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冰鉴 > 第五章 智慧启悟

第五章 智慧启悟

    将观人的情态与识人结合起来,是《冰鉴》的切近实用处。识其情态,交天下达人志士。1.辨别小人与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君子想的是道德和法度,小人想的是乡土和恩惠。他曾经给小人定下五大罪状,并据此诛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上任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他的学生子贡对他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您刚上任就杀了他,是不是太过分了?”孔子说:“普天之下,有五种人罪大恶极,小偷、强盗都不在其中。第一种是心怀叛逆而又阴险狡诈的;第二种是行为邪恶而又顽固不化的;第三种是言语虚伪而又善于诡辩的;第四种是探听国家的阴暗面,而且记得很多,到处宣扬的;第五种是附和错误的上司而获得恩宠的。这五种罪恶只要够上一条,就免不了被君子诛死。少正卯正是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他待在哪儿,就足以在哪里拉帮结派;他的言论足以文过饰非,迷惑他人;他控制了权力就足以谋反叛乱,自立为王。这种人就是人中的奸雄啊,怎么可以不杀呢?”他还引《诗经》上的诗句慨叹:“真令人忧心如焚啊,我恨透了这些小人;小人成群结党,这就值得忧虑了!”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对君子和小人的行为曾做过更为具体的评述。刘向向晏婴问道:“正直之人的道义,邪恶之徒的行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晏婴回答说:“正直的人身居高位之后,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对国家来说,这种人是值得培养的。而他们也是不会忘记国家恩情的。得志了,他们就辅佐国君,使国君体恤人民;窘困时,就教化人民,使人民顺从国君的领导。侍奉君主,按礼仪行事,忠心耿耿,不计较爵位俸禄。不任用他们,他们就坦然离开,毫无怨言。他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注意对方的身份,行为合乎道义,决不做不正当的事情。看法不同,就交换意见,而不恶意攻击,更不会到君王面前诋毁别人,不用苛刻的手段对付人民来换取尊贵的地位。所以,这种人被君王重用就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在人民中间做事就能使君王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拥护。所以他们能得人心,而君王对他们也深信不疑。为君王办事,决不搞歪门邪道。因此,得重用时,不玩物丧志,不被任用的,也不忘正心修身,这就是正直之士的行为。而那些邪恶奸诈的人就大不相同了。做了高官就残害人民;在下面做事,就违逆君主意志;侍奉国君,就献媚迎合而不尽忠心;交朋结孔子友,无原则地凑合,不干好事。以阿谀阴险的手段谋取私利,与奸诈之徒结党营私,养肥自己。夸耀自己的权势俸禄来凌驾于别人之上,用铺张礼仪,装饰门面的手段来哗众取宠,招摇过市。不被重用时,就轻率地议论朝廷;与朋友相处不融洽时,就在背后诽谤。所以,在朝廷为官,老百姓就遭殃;在下面做事,就危及君王。因此,让这种人辅佐君王,简直是罪过;这种人和谁交朋友,谁就要大祸临头。这种人得到重用,会带来耻辱,任其发展会破坏刑律。所以,这种人在朝为官就会滥杀无辜,在下行事就会谋害君王。因此,和这种人交往,就会受到玷辱,任其发展作乱,就会危及社稷安危。这就是邪恶奸佞之人的行为。”

    刘向在《说苑·臣术》篇中,依据对人臣的行为和心术的轩轾,将人臣分为十二大类,即: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和亡国之臣。刘向的人臣之术议论精辟独到,在古代典籍中实不多见。刘向认为:作为臣子应当遵从君王的旨意行事,还要将办事的结果向君王报告,不能自作主张,独断专行。坚持正义而不无原则地附和他人,不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尊贵的地位,他们所作所为必然是有益于国家,有助于辅佐君王。所以,他们不但能使自己地位尊贵,而且还会泽及子孙,福荫后人。臣子的行为有“六正”、“六邪”之分。行为符合“六正”就是非常荣耀;行为属于“六邪”之列的就是非常耻辱。荣耀或耻辱就是得福或招祸的开端啊!那么,什么是“六正”,什么是“六邪”呢?

