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家庭生活 > 城市表情 > 31再现上海的隐微历史(1)

31再现上海的隐微历史(1)

    31再现上海的隐微历史(1)

    ——张才

    “年轻的一代很难想象中国曾经出过这么一位对历史、时代的意识敏锐、清晰到这等程度的摄影家。”

    20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具现代性的国际大都会,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托庇于上海作为国际港口的信息自由流通,中国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上海呼风唤雨;发达的上海电影工业,证明了上海在中国最早跨入了大规模视觉消费的门槛;深受大众喜爱的漫画,以其近距离观察和犀利的讽刺与挖苦,令它成为20世纪民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样式之一;而现代商业的发达也推动了广告艺术的发展,月份牌绘画给出了当时**图像的最动人形式。而文学,无论是左翼文学还是“新感觉派”文学,都以其丰富的城市性在展示上海的复杂性的同时,丰富了文学史本身;处于艺术前卫地带的美术,既有“决澜社”这样的先锋美术团体,也有受鲁迅影响的左翼木刻运动,它们以迥然不同的追求与风格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当然,上海这个特殊的艺术“飞地”,其实也为摄影这个相对而言是最新的视觉手段,预留了可以施展身手的巨大空间。

    然而,从现在可以获得的材料看,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与其他依托城市的发展而丰富发达起来的艺术样式相比,摄影在上海的发展,除了依附于平面传播媒介如《良友画报》等而有所发展以外,就它作为一种视觉表现样式而言,当时上海的摄影实践似乎对于城市与现代生活并不敏感。当时的上海摄影家,热衷于风花雪月的题材,追逐沙龙趣味主导的海外摄影学会的各种名衔,鲜活的城市生活,反而受到他们的冷落。通过许多当时的摄影刊物,我们可以发现,偶一为之的城市影像还算有,对于都市生活的观察与表现,也有如沙飞与尚甫等人的贡献。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在当时的上海摄影家中,有以都市为自己的主题加以集中、深入探索的人。作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摄影,反而往往被在大都市中讨生活的知识分子扭曲为一种现代“文人”的“余技”,摄影取代毛笔成为时髦,但却用于表现古典的审美。其中最突出者当为朗静山,他当时创作的影像几乎与城市生活绝缘,却以摄影蒙太奇这个最具先锋性的手法,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开创了“集锦摄影”的山水蒙太奇,自娱自乐,回避对于现实的表态。

    而在当时的许多世界大都市,如巴黎、纽约、柏林、东京与莫斯科等,生活在那里的许多摄影家,已经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以摄影对话城市的道路。在城市这