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9)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9)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9)

    对于贾樟柯的电影镜头寓意,很多人都肯定了他对小人物的真实客观再现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最真实的写照。但是,从其电影文本表现看,其电影符号传达的意义不是更多的在“关照”、“关怀”与“启迪”的人文意识,本质上却是传达一种批评,是一种“伪新写实主义”的暴露与揭丑,这种跨国界的影象风尚只能得到西方一部分不了解或者歧视、或者以后殖民“同情”弱者的电影人的肯定和支持。作为一个热爱中国电影的观赏者,可以理解贾樟柯为了“自我实现”的努力,但对他的“虚构写实主义”超长镜头所表现的东西是不会赞赏的。

    (三)、极端的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拼贴与虚假痕迹

    贾樟柯追寻新写实电影思路,其审美维度上的诉求是以时代真实性纪实而获得国际的青睐。但是,贾樟柯的电影只是得到了表象的真,其镜头本质表达的电影精神和艺术精神却是失真,有着明显的艺术拼贴与人造虚假痕迹之感。

    首先,贾樟柯电影思维缺少新写实主义对人道主义精神内蕴的追求。与北野武、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侯孝贤、阿巴斯比较,贾樟柯的电影关注人性深度及人道主义精神方面开掘不够,而对外在的社会现实关注有余。北野武的电影,虽然有暴力,但在暴力后追求的是人性的温暖,诗意和浪漫,是对青春时代自我的美好追忆,《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坏孩子的天空》、《那年夏天,平静的海》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与庄严的人性拷问。伊朗阿巴斯将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关注着乡村少年的叛逆个性与成长,《樱桃的滋味》、《随风而去》则进行着生与死问题的哲理思索。伊朗另一名“新写实”导演马基麦吉迪《天天堂的颜色》,非常明净、清澈、纯真,表现了儿童纤尘未染的心灵,对弱势群体遇到的歧视及生活上的种种悲哀表示同情。这部电影简单平实的故事却蕴含极大的情绪张力,唤起心灵最深处的感动。台湾侯孝贤主要的五部电影作品 《风柜来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6)、《尼罗河女儿》(1987),都是关于成长体验、关于青春的题材,勾画主人公的一段经历及心路历程,充满浓郁的人性情愫。即使《悲情城市》揭示的是“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主题,但对乡村生活与景观依然进行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