    “六正”的第一类是指能在事情开始之前或在未见端倪的时候,就能够预见到将要产生的结果,尤其是在有关存与亡、得与失的重大问题上,能够防患于未然。在坏事发生之前及时止住,使君主超出众人之上,立于显赫荣耀的地位,天下人都称颂他,能这样做的人,就是“圣臣”了。第二类,虚心诚意向君王进言。献计献策,并疏通进谏渠道,用礼义奉劝君王,对君王讲述长远的国策,弘扬君王的美德,纠正他的缺点。事业成功之后,将成就归功于君王,决不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功绩。这样的臣子就是“良臣”。第三类,不顾自身地位低微,身体有病,废寝忘食地为国家操劳。为了举贤荐能,不厌其烦地列举古代贤人禅让等美德,处理问题按君王意旨行事,这样做是为了有利于治国安邦。这样的臣子就是“忠臣”。第四类,对事情的成败利钝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堵塞漏洞,断绝祸根,变不利为有利,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让君王放心,根本用不着担忧发愁。这样的臣子就是“智臣”。第五类,遵命守法,忠于职守,谦恭礼让,决不无功受禄,还能将君王的赏赐转让他人,不接受馈赠礼品。衣冠简朴整洁,饮食节约俭朴。这样的臣子就是“贞臣”。第六类,当国家混乱,国君昏庸,而别人对国君的所作所为不敢劝阻之时,敢于冒犯君王天威,批评其错误行为,不顾自身安危,只要换得国家安定,哪怕是粉身碎骨,也毫不后悔。这样做的人就是“直臣”。以上谈的是“六正”的表现。

    “六邪”指的是这样六种人:第一种人,心安理得地做官而无所用心,贪图富贵,一味经营自家产业谋取私利,而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有知识不肯用,有良策不肯献,有能力不愿出。君王如饥似渴地需求治理国家的高见和良策,而他却不肯尽一个人臣的职责。他追逐自在,庸庸碌碌,混迹于普通人之中,随波逐流,还不时窥测方向,见风使舵。这样的人就是“具臣”。第二种人,君王说的话,他都说好,君王做的事,他都说行。背地里摸清君王的爱好是什么,立即奉献上去,使君王赏心悦目,让君王收留,与之往来,寻欢作乐,根本不考虑这样做的恶果。这种人就是“谀臣”。第三种人,内心相当阴险,但貌似恭谦,处处谨小慎微,花言巧语,妒贤嫉能。对于自己想举荐的人,就夸耀他的优点,却把他的缺点隐匿起来;对于自己想排斥的人,就大肆宣扬其过错,却把他的优点掩盖起来,致使君王由于胡乱行事、用人失察、赏罚不当而号令不行。这样的人就是“奸臣”。第四种人,智谋足以用来文过饰非,辩才足以用来游说撞骗,说反话,换词语,精心修辞,写成文章,对内离间骨肉亲情;对外挑起妒忌,搅乱朝廷。这种人就是“谗臣”。第五种人,利用权势,独断专行,打着国家大事的招牌,重其所亲,轻其所疏,结党营私,掠夺财富,以此来显示声威,扩大势力。更有甚者,还擅自伪造君王的诏令来显耀自己尊贵。这样的人就是“贼臣”。第六种人,诬陷忠良,助长邪气,使君王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纠结朋党,狼狈为奸,蒙蔽君王。在朝廷上巧言令色,尽说好话,朝廷之外又出尔反尔,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使人黑白不分,是非颠倒,长此下去,致使君王的恶名传遍全国乃至邻国。这样的人,就是“亡国之臣”。以上讲的就是“六邪”。

    贤良的臣子一言一行恪守的是“六正”的准则,绝不会有“六邪”的行为出现,所以才会使得朝廷之中安定团结,天下大治。

    中国古代政治家认为,君子和小人是水火不相容的。绝不能将君子和小人兼容并蓄,一同任用。王符在《潜夫论》中写道:“作为君王要尊重正直的臣子,推崇忠诚的臣子。委托忠良担任重臣,放手让他们治理国家,处理政务,这样,奸佞小人就没有空子可钻了。这就好比方的和圆的不能相互重合,弯的和直的不能相互容纳一样。鸟类和兽类不群居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是同类;老虎和麋鹿之所以不结伴同游,是因为它们力量悬殊,不相匹敌。所以,德才兼备的贤哲之人得到重用,那些奸佞之徒想犯上作乱,就好像是燕雀见到鹞鹰、老鼠见到猫一样,一定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奸臣当道,大将是不可能在外建功立业的。无数历史事实从反面给予后人以深刻的借鉴。秦国大将军白起为范睢掣肘,三国时诸葛亮被黄皓所诽谤,南宋大将岳飞被秦桧杀害等,都是极好的经验教训。

