工作、逮捕和流放等等。多么简单、平凡!然而在这‘枯燥无味’的图画后面却隐藏着极残酷的阶级斗争。整个沙皇政府的机器都在无情地打击着那些以无产阶级的组织力量去反抗它的勇士。不消说,它特别打击那些抱着推翻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这种目的的人。”图鲁汉斯克流放地是最偏僻的,流放者的处境也是最艰难的。

    起初,斯大林被押送到一个不大的名叫科斯廷诺村的流放地去,但沙皇当局怕斯大林逃跑,于1914 年3 月将他转解到北极圈以北的库莱卡村流放地,警察并对他严加监视。

    西伯利亚北部的叶尼塞一图鲁汉斯克地区,是一大片荒凉地带,从那儿逃跑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气候严寒,黑暗的冬季漫长,生活极其单调;盛夏时间短暂,蚊虫满天飞;冬天令人生畏的暴风雪,犹如飓风,把整个村庄埋在风雪之中。这一切使人更觉得孤独。生活就是像原始人那样要与大自然搏斗。许多流放者发了疯,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个地方,只有那些刚强健壮的人才能活下来;而这种经历在他们身上也永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据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回忆说,斯大林有时谈起西怕利亚,谈起西伯利亚那“严峻的美和粗犷沉默的人民”。他与当地人相处得很好。他们教他如何在叶尼塞河捕鱼,但他不像他们那样总守在一个地方,而是转来转去,直至找到一个鱼多的地方为止。他常常捕到很多鱼,以致他们以为他一定有什么魔力,于是喊道:“奥西普(他们给他起的名字),你最懂鱼的语言!”有一次,正是冬天,他在回家途中遇到了暴风雪,迷了路。

    他碰见当地两个农民,使他奇怪的是农民见到他后吓得跑开了。他后来才知道,他的脸上沾满了冰雪,他们以为他是个恶鬼。

    沙皇政府决心把斯大林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斯大林也未与列宁和彼得堡委员会断绝通信,并与住在流放地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联系。1915 年夏,斯大林到曼纳斯特尔斯可耶村,在流放地的布尔什维克的大会上,他痛斥加米涅夫在审问第四届国家杜马布尔什维克代表时的背叛行为。在图鲁汉斯克流放地,斯大林继续坚持工作,写关于民族问题的文章。

    斯大林在图鲁汉斯克流放地英勇地熬过了这一切苦难,在二月革命之后,于1917 年3 月12 日回到了彼得格勒。此后没有多久就与列宁再次会面了。正是:英雄磨难志更坚,回到京城谋造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