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长大的鞋子: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的标杆选择 > 第26节 运营模式标杆(2)

第26节 运营模式标杆(2)

乏产业链的整合,更谈不上战略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结果资产扩张很快,赢利性很差,一旦遇上宏观经济调整或产业竞争加剧,资金链条就会崩溃,周正毅、杨斌等上榜富豪的落马就是如此,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许多公司规模可能很大,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却很弱,主要的原因在于运营模式中资源配置的问题:

    (1) 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不合理,企业各项业务及资产之间缺乏财务、技术、信息上的自然联系,很难找到战略上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结果业务如一盘散沙,很难发展核心能力。

    (2) 职能部门与分(子)公司管理控制有限,各业务单位想方设法向公司总部争夺资源而不顾其他业务的需要,一方面引发管理决策者(拥有资源分配的权力)走向官僚主义和**;另一方面公司总部很难协调平衡各方要求与利益,导致内部摩擦和冲突加剧,往往迫使决策者为了平衡冲突而放弃效率。

    (3) 由于集团缺乏强大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就有可能形成各个分(子)公司“各自为战、各显神通”的局面,集团内部山头林立,形不成统一管理。状态良好的各业务单位往往自立山头,人财物内部循环,总部渗透不进去,成为一个个管理盲区与黑洞;而经营困难的业务与资产,则加入总部的人财物循环,利用总部的资源撂摊子甩包袱。

    这样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无论规模有多大,无论历史上有多辉煌,在一个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的新竞争时代,它们都将面临难以为继的问题。

    中国公司的战略困境同样也困扰着日本的企业。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一书中,战略学家波特评论日本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竞争力减退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的战略方法存在缺陷”,纯粹通过质量改进与经营效率的提高来进行同质竞争,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价格水平,减少了利润,“结果许多日本公司陷入了它们自己设下的圈套”。

    正如我们在《轻资产运营》一书中指出的:日本企业的普遍问题是战略资源配置的问题,由于交叉持股,日本公司来自股东的压力很小,往往是毫无原则地维持非营利业务,而不是把资本重新配置到更具生产力的用途上去,结果陷入“重资产运营”的陷阱:自己内部完成所有的研发,自己生产配件,启用自己的自动生产线,依赖内部员工完成所有销售与服务工作,投资于最新的车间与装备,生产同样的产品,导致工业生产能力长期过剩。

    运营模式标杆就是要解决“重资产运营”这一难题,通过竞争情报的搜集与整理,标杆对象的选择与分析,复制并改造出世界一流企业的运营模式。仍旧以日本企业为例,日本最大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内存)芯片制造商Elpida,原来专门是为母公司日立供货,结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严重,产能严重过剩,价值创造能力远远敌不过为全球企业代加工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台积电(T**C)。目前Elpida积极瘦身,大幅降低资本支出,以因应DRAM价格高度波动,并以台积电的全球代加工业务为标杆,结果2003年赢得了Intel一亿美元的巨资注入,重新站到国际竞争的起跑线上。

    运营模式标杆管理的目标是:

    (1)提升集团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分(子)公司的资源组织、计划控制的能力。

    (2)确定各分子公司的竞争标杆,提升竞争能力。

    (3)识别核心能力与专长,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育、建造和应用,全面重建公司战略。(4)在整个企业中传播战略,阐明战略并就其达成共识。

    (5)根据核心能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强化、增加、激活、改进、购入与核心能力的形成及利用相关的业务与资产,出售、剥离、萎缩与核心能力无关的业务与资产。

    运营模式涉及企业整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战略大师波特综合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10种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分别是: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等。综合而言,在运营模式的标杆管理中,我们要考虑以下四项对战略优劣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1) 运营模式作为给客户带来利益的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2) 运营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竞争对手很难模仿)。

    (3) 运营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契合度(决定了战略的灵活度)。

    (4) 运营模式利用利润助推要素的程度,使企业有潜力产生高于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

    只有符合这四项要求的运营模式标杆才能真正为创新企业价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