    小人一得势,君子必定会邀约志同道合的人离去;如果是君子和小人竞相争斗,那样就会危及国家的根基了。小人当政,一定会欺瞒圣上,祸害国家,混淆君王的视听,致使国家祸患将临,危在旦夕,君王还被蒙在鼓里。例如:秦二世宠信赵高,视为心腹之臣,结果受赵高蒙蔽,以致刘邦项羽起兵造反,打到家门口了,还一点也不知道;汉成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臣王章,以致自己的大权落到王凤的手里,还不明白;东汉灵帝杀戮忠良陈蕃、窦武,致使国势日衰,天下大乱都不知道;唐玄宗赶走张九龄,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也是毫无觉察。

    君子和小人如同水和火一样不能相容,所以不能同在朝廷一道参政。英明的君王一定会罢黜小人而任用君子。但实际上,历代王朝都有过小**国殃民的事实存在。原因在于,凡小人都有一套伪装自己、接近君王的手段。所以在许多时候,即便君王想除去小人,也难以办到。历代君王往往分不清正直与邪恶,不善于辨别贤能和愚昧,而使君子与小人比肩使用。这样一来,君子与小人杂然相处,势如水火,互不相容。于是乎,斗争愈演愈烈,而朝廷纲纪每况愈下,以致弄得不可收拾。纵观历史,各个朝代都免不了这种弊端,所以一个个都灭亡了。

    忠良贤臣是国家社稷的坚强卫士。治国的第一要点,在于识别忠臣与奸臣。君子和小人在现实社会中实在是极难辨别的。贤正之人指责邪恶之辈为奸佞,而邪恶之辈也会贼喊捉贼,反诬贤正之人为奸佞。这样一来,就使君王很难分辨出谁是谁非,谁正谁邪来。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最关键的是执政者要公正无私地选拔人才,使中选者名副其实。选拔人才,要先考察其行为品格,再看他的文才和能力。选对选错关系重大,这是自古皆然的规律。真正做到这一点可真不容易啊!2.如何看情态知心态

    一般上司对年轻人所下的结论通常是“想法、价值观都与上一代不一样”。所以,他们常常认为年轻人使人烦恼的地方特别多。这就需要多花费时间,尽量地设法去了解他们的心态,才能和他们沟通。

    因此在指示、打招呼、谈话、偶遇时,要多多观察他们的行为态度以了解他们的心态。原则上“和对方的距离愈近愈能表示彼此之间的好感”。但通常彼此的距离不会太过接近,因此有必要考虑“视线相对的频率”,根据心理学的实验,如果与某特定对象保持距离,基本原则应与对方视线相对,以弥补两者间因距离而疏远的关系。

    下面就来看看双方的关系位置所造成的彼此关系:

    第一,对方虽站在稍远的位置,但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高:

    表示对方对你怀有敬意,也有亲近感,认为应和你保持目前的关系。

    第二,对方站在稍远的位置,且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较低:

    表示对方对你怀有恐惧感,没有亲近感,且想与你保持疏远关系。

    第三,与你站得很近:

    表示对方觉得与你很有亲切感,但是并不尊敬你,未将你当做上司,而是把你当做同事般看待。

    第四,与你站得很远:

    表示对方认真地将你当成上司,对你有畏惧感,无法与你接近。

    以上只是从彼此的位置距离上进行的分析。当你被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担任某项工作的领导时,你的新下属一开始可能会对你有一种防卫心理;当进一步了解后,或许他们会觉得你还不如原先的那位上司,这时,还可能会对你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如果等到发展严重了才引起注意或采取措施,那就太晚了。最好是一开始你就能发现这些问题,当然身体语言可以帮助你。

