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11)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11)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11)

    总之,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因获得了国际大奖而受到热烈炒作与追捧,甚至被评介为未来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标志,“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但是,将他几部电影综合起来分析,能清楚地透过长镜头看到他到底要表达的什么东西,虽然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部分中国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但其电影最主要的是想表达中国的丑恶与肮脏,政府的**与**。第六代导演有一个普通的通病,就是故意制造一种虚假的“真实”,放大现实的丑陋,表面逼真的生活来增强作品的批判力度,如种种粗糙不齐的生活环境,原先被视为“脏、乱、差”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居所:数不出一件值钱东西的凄凉内室,同样空荡荡、墙壁剥蚀的胡同小巷,塞满精疲力竭人们的失掉颜色的居民楼,尤其是在社会变迁中被动地经受巨大冲击的不同县城——贴满五花八门广告的县城大街,低矮幽暗的铺面里卖着陈年的货物,起着各种与“巴黎”有关的装饰俗气的发廊,污渍的小饭馆里肮脏的地面和桌椅,墙壁**光线晦暗的出租屋和小旅馆,以及难以入眼的各种娱乐场所,所有这些,在此前张元(《北京杂种》、《儿子》)、贾樟柯(《小武》、《世界》)、王超(《安阳婴儿》、《江城夏日》)、路学长(《卡拉是条狗》、王全安(《惊蛰》)、宁浩(《香火》)等一批年轻导演的电影里构成触目景象,甚至在今年的商业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那些凌乱、局促不安的环境,也构成了重要的叙述对象。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上,再加上“方言”、“非职业演员”、“现场音响”(往往是噪音),一道构筑了非常表面“逼真”的生活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