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孙膑兵法 > 地葆
在诸葛亮手中,但也仅是稍有不如而已。要诱使司马懿放弃坚守,肯于出战,谈何容易!尤其是司马懿入谷之后,明明看见了上方谷的地形和山上的草房,仍无丝毫怀疑,反而认定必是存粮之地,催军往口袋里猛钻,说明诸葛亮伪装得多么逼真!的确称得上善于利用地形。在楚汉相争时也有一个战例十分有名。在黄河北岸,现今河北西部、山西东部,有一个自立为王的赵歇,他的赵国在太行山以东,其西面是代国。刘邦部下大将韩信,建议分兵北伐、东击,南下,大军先剪除项羽的羽翼,再会师荥阳,与项羽最后决战。刘邦欣然同意,并命令韩信统兵北伐,去消灭代、赵、燕。当韩信灭了代,正向赵国进军时,赵王已接到警报,立即集中军队,在井陉口外扎下营垒。这井陉口在太行山东面,形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赵国又有20 万大军在此扼守,真可说是难以逾越的关隘了。赵国有一个很会用兵的将领叫李左车,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指出,韩信所带的汉军刚打了胜仗,乘胜前进士气高昂,其兵锋是不易正面抵挡的。但是,汉军前来,补给不易,要从千里之外运军粮来,还得拾取柴草做饭,士兵劳累,吃饭没有保证,而且井陉口道路狭窄难行,有几百里长,骑兵只能成单行前进,运粮十分困难,必定跟不上。李左车提出,由他带三万人马,从小路插过去,截住汉军的辎重,断绝汉军的后路。而由赵歇带领大军,深沟高垒,从正面阻注汉军的进路,但不要交锋。这样,汉军往前无法越过赵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后退又被李左车堵住退路,将被困在井陉口的山路之中,不出10 天,汉军必定溃散,赵军可以不战而胜。这确实是利用井陉口的地利消灭汉军的最佳方案,可惜曾帮助赵歇恢复王位、身为代王的陈余根本听不进去。这个自以为熟读兵书,通晓兵法的陈余对李左车说,“兵书上说:‘十倍于敌人,就包围敌人;一倍于敌人,就进击敌人。’现在韩信号称有几万人马,实际只有几干,而且是八千里之外赶来,早已疲惫不堪了。我军有20 万,又是以逸待劳,难道还要害怕它、躲避它吗,那岂不让人笑话,让诸侯以为我们胆怯,都来欺负我们!”陈余不听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也无能为力。这个情况,早有细作报告韩信。韩信听了,十分高兴,当即领兵直向井陉口进发,急行军几百里,在离井陉口30 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和曾是赵歇助手、后被陈余赶走的张耳密商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他先派出两千骑兵,各带一面红旗,从山中小路绕到赵军背后的山沟里埋伏,只等赵军出动,营垒空虚时,立即冲进敌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换插上汉军的红旗,并待机夹击赵军。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出井陉口,背靠井陉东面的绵蔓河列阵。赵军没发现埋伏的两千汉军,只看见背水列阵的汉军,全都大笑韩信没有军事常识,竟把一万军兵抛在一个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韩信部署完毕,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竖起汉军的旗号,带领主力,擂着战鼓,气势雄壮地走出井陉口。赵军早已等得不耐烦了,一见汉军,立即冲出堡垒,迎杀过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打了一阵,汉军退向背水阵地,旗帜战鼓扔得满地都是。赵军以为消灭汉军的时机到了,立即全军离开营垒,争先恐后去捉拿韩信、张耳。汉军背水面敌,无路可退,只有横下一条心,拼命厮杀。正当汉赵两军在河边激战时,埋伏的两千汉军,乘机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旗帜全部拔去,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一时不能消灭河边汉军,刚想退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见自己营垒中红旗耀眼,全都吓傻了。赵军随即乱纷纷地抢先逃命,赵军将领竭力制止,并当场处斩数人,仍不能奏效。占领赵军营垒的汉军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冲去,与从河边追击赵军的汉军配合,夹击逃敌。这一仗,占尽优势的赵军全军溃散,损失惨重。那位自以为是的陈余被汉军追杀,赵王也成了俘虏。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从利用地形这一点来说,这个战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赵国本来有绝对有利的地形条件,如果照李左车的意见据险坚守,再切断汉军后路,那汉军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陈余舍弃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离开险要的营垒去和舍死拼杀的汉军对垒,这是弃长就短,结果吃了大败仗。这是不懂得利用地利,不会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是只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断章取义。而韩信却是巧用地形的典范,他充分了解敌情和当地地形,并针对当时的敌我态势,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诱敌军离开坚固的营垒,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克敌制胜。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韩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他把一万汉军放到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的“死地”,而且是在赵军注视下这样排兵,他正是用这一大背兵法常规的办法才成功地引出赵军。但他绝不是像马谡那样盲目地套用“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战斗结束后,韩信和部下将领有一段对话,将领问:“兵法上说,军队列阵时,应该右边和背后靠近山陵,前面和左边靠近水泽。但是你却正好相反,让我们背靠河水列阵,我们当时确实既不理解又不信服。然而结果我军却大获全胜,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韩信回答说:“这个道理兵法书上也早就说过了,叫做:‘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缺乏实战锻炼,战斗意志不很坚强。所以,必须把他们放在没有退路的‘死地’或‘亡地’,他们才会拼命战斗,死里求生。如果把他们放在安全地带,万一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势,他们就会逃跑,哪里还能够指望他们呢?我让他们背水列阵,就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实际应用。”这段对话充分说明韩信是科学用兵,韩信反用兵法而取胜,还不只在于巧用诱敌军兵,还在于巧用伏兵。第二点就是韩信在敌军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把两千骑兵埋伏在敌后,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试想,如果没有这两千军兵占据敌军营垒,给敌军造成那种心理震慑和军事压力,汉赵两军交战将会是一种什么结果,恐怕胜的就不是汉军了。可见,韩信巧设这支伏兵实在是取胜的关键,也正体现了韩信用兵的高明。这也可以和马谡用兵作点比较,马谡只知把军队“置之死地而后生”,却没有相应措施保证其生,所以只能有惨败的下场。用兵之中能够出制胜绝招,这正是统兵将领指挥水平高的反映。两个实例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发挥地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有利地形就可奏效的,诸葛亮和韩信的成功不仅在于利用地形,更主要的还在于巧计诱敌上钩,以便充分发挥地利,克敌制胜。这个道理发人深省。当前,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各地都十分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但实际成效却大不一样,这和当事人的实际运作水平关系极大。诸葛亮和韩信那种知己知彼,审时度势,胸有全局,巧妙布局的指挥才能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