    比方说,你的部下在你跟前摊开两手或垂下两臂与你说话,这是对你友好和接纳的姿态。如果交叉两臂抱着,这就意味着某种防卫。

    这种交叉双臂的姿势是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姿态,而且根据达尔文的研究,这种姿势似乎在世界各地都同样代表防卫的姿势。老师和老师在一起时常用这种姿势,医生和医生在一起讨论时,也常出现这种姿势。小孩子们叉起手臂来抗议父母的唠叨,老年人叉起手臂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姿势似乎可以使人自觉稳如泰山,能对抗任何攻击。

    研究者们发现,这种姿势似乎是最容易被了解也最富有感染力的。在一个四人以上的团体中,若你将双手一交叉,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姿势的影响力。你叉着双臂听人说话,叉着双臂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注意看,团体中很快就会有人学上了你的姿势,先是一个、两个,然后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影响。虽然并非每个人都叉起了双臂,但是你会发觉这个团体分裂成小集团,而且各执己见,难以互相沟通。

    在实验录像中,这种交叉手臂的姿势常被用来代表否定或拒绝。很可惜的是,多数人都未曾注意到,当他的对手叉起手臂时,便表示他已经转为防卫地位。受测者通常只有在重看自己的测验录像带时才能发现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在当时,他们多数无法发现对方的这种转变,而自顾自地高谈阔论,非但无法转而探讨对方的感觉和想法,反而再三重复地刺激对方。人们常常因此而犯下无心之过,使自己本愿亲近的人愈加疏远。每当你发觉对方叉起手臂时,也就是该自我检讨的时候了。因为,对方已很明显地表示他打算结束这场谈话。

    每次在看完录像带后,几乎总会发现是因为上司在某个时候或某种方式下所提出的要求、命令或提议而引起对方的防卫心理的。这种防卫心理一旦出现后,部属的表情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谈话的气氛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对方所表现出的反对、抗议、不满等讯号,几乎总是会导致更复杂的状况。

    如果你一时无法确定对方的交叉手臂是一种防卫姿势还是一种舒服的轻松姿势时(有些人认为如此),可以注意看他的手掌。双掌是放松的还是握拳的,手掌是否紧抓着两臂以至青筋暴露?这种保护性的姿势与不常坐飞机的人在飞机起飞时两手紧抓住椅臂的情形非常类似。

    女人由于上身躯干构造和男人略有不同,因此交臂的位置通常较低。刚成年的少女们通常较年长的姐姐更常采用这种姿势。

    坐在椅子上,一脚跨在椅背上(跷起一只脚来)。起初我们会认为这人是开放而乐于与人合作的。但是,很快又会发现这人的姿势看似轻松——他嘴角往往带着一抹微笑——但实际上却极不合作。他经常对别人的感觉或需要漠不关心,甚至有点敌意。在亨利·希登的著作《姿势的语言》中我们亦可发现相同的身体姿势。希登描述一位1832年的绅士采取这种坐姿以表现“漠不关心”的态度。空中服务员也表示飞机上采取此种坐姿的男性旅客经常是最难服侍的人。在买主与推销员间,买主也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摆出这种坐姿以表现他优越的主宰地位,上司在下属的办公室中亦以此种姿势以表现其权威。反之,要是下属采取这种姿势对待上司,那就是对上司满不在乎了。

    坐在椅子上,以椅背当做一种屏障。这种姿势和把脚搁到办公桌上一样,所表示的意思是很值得注意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上司与下属之间。我们再次提醒各位,不管你的部下所采取的是多么令人愉悦和友善的姿态,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他是企图显示:我得防着你。

    交跨双腿。假如你漫步经过欧洲国家的路边咖啡摊,可以轻易地从其双腿交叉的方式去挑出一位来自美国的男性观光客。欧洲男士把一只腿叠在另一只上,而美国男士使用伯威斯德所描述的“4字形”,亦即一只脚平放在另一只腿上,正好把脚踝放在膝盖上。显然这是典型的美国人坐姿,甚至许多美国妇女,在穿着长裤时也会采取这个姿势。如果中国人在他的上司跟前采取这种坐姿,那就是用腿部语言告诉对方:暂时还不许你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他这时正说着对你多敬重、多友好之类的话,你最好还是别太当真。

