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家庭生活 > 她们谋生亦谋爱 > 李香:桃花扇上的金陵往事(5)

李香:桃花扇上的金陵往事(5)

    李香:桃花扇上的金陵往事(5)

    侯方域觉得有道理,就去问,而那位成天持酒食巴结他的杨老爷,也正等着他这一问,他屏退左右,将背后施主的意图一一道来。

    虽然后来侯方域在别的文章里说,他听到后就回绝了杨龙友,但在《李姬传》一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决心,是李香帮他下的。

    李香说,妾自小跟着养母认识陈贞慧先生,其人有高义,我听说吴次尾更是有铮铮铁骨之人,现在他们跟公子您关系都不错,你怎么可以为了阮大铖辜负这些至交呢?再说以您的世望,怎么能为姓阮的服务?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能落后于贱妾?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不能说侯方域就比李香政治觉悟差,他一开始只是没当回事而已,换句话说,没那么敏感。而李香的敏感,却非一朝一夕形成,是溶入她血液中第一反应。

    希望获得尊重与爱慕,是人的本能,但作为在编的“贱民”,屈辱是她们必然的宿命。一颗向上的心,如轻易折断的羽翼,可是仍有向上飞翔的愿望。这时,她们需要去够一个伟大的东西,好像够到了,就能把自己从污浊中拯救出来。

    让我们想象,当她和养母围坐在陈贞慧身边,听他讲起那些闪闪发光的词语:正义、道德、气节、情操……欢场风月、迎来送往是否会暂且遁去?让她们暂时忘掉了自己的卑微耻辱,与那庄严肃穆的气氛融为一体。这样美妙的感受,让她们如何不对那些崇高的词汇心存向往,并激烈地捍卫?

    这感觉,在他们的交往中,甚至比爱情的分量更重。

    侯方域听从了她的劝解。

    《桃花扇》里,颇用了一些笔墨铺排侯李二人的爱情,海誓山盟,相许今生,后来分开,也是被阮大铖追捕,侯方域不得不离去,李香誓死为他守节。

    若是这样,当然够激烈,够戏剧化,然而,戏剧化的东西,往往都是俗套,相形之下,我更喜欢生活那种淡然的残酷。

    在侯方域和李香好上时,他已经娶妻,他的妻子可能与他一道来了南京,后来他去陈贞慧家避难,妻子一道前往,不大可能是后来从商丘赶来的。

    他和李香的分手,也不是因为形势所迫,《李姬传》里说得很清楚:“未几,去下第,不复更与相见。”他来南京是参加考试的,现在他落榜了,只有回去了。李香置酒桃叶渡,为他演唱《琵琶记》,对他说,公子才名文藻,赶得上蔡邕。但蔡邕追随董卓,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几年前,我看到这段话就很感动,那时候,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感动。几年之后,又敲下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与其说,我感动于李香的爱情,不如说,我感动于她的那份伟大友谊。

    爱情执著、缠绵、哀怨、绝望,但又有隐隐的希望,爱情的落脚点,往往是两个人的关系。友谊要寥廓得多,如李香不挽留,也不期望再见面,只是祝愿侯方域爱惜自己的名节,一句“妾亦不复歌矣”,更有一种知己的仗义,像钟子期为俞伯牙摔琴绝弦,终生不再奏高山流水。

    这种仗义,容易被人误解,比如她后来拒绝原淮阳知府田仰,就被当成她忠实于侯方域爱情的案例。这位田大人,不知从哪里听说了她的名头,花了三百两银子求见,李香君竟断然拒绝。《桃花扇》里处理成李香君为侯方域守节,可李香分别时说得很清楚,“相见未可期”,怎么可能去为侯方域做那痴心不改的望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