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 > 10教育与科研领域中的幽灵(4)

10教育与科研领域中的幽灵(4)

学院院长,1930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1932年任国际遗传学大会主席。

    许多得主都同摩尔根一样,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赢得了一打荣誉称号。所以,每当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时,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又获得了一项奖励。

    马太效应与学术**

    在学术领域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只要某一“教授”因某一成果而“著名”,比如曾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有影响的文章,只要他处在有利的学术地位上,那么,这种学术声望就可以通过马太效应的作用不断扩大。

    由于掌握着学术权力,在各种评奖中,只要有他在,根据面子法则,众评委特别是他的学生评委或要给他面子,或要与他交换面子,他总会在评奖中拿到高名次。依靠学术评奖来合法地剥夺无名学者的名声,这样的“著名教授”必然越来越“著名”。

    久而久之,这样的“著名学者”将越来越远离学术,越来越重视学术权力。没有学术著作却要占有学术权力,他们只能营造虚名、制造泡沫学术。这样一来,泡沫学术会越来越多,学术**将愈演愈烈。

    学术界历来是马太效应得以充分显示的领地。没有成名之前,是你的学术成果也不被承认属于你;成名之后,不是你的成果也会被列在你的名下,真可谓“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因此,对于学术**来说,仅靠少数学者的义愤、呼吁和实名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它或许能纠正一两次评奖的弊端,却无法扼制学术**的根源,因为上述机制已经造就出不少这类没有学术的“著名学者”、“著名教授”了。由于这类文章不通、逻辑混乱,连高中作文都不如的“著名教授”层出不穷,他们唯有靠这种机制才能维持和延续其学术生命。

    今天,要让他们凭良知退出学术舞台,让出学术霸权,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因噎废食,取消学术评奖,则不仅无法清除学术**,还将挫伤政府支持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当然,这种马太效应对于建立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不无裨益。但是,切不可人为地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如果这样,恐怕就不是优胜劣汰了,而是不分优劣,完全按既定的名分分配利益罢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