    同样,以上这些,也完全适合于下属对上司的了解。加内容3.如何据情态识谎言

    在单位里,领导者经常要听取下属的工作汇报,要经常与各方面的来访者交谈。他们明知在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但又真假难辨,因此,难免上当受骗,对一些人或事做出错误判断。如求职者说他很能干,一旦接收使用却不行。

    那么,你如何能知道别人是否在说谎呢?辨认出非语言的欺骗姿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观察技巧。这样,任何的欺骗讯号都骗不了人。

    有一种最常用的欺骗象征是三只聪明的猴子,它们不听、不说、不看非礼的事。所以,它们也不用手去摸脸,这种手脸姿势就是人类欺骗姿势的基本架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听到,或说了谎言或不好的事,我们常会想用手遮住眼、耳或嘴巴。小孩子会很公开地使用明显的欺骗手势,小孩要是说谎,常会用手遮着嘴,好像是想防止谎话从嘴里出来。要是他不想听父母的责骂,他就会用手盖住耳朵。当他看到了某些他不想看的事或物,他也会用手或手臂盖住眼睛。等渐渐长大之后,这些手脸姿势会变得比较精练,同时也没那么明显。然而,它们仍然会出现在某人听到、看到或说了谎言的场合。欺骗也含有怀疑、不确定、说谎或夸张的意思。

    若是有人用了手脸姿势,并不一定表示他在说谎。然而,它却表示着这人有些不真实,只要进一步观察他的其他姿势就可以证实。绝不能单独解释一个手脸姿势。

    戴斯蒙·莫里斯博士发现,当研究人员测验护士,要他们有意地对病人的病情说谎话时,这些护士要比平常说实话时用了更多的手脸姿势。

    进行身体语言试验研究的人员发现,人在说谎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四种不自觉的手脸动作。(1)用手捂住嘴

    护嘴的姿势是少数成人用的和小孩一样明显的姿势之一。手遮嘴,拇指压着面颊,好像潜意识中,大脑指示手做这种姿势以压制说谎。有时只是几只手指,或整个拳头遮住嘴巴,但意义都是一样的。

    护嘴的姿势不可与深思熟虑、评估事情的姿势混淆,在后面我们会讨论这一点。

    许多人会用假咳嗽来掩饰这种护嘴姿势。在演坏蛋或罪犯时,常用这种姿势,尤其是当他与别的坏蛋在讨论犯罪细节,或当他被警方侦讯的时候,这种非语言讯息是表示不诚实的意思。如果说话者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在说谎。而若是你在说话时,对方用这种姿势,则表示他觉得你在说谎。演说者最感到心乱的一种场面就是在他讲演时,听众全部用这种姿势。若是听众人数很少或是一对一的情况,最好是暂停一下,问一问听众是否有人对你说的有什么意见。这样可以把听众的反对态度释放开来,使你有机会斟酌内容,并且回答一些问题。

    尼伦伯格·卡莱罗对人用摸鼻来掩饰说谎或表示某种否定态度的问题,作过详细研究。他写道:

    触摸或轻轻地擦鼻子,通常是用食指。有一次,一位年轻人在路易士维尔大学与柏威斯德教授讨论书本的事。当教授问到他对一本现代古典作品的意见时,年轻人擦揉着鼻子,说他非常欣赏这本书。教授说:“其实你根本不喜欢这本书。”年轻人被这句评语给惊住了,但是仍不明白自己是怎么露出马脚的,于是承认他只读了几页而已,并且“发现它们都是愚昧不堪的。”这得怪他不该在行家面前擦揉鼻子。

    伯威斯德和其他人都认定,在美国人中擦揉鼻子是相当于“不!”的反对符号。我们却发现摸鼻子或擦鼻子乃是怀疑的符号,而在许多个案中显示,所谓的怀疑乃是和伯威斯德所发现的“不!”是一样的。问一位少年一个问题,使他难以回答,并且看看他多么迅速地以食指做出摩擦的动作。大多数的人都能认定这位青年的姿态乃是一种疑问的表情。然而,如果是一位40岁的同伴或邻居发出同样的讯号,我们往往会看不出来。

