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5)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5)

    第五章 当代电影的民族性思考(5)

    改革开放后的“前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出现了新的时代气息与精神,由于文化的多元化格局,导演创作主体性加强,艺术表现的审美变化,少数民族电影开始出现了与50,60年代电影迥然有别的风格。80年代后出现了《青春祭》(傣族)、《盗马贼》(藏族)、《鼓楼情话》(侗族)、《黑骏马》(蒙古族)、《红河谷》(藏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族)、,《悲情布鲁克》(蒙古族)等,这些电影越来越回归到电影的本体。越来越带有导演个性诗意化的探索,电影似乎“成熟”了,但其审美影响力却逐渐减弱。除了以上比较出名的作品外,我国少数民族还有一些电影60、70年代及改革初期的少数民族电影,如达翰尔族《傲蕾?一兰》,满族《如意》,朝鲜族《初春》,布依族《山寨火种》、裕固族《姐姐》,彝族(《奇异的婚配》), 克尔克孜族(《冰山脚下》、瑶族(《瑶山春》)、苗族(《火娃》), 回族《六盘山》等,这些电影也多层面地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与爱情生活。除1978年汤哓丹的《傲蕾?一兰》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它作品都躺在了各地拷贝库房里成了“历史的痕迹”。

    21世纪后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似乎走上了非常艰难的道路,2000---20007年接近十年,还没有一部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电影的代表之作。相比之下比较出名的的有谢飞的《益西卓玛》(2000年,藏族),有塞夫和麦丽丝的《天上草原》(2002,蒙古族), 《诺玛的十七岁》(2003,撒尼族),《花腰新娘》(2005,彝族),《美丽家园》(2005,维吾尔族),〈〈吐鲁番情歌》(2006年,维吾尔族)。虽然,在电影百年庆祝前后,在北京与云南红河都召开了“少数民族电影”研讨会,国家电影局领导、电影学者专家、少数民族编导及地方行政宣传领导都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与现状了解非常清楚,提出了十分中肯、客观与积极性的意见和建议,当中国少数民族的电影几乎没什么大的改变,从国家电影支持力度及拍摄计划的投入,从这两年来拍摄的实际情况,从影院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断档,从观众对少数民族电影的陌生,都说明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面临的艰难生存局面,甚至到了一种濒危的尴尬状态。从50,60年代的高峰“牛市”,犹如抛物的股线一路下滑,几乎跌到了最低点,面临市场淘汰的局面。虽然云南政府积极支持打造“文化大省”,对民族电影的拍摄积极性很高,邀请了港台一流的技术指导和电影权威,共商振兴民族电影的对策,但是,沉疴郁积过久,少数民族电影业想通过体制内“百年盛会”作秀的两个研讨会而改变局面,实在是一种错觉。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衰微的症结何在呢? 怎样让副指数的电影表现值弹回达到走势良好或强劲呢?为此,我们必须为当代少数民族电影号脉把诊。

    (二)、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体制观念与管理的批评

    造成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缓慢与倒腿的原因是多种的,既有体制内与现实社会的客观原因,也有电影剧本作家、导演及演员对少数民族电影认识的肤浅,在电影审美方面的一些只追求电影技术元素和导演个性风格,而偏离了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存在的社会语境与观缺乏众的审美期待的沟通。

    第一,体制观念的守旧僵化。我国现有的电影体制虽然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