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经济管理 >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2)

第五章 樊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2)

劳作。寒冷的冬季,温饱难以为继,生活十分艰难,丧失粮食来源的樊纲要靠家里接济。没有亲人、朋友的关心,樊纲在陌生和孤寂的环境中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唯一能慰藉他的,只有50里外县城里的表哥。

    正是这种环境上的转变,命运之神再一次向樊纲伸出双手。由于地处偏远,政治影响较小,“右派子弟”身份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淡化,反而因为自己是北京来的知青,他还受到了些许特殊的关照,又加上堂哥的帮助,不到1年的时间,樊纲被安排在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创作工作,从而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读书学习环境。樊纲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充实着自己。

    1977年成为被“文革”耽误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春天,这一年,中断长达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随着“反右”以及“文化大革命”斗争中大批错案冤案的平反,知识分子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570多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其中有27万余人如愿以偿。由于时代的错位,考生年龄相差20多岁,出现了中国教育史上奇特的“与叔叔阿姨同班学习”的现象。

    不过,高考的恢复标志着文化断层的续接,在老77、78届中,涌现出大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杰出人才。

    24岁的樊纲参加了当年的高考,顺利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开始了他的经济人生。青少年时期的“皮肉之苦”和精神压力与探索使樊纲丰富了阅历,而且得到了意志上的磨炼。在艰难时刻,也许并不清楚未来的去向,但是他丝毫没有放弃学习和求知的热情。由于对文学的热爱,他搜罗到了一切可以找到的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兵团战士报》上一首小诗的发表更是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极大热情。然而,在樊纲看来,搞文学创作不一定要念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是文学理论,而他对此并不热衷,所以也就放弃了以之为专业的念头,而是选择了更为实际一点的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