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100部文学名著 >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1)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1)

学家们栩栩如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面无表情的老学究,而是跟常人一样有情感、有温度。另外,在叙述风格上,作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摒弃了传统哲学史晦涩难懂的特点,运用优美流畅的笔调,旁征博引,让这部《西方哲学史》从众多哲学史作品中脱颖而出,深受读者的喜爱。有评价说:“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来看,《西方哲学史》也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

    《西方哲学史》溯本求源地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为人们开辟了一条深入全面地了解西方哲学的幽径。1950年,罗素因这部巨著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的发现》

    ——印度发展的“蓝图”

    ◎作者介绍

    贾瓦哈拉尔 ?尼赫鲁( Jawaharlal Nehru, 1889 —1964)印度总理( 1947 -1964);诞生在印度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从小就对印度教哲学感兴趣,从 16岁起在英国哈罗公学度过了中学时代,两年后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21岁时又进入伦敦法学院攻读法律。

    学业结束后,他又回到印度,从此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他积极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参加过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 “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并逐渐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从 1921年至 1945年,他先后 9次入狱,在狱中撰写了《自传》、《世界历史一瞥》和《印度的发现》等重要著作,直到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后,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任总理。他在任期间,曾于 1954年访问过中国,并与周恩来总理共同提出了著名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中印两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和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容简介

    二战爆发后,英国对殖民地印度的掠夺变本加厉,引起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激发了民族凝聚力和反抗精神。1942年,尼赫鲁和甘地因为领导国大党开展“退出印度”运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身陷囹圄的尼赫鲁并不消沉,反而认为印度民族独立胜利的曙光就要来临。于是,他在狱中踌躇满志地规划了印度将来的发展蓝图,写下了《印度的发现》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喊出了“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的豪言壮语。他认为,太平洋将要代替大西洋成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对南亚的政治、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尼赫鲁的“印度中心论”思想,流露出他想把印度建成有号召力的世界一流大国的宏图大志,描绘了他想进一步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亚洲联邦”,为当代印度谋求南亚“支配地位”的美好蓝图。他的这些政治观点成为了印度外交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