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感官世界 > 第9场 多元的现实/失控的生活(7)

第9场 多元的现实/失控的生活(7)

想法得自于米勒的名画《拾穗者》,而关于拾穗,《圣经》中曾有详细的记载,《圣经?旧约》的“路德记”就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女人为了供养婆婆拾穗的故事。由此可见,拾穗最初的含义,是穷人为使自己填饱肚子所必需的生存手段。在战乱年代,人们将温饱视为最关心的问题,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拾穗来补充家人每日的必需。到了现代,欧洲人的生活已趋于稳定,战争早已不再,何以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在瓦尔达的镜头下,会出现这些拾荒者呢?

    采访是从马铃薯开始的,我们跟随着镜头,看到成堆成堆的马铃薯躺在农地中间,而一些衣衫褴褛的人在捡拾它们,这是一些生活穷苦的人们,有曾经被允诺社会福利保障最后却一无所有的吉卜赛人,有因为一次突击的交通检察而不幸丢掉了饭碗导致妻离子散的可怜人……这些人每天都去地里捡拾马铃薯,从不会空手而归,然而瓦尔达不是在讲述一群生活穷苦的人如何靠拾荒度日,这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引发更深一步的思考,成堆的马铃薯背后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浪费”。

    这种浪费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这个农场,跟随着镜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被浪费掉的食物:西红柿、葡萄、苹果……整个巴黎的郊区和邻近的城市,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农场和庄园,拾荒,早已成为并不鲜见的事实,而在某些极负盛名的庄园中,人们甚至为拾荒制定了规定。

    如果片子拍摄到这个程度就停止了,那么阿涅斯?瓦尔达就不能被称之为天才了,导演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她的“中途易帜”,“浪费”仅仅是一些拾荒人对现今社会的一种不满的态度,更重要的在于拾荒者本身代表了这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当我们以为自己就要走近瓦尔达的思想,为浪费本身抗议的时候,摄影机已经巧妙地转向一种更加个人的情绪,镜头里出现了巴黎,一个国际大都市,而这里的年轻拾荒者,似乎更加新潮、更加另类。在这个城市里,我们看到的这些人大多有些迷茫,不知为何生活,但也不仅仅把拾荒当成一种生存手段。至此,整部片子开始了一个逆转,似乎探讨的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

    纪录片除了拍别人,还可以拍自己。瓦尔达从开始就明白告诉我们她自己也是一个拾荒者,那么,瓦尔达的拾荒是为了什么,片中厨师的拾荒又是为了什么?如同那个没有表针的表让瓦尔达看不到时光的流逝一样,其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细心发现和感受,都可以引起一次哲学思考,而生活本身带给人们的乐趣远比简单意义的拾荒带来的影响要更多,这才是瓦尔达真正要说的。一个点被串成线,而这些线又汇聚成了面,瓦尔达仅从“拾荒”这个简单的点入手,最后提出的却是一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