    在一个电视访问的节目中,一位著名的新闻评论员被问道:“历史学家对今天的青年和他们的理想有什么高见?”这位训练有素的评论员说话时一向不会把手挨到脸上,但是这时候他仍然把食指放到鼻子边说:“我相信历史学家会把今天的青年人看做这个国家的爱国者。”假如擦摸鼻子的姿态传达出疑问或否定,则如何观察出评论员的疑问呢?其关键不外乎下列四点:①是否回答出问题。②他是否相信自己将要说的话。③不知如何以最好的方法传达他的信仰。④不知观众会不会接纳他所要说的话。在审视他所表现的其他姿态,再配合他前前后后的态度,我相信他的问题出在④,亦即听众对他所说的话会有什么反应。因为他先前的姿态簇是正襟危坐、态度开放、稍向前倾,而后来的姿态簇是显示极为开放而深具信心。这就排除了①和②这两项推测。只有这个问题使他摸鼻子,并且身子往后靠,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并没有这种现象,这就排除了③的因素。

    这个姿态很平常。一般的演说者在他们对研究一个主题的方式或听众的反应没有把握时,往往会摸鼻子。一位研究人员说,在他所参加的谈判会议中,他观察对方是否触摸鼻子,来决定提出提议或反提议。他发现当对方都在隐瞒立场时,他的对手会在讲或听时,用手去触摸鼻子。谈判继续进展,他看到的摸鼻子动作减少了,最后,他做了一项反提议,对方竟然没有再摸鼻子,反而身体向前移到椅子边缘,紧跟着协议就达成了。有时候人们摸鼻子是因为发痒之故。但是,在因发痒而擦揉鼻子与用这种姿态表示否定或反对意思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差异。人们在搔痒或擦揉鼻子时通常会很用力,然而在装腔作势时却轻轻的。后者的动作优雅,并且常常伴随着一个姿态簇,譬如蜷缩在椅子上,把身体扭曲成侧身姿态,或者身体动来动去。(2)用手摸鼻子

    摸鼻子姿势是护嘴姿势比较世故、隐匿的一种变化方式。它可能是轻轻地来回摩擦着鼻子,也可能是很快,几乎不易察觉的一触。女性在做这种动作时,会非常轻柔、谨慎,以防止化妆被弄糟。

    关于摸鼻子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当不好的想法进入脑子后,下意识就会指示手遮着嘴,但到了最后关头,又怕表现得太明显,因此就只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了一下。另一种说法是说谎会引起鼻子的神经未稍刺痛,摩擦鼻子是为了舒解这种感觉。人们常常会用有意地摩擦或搔抓来解决,而不是只轻轻地触摸一下。像护嘴姿势一样,摸鼻姿势在说话人使用时是表示欺骗,在听者来说是表示对说话者的怀疑。(3)用手指摩擦眼睛

    古语有云:“非礼勿视”,这姿势表示大脑想遮住眼睛所看到的欺骗、怀疑的事物;或者是在说谎时,避免正视对方的脸。男人通常揉得比较用力,而且如果是扯大谎,通常就把眼睛看往别处,通常是地板。女人则是在眼下方轻轻地揉,一是为了避免粗鲁的动作,二来是怕弄坏了化妆,为了怕对方注视,她们常会眼睛看着天花板。

    “谎言从齿缝溜出”是句常用的话语。这是指在一个混合姿势中,咬合的牙齿、假笑容,再加上摩擦眼睛和避免与人接触的目光。这姿势常被演员用来塑造不诚实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则很少有人使用。(4)用手指搓耳朵

    “非礼勿听”,这姿势就是想防止不好的事被听进耳朵的意思。小孩子不想听父母责骂,就用双手掩住耳朵;成人的抓耳朵就是一种世故的形式。其他的变化有摩擦耳背,用手指掏耳朵,拉耳垂,或是用整个耳背盖住耳孔。用整个耳背盖住耳孔的姿势,是表示他已经听够了或是想讲话的意思。

    除了以上四个手与脸部的关系动作外,人在说谎时还有别的一些掩饰动作。例如,搔脖子、拉衣领等。戴斯蒙·莫里斯发现,人在说谎的时候,会引起敏感的面部和颈部组织的刺痛感,而必须用揉或搔抓来舒解。这对为什么有人在说谎时,或怀疑被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